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2020-02-15杨雪怡王慧琳
杨雪怡 王慧琳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我国的水资源严重短缺。虽然学术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水文效应有普遍的共识,但由于观测资料的缺乏和视角的不同,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在社会的一般层面上。因此,有必要从概念、理论和实践三方面探讨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1 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项目。从整体上看,生态环境建设强调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行动,注重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规律,不坚持自然演替阶段和目的(达到高潮阶段)。同时,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工业、科教、文化的发展水平,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分析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2.1 植被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
生态环境与水资源息息相关。一个地区的水资源,除了主要的地理位置、气候调节、气象因素外,森林和植被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因为:
2.1.1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截留和蓄水能力
由于其复杂性、多样性和普遍性,森林生态系统具备为大面积或大面积降水提供水源的良好条件。同时,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生长周期较长,其深层土壤蓄水能力更为突出。特别是复杂密林系统的防护能力是单林疏林的3~5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生态建设。
2.1.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节水灌溉措施
在农业方面,通过对灌区和灌区节水工程的改造,可以调整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综合水平。在工业领域,我们应该继续改革节水技术,理顺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此外,应积极推广循环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在生活用水方面,应加强公共用水管理,合理调整水价,推广节水技术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加强污水回用。
2.1.3 水土综合治理,提高农业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有效地保持降水,有助于缓解农业用水困难,增加土壤蓄水,提高抗旱性。同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大增加了农作物面积和产量,将无效的水分蒸发转化为有效的蒸腾,提高了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2.1.4 增加蓄水能力,提高河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综合水土保持后,黄河中上游年平均每年多拦蓄了3.17万m3/km2降水,相当于32mm的降水量,高于20世纪50、60年代。海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属于半湿润和湿润地区,其降水能力是黄河流域的两倍多。北京延庆县汉家川流域综合水土保持使降水量增加了112mm,江西省兴国县汤北河流域综合水土保持使降水量增加了210mm。目前没有全流域统计数据。
2.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利用
所谓水土保持就是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土地措施和工程措施,以改善水土资源平衡的生态循环。土壤和水的处理不仅关系到水文、土壤、生物和其他相关生态系统的平衡,水土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植被的生态建设。
2.2.1 可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的截水效果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方面,有效的植被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保水储水能力,增加地下水储水量,调节河流径流,而且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积极改善相关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生物和植物的数量,最终提高水资源的回收率。
2.2.2 可以显著调节江川流域水文特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突发性降水地区的监测数据表明,综合水土保持可以显著降低洪水效应,特别是在中小河流流域,防洪效果可达40%以上。因此,有必要加强水土综合治理,完善水土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
2.2.3 有效减少了江川径流总量,降低次生灾害发生率
通过水土保持一体化,可以使水土与植被的关系更加密切,既可以减少洪水造成的破坏,又可以减少持续干旱造成的破坏。
3 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3.1 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
基于该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施工顺序,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在有限的水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根据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满足各行各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规模,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支撑。
3.2 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
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在水资源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城市居民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①以生物措施为主要手段的生态植被建设;②通过工程措施,搞好生态工程建设。植被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保护现有天然林、扩大现代造林、促进非林地培育等方面。生态工程建设应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工程、工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畜牧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和污染控制生态工程为主,实现标本兼治的根本目标。
3.3 开源节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3.1 开源
①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发挥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战略作用;②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运用先进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监测、管理和配置;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和污水资源,探索微咸水的应用,有必要扩大雨水涵养和灌溉面积,通过覆盖旱地实现水土保持。充分利用雨水。
3.3.2 节流
把节约用水放在突出位置,解决水污染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重点是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城市用水的转化率。很多城市农业用水仍处于粗放型:①沿输水渠道系统流失;②农田灌溉率低。因此,有必要加快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建立以防渗渠道和管道为主的输水工程体系。提倡先进的灌溉技术,重视建立节水管理机制,加强对用水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建立一套奖惩措施,充分实现城市供水的商品化。
4 结语
经济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不是竭泽而渔,我们应该造福子孙后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加强植被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科学利用水资源,关注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断提高水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实现良性互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