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2020-02-14张晓军
张晓军
【教学目标】
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分析观点和材料的对应关系,理解文意。炼字的过程就是锤炼思想感情的过程。
【重难点突破】
抓住中心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领会作者的思想。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材整合,从“套板反应”切入,从后往前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国藩和李元度改字的故事。据说曾国藩率湘军在征剿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多次失利,曾两次自杀被下属救起,他觉得有负朝廷,在上奏朝廷的奏折里写了“屡战屡败”,幕僚李元度看了之后觉得不妥,就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调整之后,内涵完全不同,说明了斟酌字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论斟酌字词的文章——《咬文嚼字》。
二、关于作者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其中《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课文分析
1.切入课文第7段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切入课文第7段,分析“套板反应”的表现、含义、弊端和产生的原因,探究解决“套板反应”的方法,引出“咬文嚼字”的含义。
(1)在我们日常的写作训练中,特别是高考作文的辅导与训练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所谓的“万能题目”“万能开头”“万能结尾”等,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看看中心词“爱心”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替换成“友谊”“亲情”“爱情”等)
明确:这就是“套语”
(2)你能从第七段找出作者列举的套语吗?柳腰桃面、王嫱西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春花秋月、柳岸灞桥、端木遗风、付梓杀青。前人所谓的“套语”,我们所谓的“滥调”。
明确:引出“套板反应”
(3)阅读文段,概括“套板反应”的含义、它所产生的弊端、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
含义:一切事物发生时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还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①“套板反应”的弊端:在于作者:没有创造。在于读者: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②产生“套板反应”的原因:联想起于习惯,人有惰性,习惯比创新较省力。③解决“套板反应”办法:惟陈言之务去,让语言跟着思想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因此,在阅读和写作时要“咬文嚼字”。
2.分析课文1~5段
(1)何为“咬文嚼字”?作者在文中说的“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论点)
(2)作者在前5段里用了哪些事例(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分组探究)
第一:郭沫若改字的事例。①郭沫若是怎么改字的?郭老把“你是”句式改为“你这”句式。②作者对郭沫若改字有什么看法?为什么?作者认为有两个方面:好的方面:这是炼字的好例。(“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不妥方面:“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明确: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第二:王若虚改字的事例。①王若虚是怎么改字的?“李广射虎”:删繁就简。②作者对王若虚改字有什么看法?为什么?作者认为王若虚好像改得简洁了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缺失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意蕴全无。
明确:繁简不同,情感不同。
第三:贾岛吟诗,韩愈改字的事例。①韩愈的观点是什么?效果怎么样?韩愈建议用“敲”字,古今人都赞赏“敲”比“推”字效果好,这个故事也传为了美谈。②作者认为韩愈改得怎么样?为什么?作者怀疑修改得不像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因为意境不同,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明确:字眼不同,情感不同。
(3)以上三个事例都证明了文字与情感的关系,那么“文字”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因为字有不同的意义,它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难控性。
3.分析6~7段
(1)阅读第6段,概括字的意义及其特点。
①直指意义:明显而确实,固定,偏于类型。②联想意义:变幻莫测,游离,偏于个性。
(2)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苏轼写诗的事例?“天上小团月”——“小龙团”茶有什么关联?
①作者列举苏轼写诗的事例是为了从正面说明如果联想得当的话,文字就会意蕴丰富,从而达到点铁成金的效果。(正面)②从反面说明了套板反应之平滑俗滥,毫无新奇之感。(反面)
(3)“天上小团月”——“小龙团”茶有什么关联?
①形似:泉水里的明月和茶杯里的小龙团茶。②境似: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清沁肺腑。③神似:含混中显得丰富。
套板反应:平滑俗滥,毫无新奇之感。(反面)
4.分析第8段
“咬文嚼字”需具备的品质: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拓展延伸
1.古人咬文嚼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
2.课堂练习
①“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②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③请用“酒、好、喝”三个字看看最多能组成几句话,各句的情感或意味有何不同?(略)
五、小结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有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达到艺术的完美。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自找几则“咬文嚼字”的事例,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赏析。
作者单位:甘肃省敦煌市敦煌中学(73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