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以深圳为例

2020-02-15张昊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4期
关键词:深圳建筑文化

张昊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51)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新时代的歌曲几乎是家喻户晓,歌曲中所描绘的正是深圳市起源,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区,背负着国家使命的深圳市,开始了经济改革的创新之路,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如今的深圳已经成为媲美北上广的一线城市之一,但与拥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北京城和经历过近代战争割据动荡的上海滩不同。在快速生长的钢铁水泥之中,深圳市的城市建设接受着来自全球现代多元文化与时尚潮流的洗礼和碰撞。然而,潮流文化虽然可以给当地建筑带来新型的外观,趋同化的设计却隐映了如今大城市千城一面的尴尬,建筑的相似性使大众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文化是需要传递和融合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带来了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在各地的城市建筑中,如何突显本地的特有文化,建造具有地域文化的城市建筑,才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

1 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1.1 地域文化

所谓的地域文化,就是每个地区存在的独特文化,它们因地理位置,环境,气候,人生的生活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深圳,深水沟,指代的是如今的深圳河,“圳”这个极其通俗易懂的词汇就这样随着客家土语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名字,“深圳”这一带有地域文化的词语,还拥有着移民文化的气息,三百多年前,客家人南迁来到深圳,开始了新的生活,不变的却是传统的客家文化。文化风貌多样广东地区同样也接收着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广东建筑既受客家文化的影响,也有岭南文化的影子,它们融合形成了深圳地区特有的文化特性,如果将这些文化放大突出,让它们成为建筑创作中灵感与理念的核心,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地域文化发展的要求,将让深圳市的城市建设发展得到灵魂的发展与提升。

1.2 地域建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俗语应用在建筑上也很符合不同文化下建筑的地域性,陕西陕北黄土高坡地区的窑洞,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蒙古包,南方建筑由于气候而逐渐形成高墙,窄走廊的特点,客家人为抵御战争修建的土楼等,它们都在不同的地方展现着各自的文化,客家先祖古越族人信仰巫文化,在与从北方来的中原文化结合后,巫文化与风水术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在客家建筑上也有体现。围龙屋,作为客家围屋常见的形式之一,广泛的分布在广东,深圳等地。讲究风水的客家人在建造围龙屋前,都会造一个半圆形的水池,不仅在形式上与半圆形的围屋结合,满足干旱时蓄水,防火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客家文化中陆为阳,水为阴的风水理论,多数的客家围屋都会依山而建,就算场地空旷,也可以在围屋的背面自己填土造山,将建筑整体营造为前低后高之势。错落有致的围合解决了光照问题的同时也为居住在围屋内的人们规划了良好丰富的居住空间,提供了多样的动态流线。由此可见,建筑的建设会不断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地域文化也因此差生了很大的差异。

2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2.1 环境的差异性表达

我国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养育了五十六个民族与多种多样的文化,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从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到吐鲁番盆地,从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到江汇入海,从雪原到沙滩。中国的文化与建筑随着经纬度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差异,北方平原多瓦房,江南多庭院楼阁,新疆藏族的碉房稳重坚固,土家族的吊脚楼,客家的围龙屋讲求风水与形式,它们不仅在外观上有区别,在建材上也会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差生不同的差异,有人住石房,有人住木屋,建筑的形式千百年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积累出了多样的变化,如今随着人类的迁移与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地域文化逐渐开始融合,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还是能展示其特有的传统味道。

2.2 人为的差异性表达

复古,传统,怀旧,仿古。这些近义的词汇细细探讨之后,却又带有不一样的味道。怀旧是一种心绪,是一种情怀,复古是一种元素,是一个物质,是重提旧时光里美好的值得人们铭记的事物。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在建设初期,会参考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或在样式上模仿当地的古建筑。但是模仿的多了,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没有细加研究的“古”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美观不足还有很多的安全隐患。历史文化建筑与地域文化建筑得不到科学的改造或传承,取而代之的是在全球化影响下千篇一律的建筑设计,趋同化的建筑单调生硬的生长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城市,高楼林立的城市之中,新兴的建筑不断地涌起,刷新着城市的天际线,竞争起高度却忘了“深度”没有深层的文化底蕴和涵养,新建筑只能在网络社会更新换代如此之快的今天,悄无声息的淹没在讯息的潮流之中,一时的刷新着人们的眼球,却不能让人长久的记住。纵观深圳市的超大型,超高层建筑,它们集中了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空间,并以地标性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虽然采用的是全现代化的设计,去并没有展现深圳传统的地域文化,仅仅成为了一种维持城市形象的存在。反观北京城胡同改造等项目,它们在保持原有四合院布局的同时,加入了新材料,新技术,解决了老建筑通风采光差等弊端,传承了老北京的地域文化,同时也增加了大都市的活力。新建筑的建造需要老建筑的传承,千城一面的当代城市更需要当地传统文化,来保留住城市的发展的根基。当代的中国建筑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来仔细的探究不同地域下的不同文化根基,建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征与民族品牌自豪的建筑,立足本地,建设远方,为城市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3 结语

深圳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扩张,必然会产生旧城与农村的拆建,这就使设计师在新城市的建设时面临着创新还是传承的选择,如今,很多人都在谈论着城市要在经济上反哺乡村,但同时,乡村也可以在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方面反育城市,城市的发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无情的吞噬者周边的乡村,成长的同时却丢失了故土地域文化的传承,城市周边虽然还存着一点点的乡土文化和情怀,也由于老一辈传承者的离去,新一辈传承者的淡忘而失去了其原本的味道,旧时全套思考和建造的概念,逻辑性和审美已经被现在人逐渐的忘却。现代城市发展如同机器般精准,却也多了些许钢铁的冰冷无情。地域文化传统建筑是感性的,虚无的,形而上的,是基于不同人对其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传统建筑,在不同人的角度中会有不同的层次。拥有着以传统客家文化为代表的移民文化和现代具有海洋特征的创新文化的深圳,想要找的城市的建筑发展之道,城市周边仅存的地域文化,才是人们需要探究的原点。

猜你喜欢

深圳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