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高校化学试剂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15周立敏

山东化工 2020年2期
关键词:化学试剂试剂危险

周立敏,陈 岩

(中国海洋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化学试剂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消耗性物资,对化学试剂的管理是否科学、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成效。同时,大多数化学试剂都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危险性,在管理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加强高校化学试剂管理是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最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为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支撑。

1 高校化学试剂的分类

化学试剂种类繁多、名目复杂,世界各国对其分类和分级的标准也不尽一致[1]。比如,按性质可以分为无机类、有机类、生化类,按形态可以分为固体类、液体类、气体类,按储存要求可以分为危险类、易变质类、一般类等等。考虑到实验室管理的实际特点,以及保证化学试剂特征稳定的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是按照储存要求进行分类,并尽量细化分类,从大类上分为危险类(含易变质类)和非危险类,从小类上具体又分为了10个小类。

1.1 危险类

1.1.1 易燃易爆类

通常把闪光点在25摄氏度以下的试剂均列入易燃类,具有强的爆炸性和敏感性,比如丁酮、甲苯、溴乙烷等;通常把遇水反应猛烈或本身就极易爆炸的试剂列入易爆类,比如钾、钠、锂、三硝基甲苯等。

1.1.2 毒性类

主要是经消化道侵入少量既能引起中毒致死的试剂,生物试验半致死量为50mg/kg以下的称为剧毒类,比如氰化钾、氰化钠等。

1.1.3 易制毒类

主要是用于制毒的原料或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剂。一般来说,实验室化学试剂主要是可以用来制毒的化学配剂,最常见的就是盐酸、硫酸等。

1.1.4 腐蚀性类

主要是对人的皮肤、眼、呼吸道等有腐蚀性的试剂,比如发烟硫酸、浓硫酸、发烟硝酸、浓硝酸、浓盐酸等。

1.1.5 氧化性类

主要是有强烈氧化性的试剂,受热、遇水、撞击后易分解或起剧烈反应,比如高锰酸钾、硝酸铵、过氧化钠等。

1.1.6 放射性类

目前,我国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36种放射性药品全都是由14种放射性核素制备的,这14种放射核素是:32磷、51铬、67镓、123碘、125碘、131碘、132碘、131铯、133氙、169镱、198金、203汞、99m锝、133m铟。

1.2 非危险类

1.2.1 易分解类

主要是指因见光、受热、受潮或与大气接触容易发生分解的试剂,比如碘、硝酸银、溴化银等。

1.2.2 易冻结类

主要是指因温度、湿度、光度等外界因素变化,容易发生冻结的试剂,比如氢氧化铝凝胶等。

1.2.3 贵重类

通常来说,单价比较贵的特殊试剂、超纯试剂、稀有元素以及其化合物均可列入此类,比如钯黑、氯化钯、氯化铂、铂、铱、金粉等。

1.2.4 一般类

通常来说,本身没有危险性,又对储存管理没有特殊要求的试剂,都可以列入一般类,包括不易变质的无机酸碱盐类、不易挥发燃点较低的有机物等。这类试剂一般对储存条件要求不高。

2 高校化学试剂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试剂管理,从涉及环节、涉及内容、涉及主体等情况看,无非就是涉及“谁来管”“管什么””在哪管”“怎么管”这四个关键环节和关键内容,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哪个环节、哪个内容出了问题,小则影响实验开展或造成浪费,大则可能会引发安全责任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1]。具体来看,根据各高校、各实验室实际情况不同,在试剂管理上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

2.1 场所不达标

主要是针对试剂的存放场所。一方面,表现为有的实验室没有专门的库房,随处放、随处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一些本应该需要分开存放的危险类试剂不能完全做到分开存放,存放地点与火源、电源、热源相距较近,这样既不利于试剂的高效管理和使用,更是对实验室的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另一方面,表现为专用场所相关要求指标不达标[5],比如试剂存放场所必须要有必要的分类管理设施、安全设施、消防设施、安防设施、急救设施等等,尤其对危险类试剂要求必须有专用场地、专用库房、专用存放室柜、专用管理人员,这些都有严格的要求规范,有的实验室可能或多或少在某个方面达不到标准要求。

2.2 制度不健全

主要是在试剂的计划、购买、管理等各个环节上,相关制度不完善,或者有制度但落实不到位,造成了一些安全上、成本上、资源上的管理漏洞[6-8]。比如,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同一个实验室或同一类实验室的各课题组、各使用主体在试剂的使用计划上缺乏沟通,没有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没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统一列计划申购,导致出现重复购买、过量购买等问题,同时购买环节有的也是“各自为战”,采购渠道复杂,有的渠道的试剂质量不能保证,成为隐患[9]。比如,试剂使用管理机制不健全,从试剂进库登记、分类存放、安全管理、定期摸排、出库登记、使用处置、废液销毁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有详细的管理机制,但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刚性约束,也成为隐患。

2.3 废弃试剂回收处置不到位

主要是相关人员对废弃试剂的回收意识参差不齐,对废弃试剂概念界定不清、分类收集认识不足,导致在使用后直接将废弃试剂倒入自来水下水道或当成一般垃圾随处丢掉,有的甚至是一些有毒废弃试剂,极大地污染了环境,造成了安全隐患[10-11]。同时,加上废弃试剂分类回收工作涉及多个相关主体,费时费力,据了解,有的高校还会收取一些回收处置费用,导致进一步降低了废弃试剂回收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在各实验室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4]。

3 高校化学试剂管理的具体创新实践

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工作涵盖面广,涉及人员多、内容多、事项杂,如果不对整个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再造、流程优化,不理顺出核心的内容事项,势必会出现上述种种问题。在工作实际中,坚持问题导向、实用导向,注重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创新形成了“3+4”化学试剂管理模式:“3”,是指实现管理安全性、高效化、标准化,这是试剂管理工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最主要的目的;“4”,是指紧紧围绕试剂“谁来管”“管什么”“在哪管”“怎么管”四个关键环节和关键内容来再造流程、优化流程,这是管理工作的主线。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实现试剂管理的安全性、高效化、标准化,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以下4个方面措施:

3.1 细化明确各方责任,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

明确领导责任:学院和实验室主要负责人重视试剂管理工作,把该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定期过问、研究、解决试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对试剂管理工作负总责。

明确实验室管理员责任:实验室管理员是试剂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每个实验室至少明确2名以上具体管理人员,实行AB角负责制,每名管理人员必须完全熟悉所管理的试剂的特征、性质,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安全培训等,能够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对试剂购买、入库、分类存放、安全保障、出库、辅助实验教学、废液回收等整个流程承担直接管理责任,具有一定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的能力,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明确试剂使用人员责任:主要是实验课程授课老师、相关科研人员等主体,该部分人员是试剂管理的重要组成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为试剂管理工作献计出力,使用人员要加强与实验室管理员以及与其他使用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提出试剂使用和购买计划,严格执行登记、安全、回收等有关规章制度。

明确安全工作责任:实行学院和实验室党政领导负责制,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实验管理人员、任课老师参与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于实验室涉及的试剂管理安全、回收安全、消防安全、治安安全等负总责,定期研究解决安全实际问题,部署安全检查等工作[12]。

3.2 创新管理工作流程,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申购环节:根据拟购买试剂的类别、性质,采取分级审批申购管理。如购买危险类试剂,要求采取最严格的三级审批流程,由使用主体填写购买申报表,由院系领导、实验室负责人、课题组或教学组负责人审批,报经实验中心统一计划购买。购买其它非危险类试剂,使用主体根据自身需求,本着高效便捷的原则,可以采取报备申购方式。

采购环节:根据拟购买试剂的类别、性质,采取源头控制、分级购买的方式。由学院指定一批试剂采购商,采购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确保采购源头的可靠性。在非危险类试剂的采购上,原则上仍由各使用主体自行购买,实行报备制。在危险类试剂的采购上,尤其是易燃易爆类、毒性类、易制毒类,严格控制采购主体,由实验中心指定专人专门负责。

管理环节:充分采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实行全过程控制、留痕式管理。凡经过审批、备案购买的试剂,都进行集中管理。从试剂申购、到货入库开始,就记录在册,建立动态数据库,数据涵盖采购时间、申购课题组或教学组、具体申购人、性质、数量、时限、储存位置等相关内容,方便检索和动态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实验环节:在具体实践中,往往实验室试剂管理人员也是实验教学和科研辅助人员,因此在试剂具体使用的实验环节,要求各管理人员全程参与,及时补充试剂,强化对出库后、入库前的过程控制,尤其对危险类试剂,要求用完及时入库。

废弃试剂回收处置环节:实施严格的分类回收处置。由学校统一设立危险废弃试剂回收处置专项经费,费用由学校承担,以避免因费用问题影响回收处置工作的积极性。要求各实验室将废弃试剂按照一般有机类、含卤有机类、一般无机类、易燃易爆类、固体类等分类分装,由学校指定专门回收处置机构,采用定时定点方式回收,对一次较大量或危险类废弃试剂,也可以预约上门回收,坚决杜绝发生随意倾倒现象。

3.3 完善存放场所设施,解决好“在哪管”的问题

实验试剂的存放,往往较为分散,比如本校所在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就有20多个实验室,每学期对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开设不同的教学实验,再算上各课题组的科研需要,所用试剂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给管理带来了难度。这就要求必须配齐、配足、配好试剂的存放场所。最为主要的是满足分类存放、分类管理的需要。严格按照危险类和非危险类两个大类、10个小类分类试剂的不同特性,实行“一小类一专存、一试剂一标签”。管理的重点是危险类化学试剂,必须集中储存于专用的储存库中,专用储存库要满足存放不同类别的试剂所要求的避光、避热、避潮、温度、湿度、密闭、通风控制等相关要求[13]。同时,严格配备安全设施、消防设施、安防设施、急救设施等相关配套设施,比如进出实验室尤其是进出试剂室都要使用门禁卡、实验室和试剂室不间断监控录像、靠近实验室要设有专用紧急冲洗设施及医疗用品、配备防火防盗设施等,实验管理人员定期排查设施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报修。

3.4 优化管理工作制度,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

明确了试剂管理各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需要结合各自实验室实际情况,通过制度进行固化,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14]。比如,建立试剂分类管理标准规范,针对每一类试剂,一对一列清存储必需条件;建立试剂管理流程清单,将申购、采购、管理、使用、回收等各环节事项细节进行明确;建立沟通协调制度,明确试剂不同使用人之间、与管理员之间在申购、使用等过程中如何进行高效沟通;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如何开展安全排查、什么时间排查、谁来排查、谁来监管等具体事项作出明确;建立试剂管理工作应知应会知识宣传、安全教育制度,定期面向教师、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建立事故防范应急预案,对在教学或科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进行预判和处置规范,将其作为教师和学生必备技能;建立考核制度,明确试剂管理各相关责任人履职情况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细则,考核结果与个人评奖评优、职务职级晋升挂钩。以上制度,根据工作实际,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补充完善,所有制度均张贴上墙,确保严格遵照执行。

4 结语

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我们围绕优化试剂分类、细化明确各方责任、创新管理工作流程、完善存放场所设施、优化管理工作制度等多个方面下功夫,突出危险类试剂这个管理重点,抓住分类管理这个核心内容,强调安全管理这个重要保障,加强存放场所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最终实现安全、高效、标准管理这个目标,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好务。

猜你喜欢

化学试剂试剂危险
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化学试剂与耗材的管理
国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注册数据分析
高校实验室化学试剂准备与管理模式研究*
在学校误服化学试剂,究竟谁的错?
喝水也会有危险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钢铁企业化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分析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拥挤的危险(三)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