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以“我”之口,逃避自我

2020-02-14贰臻

中学生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布鲁诺变形记舒尔茨

贰臻

作    者:[波兰] 布鲁诺·舒尔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译    者:林蔚昀

出版年:2016-5

布鲁诺·舒尔茨的这篇短文,像是从另一个视角写作的短篇版《变形记》。同样是父亲变形,同样是家人对此的反应,同样是父亲死了。但也略有不同,因此有了分析的乐趣。

一处不同在于,这篇文中的父亲“死而复生”。螃蟹样的父亲被母亲煮熟,盖了块紫天鹅绒放置在起居室几个礼拜后,“不知怎么回事,他居然恢复元气了,慢腾腾地活过来了”“一路上有腿脱落,他靠着剩下的精力,拖着他自己到某个地方去,去开始一种没有家的流浪生活。从此以后,我们没有再见到他”。

这就是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

还有一处不同在于,两文的叙述视角不一样。《变形记》的叙事比较客观,而这篇短文则是由故事中担任儿子的“我”来讲述的。

“我”尽管强调是在客观记录,但言语细节处不免泄露出了一些真实情绪。

比如对父亲一次次死而复生的描述:“那时候,我的父亲肯定死了。他有许多次要死去,总是拖泥带水地并不死绝,使我们不得不对他已经死亡这个事实修正态度。”

“总是拖泥带水地并不死绝”,以及后文几次将母亲煮熟父亲这一罪责推脱给“命运”——“命运一旦决意把它的无法理解的怪念头强加在我们的身上,就千方百计地施出花招。一时的糊涂、一瞬间的疏忽或者鲁莽,就足以使人在作出决定的时候因为左右为难,而做出这种事情来”。

这些实际上都潜藏着“我”自己都可能没发现或者不愿承认的小心思:“我”对死去后又以不同非人形态一次次复生的父亲早已心生厌倦。

这篇短文能启示我们的至少有一点——

眼见不为实、口说也不为真,甚至你一直以为的斩钉截铁的想法,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欺骗你。

犹记作文课上,老师在分析到“真情实感”这一要求时会说,“你如果能把自己感动哭,这一要求就达成了。”然后你努力把自己代入其中,想着想着,越来越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抓住这股情绪写下几页拧巴的字。隔了几天后再拾起,发现那叫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

“自我感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把自己代入一种情绪,或者预设一种场景,在想象中添加许多枝叶,想得多了好像就是那么一回事,强调久了,假的也变成了真的。

这是一种恐怖的情绪,自我欺瞒是失去自己的最大一步。

更怕的是在一种“弱者的情绪”中自我沉溺。反复思考人际关系,仔仔细细地回放每一步,觉得哪儿不对了就反复想,越想越觉得“好像他们在针对我”“这件事我做得太差了”“台上发言后尴尬极了,大家都在笑话我”……

从自鸣得意的“自我感动”到患得患失的“被害妄想”,这背后都站着一个模模糊糊的、不甚真實的自我。

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去和他人产生联系。

写出一篇文章了,自己还沉浸在情绪中看不出好坏,就给信任的朋友看看;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出了什么问题时,可以多和他人讨论沟通,借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件事。

当你不再只用“我”来开头的时候,也许就能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和一个更为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世界和这样的你,不坏不好,刚刚可爱。

猜你喜欢

布鲁诺变形记舒尔茨
变形记
布鲁诺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去”字变形记
小猪变形记
你好,陌生人
小虾弯弯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