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方古典建筑柱式渊源特征及其在建筑中的表现

2020-02-15崔柳静

建材与装饰 2020年24期
关键词:科林斯柱式古罗马

崔柳静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1 西方古典柱式概述

1.1 古希腊经典柱式

1.1.1多立克柱式

约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是最简单的柱式。多立克柱式发展成熟于公元前6世纪晚期到公元前5世纪初,多立克柱式保留了木结构建筑中此必要构件的样式,而它们在石结构建筑中则被固化为装饰性元素。柱式的特点是柱身粗大雄壮,常见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而且在柱头和柱基除了少数线脚外,几乎没有任何装饰[2]。所以多立克柱及其应用的建筑又被象征为男性美。多立克柱式的典型范例是著名的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

1.1.2爱奥尼克柱式

公元前6世纪爱奥尼克柱式产生,特点是纤细秀美,柱身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24条凹槽,槽背呈带状,立于基座之上[2]。柱头有一对向下向内的卷涡装饰。爱奥尼克柱式被认为体现了一种优雅高贵的气质,象征女性美。雅典卫城胜利女神神庙和伊瑞克提翁神庙运用了爱奥尼克柱式。

1.1.3科林斯柱式

公元前5世纪科林斯柱式产生,是最后产生的一个柱式,是爱奥尼克柱式的一个变体。科林斯柱式的比例比爱奥尼克柱式更为纤细,柱头是用茛苕叶作装饰,形似盛满卷店的花篮,其他部分与爱奥尼柱式接近。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2],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不广,科林斯柱式复杂丰富的雕刻和纹饰演变为其后罗马建筑的一个特质,广泛应用于庄重华丽的建筑物。

1.2 古罗马五柱式

古罗马人将西方石柱样式真正的发扬光大。他们在古希腊的柱式对传统柱式进行了继承,并根据新的时代审美水平,技术条件和装饰手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升级。古罗马人在延续了古希腊三大柱式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两种新柱式,塔司干柱式和混合柱式并产生了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五种柱式,这五种柱式分别是:塔司干、多立克、爱奥尼亚、科林斯和混合式。

1.2.1塔斯干式

是古罗马五种柱式的第一种。古罗马人改造了古希腊多立克柱式,发展出塔斯干柱式。因被发明于塔斯干(位于今意大利西北部)而得名。塔斯干柱式的风格简约朴素,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线脚稀少粗放,檐部平坦,没有三陇板等装饰。柱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大约是7:1,显得粗壮有力。柱础是较薄的圆环面。

1.2.2混合柱式

林斯柱式的顶端与爱奥尼克在式的涡卷相结合,融合了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的特点,使柱头等部位的形态显得更为复杂、华丽。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10:1,显得纤细秀美。混合柱式也有人认为是过度装饰的。

1.2.3罗马多立克柱式

和希腊多立克柱式相近,保留了原设计的雄伟质朴,增设了圆环形柱础,柱身宏伟粗壮,刻有凹槽,槽背有棱角,通常是16~20条。柱头由方块和圆盘组成,柱头下端有一圈环状的装饰。柱高为柱径的4~6倍[2],整体给人以男性身体健硕的美感。

1.2.4罗马爱奥尼亚柱式

变化较小,保留了24条凹槽(槽背呈带状)和柱头正反面的涡卷,但把柱础改为一个圆盘和一块方板,在涡卷连接装饰上也把原来的曲线改成了水平直线[2]。

1.2.5罗马科林斯柱式

在设计上沿用了古希腊科林斯柱式装饰风格,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部分由毛茛草和涡卷图案组成,涡卷图案成双展现[2]。古罗马人最偏爱这种华丽丰富的科林斯柱式。

2 西方古典柱式在经典建筑中的表现与运用

古典主义建筑是17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展开的,随后在欧洲及其他国家传播,多在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到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又出现古典复兴建筑的潮流。前者为较早的古典主义建筑后者为新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是17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展开的,随后在欧洲及其他国家传播,多在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又出现古典复兴建筑的潮流。前者为较早的古典主义建筑后者为新古典主义建筑。

2.1 勃兰登堡大门

1793年德国柏林卡尔·戈特哈德纪念碑:

这座多立克柱式的大门明显是基于雅典卫城山门入口的设计理念,是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1780年以象征和平的名义下令修建的,尽管它看起来更像是去征战。多年以来,这座大门一直是柏林城墙中最著名的一段。柱廊式山门建筑高26m(86ft),位于德国原野菩提树的尽端,从此穿过如荫的椴树大道可通往威廉宫殿。这是昔日通往格林生门中的最后一座。两排6根大型石柱支撑的门楼,形成一个中央多立克柱式屏障,两旁各饰有一对素雅的多立克式亭阁。门楼顶上,耸立着由青铜铸造的赶着一辆两轮四马战车疾驶的胜利女神。她头戴桂冠,背插双翅,左手执辔,右手握杖,立在飞驰的两轮四马战车上,英姿飒爽[3]。大门是第一座穿过柏林市中心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当时的审美学家曾评判它为“狂欢雅典”,或者称为“施普雷河上的雅典”。

2.2 柏林剧场

1821年德国柏林卡尔·弗德里希·辛克尔歌剧院:

辛克尔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最雄心勃勃的民用建筑来恢复希腊的设计理念。这座巨大的剧场不仅拥有华美的性能和大胆的设计,而且避免各种多余的装饰纹理,它以坦白的直线条勾勒出其巨大的房间。采光是通过其连续不断的窗子。剧场的设计可以看做是四分之三世纪之后,欧洲街道上大型新古典百货公司的原型。正对着德国科学院,广场的正立面是著名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门廊上是三角楣装饰和一座含有礼堂的阁楼层,上面矗立着阿波罗驾驶着由狮身鹰首兽拉着的战车雕塑。就是因为设计者高度意识到这是一座公共剧院,所以将其建立在精致的德国式塔楼和法国大教堂之间。剧场内,他设计了一个希腊风格的圆形剧场舞台,舞台大到可以深入到观众席上的宽度。1945年,剧场被大火烧毁;1984后,重新对外开放。

2.3 华盛顿国会大厦

1863年美国华盛顿特区威廉·桑顿政府建筑:

2.3.1简介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新古典主义建筑之一,是美国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美国国会大厦建在华盛顿市中心的国会山上,其设计者是威廉·桑顿。大厦在1827年建成。国会是美国最高的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因为国会大厦建在高约30m的小土丘上,因此被称为国会山庄,美国国会大厦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2.3.2外观上

古罗马万神庙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巨大无比的穹顶,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柱子顶上的楣梁是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而从外观上看美国国会大厦正是将古罗马最伟大的建筑万神庙的穹窿,放在古希腊最伟大的建筑帕提农神庙的楣梁之上。

经过查阅书籍资料,笔者认为,美国国会大厦间接模仿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从建筑外形上看,美国国会大厦与其说是与古罗马万神庙和古希腊帕特农神庙有建筑风格上的关联,不如说是与巴黎万神庙有所关联,同时,与美国国会大厦的数据相对比,巴黎万神庙的穹顶也是三层的。而巴黎万神庙正是参照古罗马庙宇的正面构图建造的。柱顶模仿帕提农神庙的山花巴黎万神庙其实是希腊风渗透到罗马式建筑中去的产物。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美国国会大厦的建筑风格是间接的受到了古罗马和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影响。

2.3.3柱式和柱廊

古希腊的帕提农神是一座围廊式庙宇,采用多里克柱式,但柱子比较修长。

古罗马的万神庙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m,深15.5m,主要是科林斯式石柱。美国国会大厦的圆顶之下也有一个气势恢宏的圆柱式门廊。

因此,美国国会大厦与古罗马万神庙和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有柱式和柱廊上的关联。

3 西方古典柱式在中国近现代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位于上海的外滩9号,旗昌洋行大楼,招商局上海分公司。三层砖木结构,外观仿文艺复兴式样,是一幢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面向外滩的主立面以正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每层有明显的腰线。底层为石砌外墙,大门两侧各有两扇罗马拱券型的落地长窗;第二层和第三层是清水红砖墙,拱形木框窗,有内阳台,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撑:第二层是塔司千式的8根双立柱和2根单立柱;第三层是科林斯式的8根双立柱和2根单立柱[4];顶层是雕花的尖拱屋顶。白色的塔司干和科林斯立柱与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古典主义建筑的韵味,整个设计独特新颖,在外滩群楼中享有“万楼丛中一点红”的美誉。

4 西方古典柱式的历史意义

纵观西方建筑史全局,柱式一直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样式与风格都在不断的被后人继承和发展,其中难以泯灭的样式功能和其中所容纳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改变与替代不了的。在建筑中柱式从实用功能到装饰美化功能不断反复地融会贯通着。它用简单的体系表达了饱满的人文精神,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见解,为建筑创作及建筑欣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更好的设计和时间做好的准备。对西方古典柱式进行了解和分析是对西方建筑及其发展过程的一种总结和回顾,有利于认识经典、了解经典、挖掘经典、创新经典、使用经典发挥出经典在当今时代的作用以及优势。

猜你喜欢

科林斯柱式古罗马
古罗马艺术从何而来?
均压环对覆冰状况下交流超高压柱式绝缘子闪络电压的影响
约翰·科林斯
饮着科林斯的太阳……(节选)
柱式传感器与桥式传感器在汽车衡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古罗马祭品搬运队
隆力奇遇见古罗马
三相五柱式消弧线圈新调谐方法
一种新型柱式多功能配电站的研制
重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