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健康生产技术与疫病防控措施
2020-02-15侯斐
侯斐
(顺平县动物防疫监督站蒲阳分站 072250)
近些年来,我国蛋鸡养殖行业迅猛发展,养殖群体数量逐年增多,蛋鸡养殖行业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 经过分析我国2018 年、2019 年两年的蛋鸡养殖现状, 了解到我国蛋鸡养殖存在着规模小、群体大、效率低、基础设施及生产条件差、养殖经济效益低、疫病危害大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限制着我国蛋鸡养殖行业的高质高效生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蛋鸡养殖业健康发展, 我国农业农村部门提出蛋鸡养殖向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方式转型,要科学改进生产技术,合理发展适度养殖,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疫病综合防控,来提高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 鉴于蛋鸡养殖项目结构转型对促进我国蛋鸡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蛋鸡健康生产技术与疫病防控技术。
1 蛋鸡健康生产技术
1.1 笼养管理技术
笼养是蛋鸡养殖的最常见的方式,传统的蛋鸡笼养由于养殖密度较高、 笼养不规范, 导致蛋鸡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 蛋鸡健康生产技术要求要降低笼养的密度,分阶段对雏鸡、青年鸡、产蛋鸡分笼饲养。 在管理上,要及时对鸡笼除粪,对鸡笼定期彻底清扫、消毒。 笼养要确保足够大的采食幅面,以便所有的鸡方便采食。 其次,雏鸡还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以防发生踩踏死亡的问题[1]。
1.2 标准化生产技术
蛋鸡标准化的生产首先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其次需要加强养殖过程中性能指标的标准化建设与检测, 最后还有标准化的管理方式。 其中性能标准化的建设与检测是重要的管理内容。 蛋鸡在各个生长阶段对于环境温度要求不同,例如雏鸡体温偏低,低温养殖环境下雏鸡易发生疫病,免疫力较低,而适宜的温度环境则有助于促进雏鸡新陈代谢,促进雏鸡健康发育。除温度外,还包括对于标准化的湿度、通风度、标准的饮用水、标准化的饲料等。 一般1~2 日龄的雏鸡适宜的标准温度为33℃~35℃,2 周左右为28℃~30℃,3 周左右为26℃~28℃,4 周左右为24℃~26℃,5 周左右的约为21℃~24℃,6 周左右的约为18℃~21℃,6 周后适宜18℃~24℃。 在相对湿度方面,0~10d 雏鸡适宜70%的湿度,10~30d 雏鸡适宜65%的湿度,31~45d 雏鸡适宜60%的湿度,46~60d 雏鸡适宜55%的湿度,60d 以后适宜55%的湿度。 通风标准与养殖密度、鸡的体重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参考蛋鸡养殖通风量标准。
1.3 综合管理技术
断缘、剪冠、切趾是蛋鸡健康生产的重要技术。 对蛋鸡及时断缘有助于提高采食率,防止蛋鸡之间互相啄肛、啄羽、啄趾。 剪冠是预防蛋鸡在争斗时发生流血性死亡或啄后发生炎症及冻伤的重要技术。 一般种公鸡都需要采取剪冠措施。 切趾是为了预防蛋鸡被种公鸡抓伤背部而采取的措施。 在日常管理中,养殖户需要对蛋鸡及时地采取断缘、剪冠、切趾处理,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鸡饲料转化率,促进蛋鸡健康生长发育。 这对于母鸡提高产蛋量和产蛋和质量,延长产蛋周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疫病防控措施
按照蛋鸡四季管理技术标准, 对蛋鸡分阶段进行饲养和管理,并将疫病防控技术贯穿在每个阶段和每个季节。 关于疾病综合防控,笔者的建议如下:一是科学规划场区。 将生产区与生活区科学划分,将生产区的水源净道和污水道划分开,将雏鸡舍、蛋鸡舍、成年鸡舍划分开,在养殖区域设立独立的蛋鸡舍、存蛋库、隔离区,以便于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和疫病防控。 二是制定科学饲养体系。三是不断完善疫病防御制度及其预防体系。蛋鸡疫病预防制度和预防体系是科学防控蛋鸡疫病的制度基础。 养殖场要不断完善鸡疫病审查标准及相关要求, 制定卫生防疫应急预案。 此外,要不断完善鸡舍建设标准要求,改善鸡舍结构和养殖环境,强化养殖环境科学预防疾病的作用。 四是加强疫病管理工作。 要定期为蛋鸡注射疫苗, 并依据管理制度定时清扫鸡舍,对养殖场内外全面消毒,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2]。
3 结语
标准化的蛋鸡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的蛋鸡养殖是未来我国蛋鸡养殖的主流方向。 为了促进我国蛋鸡养殖行业健康转型,提高蛋鸡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减少蛋鸡养殖对于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农村部门应正确认识蛋鸡养殖现状,清楚地认识到小规模、大群体不规范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 鼓励与支持养殖户修建标准化的蛋鸡养殖场,并推广产业链形式的养殖生产模式,改进生产技术, 分阶段对不同年龄段的蛋鸡进行科学饲养和疫病的综合防控。 在疫病防控方面,要重视疫病预防工作,加强科学化管理和疫苗注射,按照阶段给雏鸡、青年鸡、产蛋鸡科学配比鸡日粮,强化蛋鸡自身的免疫力。 通过生产技术的优化和疫病的有效防控,提升蛋鸡养殖的质量,提升个体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