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社区更新策略
2020-02-15卓鹏妍张超杰孙凌晨
卓鹏妍 张超杰 孙凌晨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0 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进程逐渐由增量规划已转为存量规划,城市双修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为完善城市功能下重要的理念指导。已经有多个城市作为试点并且推广到全国范围内。社区更新作为城市双修背景下提出的对我国老旧社区进行更新改造的新理念,同时在几个城市进行社区更新试点,我国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城市双修、社区更新将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重点内容。
在城市双修初见成效的背景下,社区更新任务逐渐展开,从大范围内的城市更新转向小范围老旧社区更新项目。在城市双修背景下社区更新首先要注意老旧小区改造,鼓励老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提升住宅使用功能和宜居水平。
1 我国社区更新的问题
1.1 社区精神衰退
现今老旧社区历史沿革追溯到20世纪80、9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策的发展,老旧社区的功能设施逐渐都不能适应当今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现阶段社区更新,商业化导向的更新方式复兴了社区的经济环境却导致了社区精神的衰退,原住民的生活很难融入到更新后的社区环境之中,社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用,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也渐趋疏离。因此,传承社区的历史文脉,实现社区精神的回归,应该是社区更新的首要目标[1]。
1.2 道路行车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升高,城市慢行系统不完善,无法满足骑行者和步行者的使用需求。老旧居住社区对于路面停车率的指标是不大于10%,但现今新建居住社区停车率达到0.8~1,老旧社区内停车设施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导致居民在小区内乱停乱放,侵占公共活动场地、侵占绿化用地、侵占道路为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1.3 城市绿化、建筑美化
老旧社区内绿化率严重不足,现存的绿化面积还被居民侵占,垃圾、木材、旧家具随意堆放在绿地中,社区绿地俨然成为杂物间。居民在社区内自发形成的菜园绿地将原有绿地面积私自改建为自家庭院,虽然保留了绿地功能,但其属性已从公共所有权下的绿地改为居民自建菜园,且菜园内的蔬菜只有种植者私有,无人管理。老旧社区建筑立面、建筑内部由于年久失修、雨水冲刷等原因导致建筑立面色彩失去原有色彩,建筑临街立面店招各有各的特色,导致临街立面混乱、无序。
1.4 设施不健全
老旧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功能缺乏。现今老旧社区内居民的老龄化率对比寻常社区要高很多,所以老旧社区更需要更多的老年活动空间以及老年活动设施和场地。现今老旧社区内空间缺乏,活动设施缺乏,居民不得不侵占城市道路的人行空间或到很远的城市公园才能进行正常生活所需的公共娱乐活动。设施不健全下的矛盾激化,老年人不得不占用更多的公共空间来进行广场舞等娱乐活动。儿童活动空间更加缺乏,老旧社区内停车问题困扰下,儿童安全的慢行系统都要被欺压缩减。
2 老旧社区更新策略
2.1 组织行车,增加停车
老旧社区应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社区内交通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的日常通勤要求,建设社区慢行系统,与共享单车和市政自行车相结合,鼓励居民日常骑行。对于地面停车不足的现状,可以增建立体停车设施,增加社区内停车位,减少地面停车,对停车时间段进行管控,在傍晚人群聚集时间段对停车进行管控,从而建立社区内的慢性系统,满足居民日常活动健身需求。
2.2 调整绿化策略,建立自建绿色体系
应对老旧社区绿化缺失问题,应改变现有的绿地管理结构,对于老旧社区内的原有绿地进行维护,其次对于居民自发形成的绿色种植蔬菜予以保护,赋予种植者种植、管理绿地的权利。对于种植结果既可回馈于社区居民,也可以解决老旧社区内绿地无人管理的现象。绿化树种等应以因地制宜的原则,可选取当地原生树种与草种,皆为社区居民带来原生植物记忆又利于绿化植物的生长。
2.3 利用街角空间,完善设施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缺失,基础设施不健全。在政府积极作用下改善老旧社区内基础设施老化和不健全的现状。积极利用社区内街角空间、消极空间等放置健身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对社区内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勒令清除以此为社区居民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并且保证其具有相对的安全性。或可联合周边社区共同建立居民活动空间,保证周围社区内活动空间的共建共享,保证活动空间最大利用率。
2.4 社区微更新,挖掘地域文化
推行有机更新,反对大规模的拆除重建。尽量在原有社区基础上建设应该按照社区内在的秩序和规律,顺应社区原有的肌理,采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目前和将来的关系[2]。在社区微更新中保护修缮历史文脉与生活文化,保留街区、社区原有生活方式并将其延续在融入社区生活中,社区更新中保留或改善中汲取建筑自身历史积淀与文化色彩。
2.5 加强公众参与,活用高校资源
对于老旧社区更新,要充分了解当地居民对于社区更新的意愿培养内生型社区更新体制[3]。以居民的需求作为更新的依据,居民作为更新的主体,设计者作为辅助者通过了解居民需求征集公众意见,落实公众意愿。同时实现共建共享。政府在“社区更新”中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并动员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作为第三方组织者协调公众、政府、设计者的冲突[4]。第三方组织者作为新的一批社区规划师致力于社区更新实施。同样应用于社区更新机制中。培养社区人员文化知识,建立社区自发组织整理公众意愿。
3 结语
城市双修背景下社区更新具有渐进性、常态性等特点。随着社区更新的实施,公众的参与力度逐步增强,逐步扩展引导社区自发更新。而第三方组织者作为社区规划师,应在协调的期间组织社区居民的同时倡导重新认识和发展社区价值和内生动力。对于我国各式各样的社区条件,科学合理制定更新方案,促进老旧社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