新时期公路路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设计要点探讨
2020-02-15王震
王震
(甘肃华美工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
0 引言
近些年我国汽车行业迅猛发展,人均汽车保有量急速增长,公路建设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公路网络向纵深发展时道路路线设计难度越来越高。但是在路线设计时线性路线搭配不合理、视距设计不科学等问题也影响了公路工程的运行安全,公路设计工作人员要积极提升设计能力,提升路线设计的科学性,为道路网络运行可靠性优化提供保障。
1 新时期公路路线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使车辆行驶安全得到保障
承载车辆出行采用的常用方式是公路运输,对于不同公路类型,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针对性规划设计,努力将公路路线的平曲线半径及纵坡降到最低,尽最大可能为司乘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行驶环境。为了避免视距阻碍给驾驶人员驾驶过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帮助司乘人员进一步掌握前方道路的实时状况,相关人员在设计公路路线时应尽量将路线放置在平稳地带,全力保证司乘人员驾驶车辆的安全稳定,避免因道路陡峭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1.2 提高土地利用率
公路的建设施工往往需要占用大面积土地,征用耕地、砍伐树木的行为不可避免,一些耕地密集、植被旺盛的地区往往会受到影响,如果仅单纯追求施工速度,忽略前期的筹备计划,则会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土地利用率大幅下降。在设计科学合理的公路路线时,我们要注重前期的实地考察工作,认真筹备规划设计方案,努力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努力达到保护自然生态、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标。
1.3 合理压缩公路建设的资金成本
因为公路建设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注入,所以其资金成本普遍偏高。一套优秀的公路路线设计方案中,所设计的路线大多数为直线。一般来说,建设隧道和曲线路段所需的成本资金较直线公路高出许多,直线型路线不仅利于道路交通的安全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施工成本。当然,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用长直线时,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2 在路线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路路线设计所涉及的程序多、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如今其问题主要包括:公路环境协调性差、最佳路线难以确定、视距不符要求、线性组合不科学等。
2.1 线性路线搭配不科学
公路路线设计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之一是平纵线型的科学搭配,线形组合工作不但要具体结合实际地形予以调整,而且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判断分析线形组合是否科学合理,在选择平面线形时,要注意直线曲线的搭配是否得当、缓和曲线的比例是否合适、长直线形路线是否有必要等问题。公路路线的曲率变化过大会影响到行驶的连贯流畅性,忽略避让、趋近建筑物则会导致许多不利效果出现,比如,靠河建设的公路极大概率会有利用河堤的现象,路基边坡因此不够稳固;在建设公路时,如果离居民区不够近,就不能很好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纵断面线形极易在丘陵地带有长下坡、长上坡现象,再加上纵坡较大、连续上下坡,都会对车辆的行驶造成极大影响。
2.2 视距不符要求
公路线形不合理等多种因素均会促进行车视觉盲区的形成,特别是公路路线线形搭配不合理、设计不合规范、相关部门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交通安全带来威胁。当凸形竖曲线的上端存在线形变换或交叉口时,由于上坡行驶的车辆看不见路形变换,此时交通事故就极易发生;在下坡时,如果路线上部有跨线桥,对向来往车辆的视线就很容易被遮挡住;如果公路转弯处或是交叉路口有小型建筑物、树木等一些其他障碍物存在,驾驶员的行驶视野就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道路交通安全从而得不到保障。
2.3 公路环境协调性差
公路是生态的结构物,在设计公路路线时要将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考虑充分。在现实公路路线的施工和当地原生态环境出现矛盾的地方大都在于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及水资源方面。
公路施工时的建筑垃圾排放到附近的河流池塘,给水资源带来的影响极其严重,进而会影响到附近的农耕及水源;公路施工所需的土石方都得凭借开山、挖地等方式开采,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除此之外,如果设计路线只关注公路的线形走向,不重视环境绿化,不仅美观性不佳,会导致司乘人员疲劳驾驶,汽车尾气也得不到及时有效吸收。
3 设计公路路线的注意事项
在认真分析了设计公路路线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后,我们针对路线设计中的环境协调、视觉盲区及线形搭配等方面提出了如下几点注意事项:
3.1 搭配科学合理的线形组合
常用的公路线形一般为纵断面与平面中的缓和曲线、圆曲线及直线的搭配组合,合理科学的搭配方式不但可以降低工作量、压缩施工成本、贴合地形地势,还提升了道路交通的安全性。生活中平纵组合立体线形种类非常多,其中最适合车辆高速行驶的组合方式为“直线+直线”型,但要特别注意到其纵坡不能过大,直线的距离也要恰当合适,如果距离过长可以采用直线与曲线相隔的组合方式;在“直线+竖曲线”的组合方式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在适当位置接入一段缓和曲线予以过渡,还要保证纵坡的坡长、坡度都不能过大。
3.2 全方位缩小视觉盲区范围
使司乘人员的视觉盲区缩至最小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必要措施之一,为了有效缩小视觉盲区,设计人员要依据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的线形组合,避免因线形搭配不当导致事故出现;再者,相关人员应根据司机在车中的实际高度开展道路绿化工作,尽量移除一些会给驾驶视野带来障碍的树木及建筑物等;最后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道路管理制度落实到位,采用一些方法来有效降低车速,比如贴限速标志、安装减速带等。
3.3 优化公路的环境协调性内容
在设计公路路线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环境补偿及景观设计工作。具体措施如下所示:①在公路转弯或交叉口处要设置一些诱导行驶、引人注目的道路景观;②种植一些高低疏密错落有致的绿化来调节驾驶员的疲劳情绪;③还应适当种植一些复合植被、恢复原有的绿化设施,可以帮助改善水土平衡。
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引入一些先进的仿真建模技术,提升方案比选的效果性及科学性,从而促进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3.4 公路路线设计中应当注意的其他方面
除了要把握各路段的基本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设计方式,还应当注意以下影响路线设计的因素:①始终把握线路设计这一重点工作。在设计中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以为人民群众设计更具安全性、可靠性的道路为出发点进行路线设计;提升公路线性设计工作中对周围环境的综合分析效果,设计人员要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区域发展要求、区域生态保护需求等情况进行科学公路路线设计,决不能直接照搬模式化设计产品、套用其他区域的公路线性设计标准,要保证公路线性设计工作及周围景观结构的和谐效果,为行车安排提供更大的保证。
3.5 强化公路设计的信息化管理效力
由于公路设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专业性要求,在设计工作中应积极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设计前要做好公路设计区域发展战略、生态情况、地形地貌特点、文化发展需求等信息的收集工作,尤其是一些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存在水系及特殊地质条件的公路建设区域设计工作中,要积极结合区域情况特点进行设计,因此前期信息收集工作必不可少。设计中还应积极做好各分段路线设计信息统合工作,保证路线设计的协调性,后期还应使用信息化技术对公路路线设计成果进行检验,一旦发现路线设计不协调问题就要及时纠正。设计单位应建立公路路线设计信息库,并根据区域发展情况进行信息库信息的整理与分析,为区域公路建设提供全面信息依据。
4 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当前时期公路设计的重点从道路结构设计转移到公路路线上,公路路线规划设计工作时要积极协调公路建设区域的生态因素,以保证公路运行中的生态保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