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SM-MICMAC的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2020-02-14魏倩男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6期

魏倩男

摘 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识别出10个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和MICMAC法构建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模型及驱动力依赖性矩阵,明晰各因素对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虚拟产业集群;合作技术创新;ISM;MICMAC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07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技术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使之成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虚拟产业集群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虚拟产业集群于1997年由包括巴西圣保罗大学、德国亚琛大学等在内的七所大学组成的网络研究小组首次提出,它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集合各具所长的企业,实现成员企业或组织的资源跨区域聚集,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使相关企业更大程度地分享市场机遇。

虚拟产业集群克服了传统产业集群地理空间束缚等缺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为成员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分析虚拟产业集群内合作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明晰不同影响因素对合作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可完善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理论,并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建议。

1 影响因素识别

合作技术创新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虚拟产业集群中的合作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合作技术创新的优势有:分摊创新成本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使研究开发中的“外部性”内部化、加速技术扩散与转移等。学者对合作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可归属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

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组织距离、网络运行机制等。周贵川和揭筱紋(2012)认为,技术创新政策对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的动机具有调节作用。Otsuka(2011)等认为,对于低收入国家,发展合作技术创新尤其需要国家政策支持。高长元(2010)、周贵川(2014)等人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市场环境对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和绩效的影响。袁丹(2014)、Dan Y(2014)等人将组织距离作为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因素,认为虚拟产业集群克服了地理空间的约束,缩短了组织间的距离,为成员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Alstyne(2016)、阮建青(2014)等人研究了虚拟产业集群内的网络运行机制对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网络运行机制是虚拟产业集群运行的基础。

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包括:企业家精神、技术能力、企业搜索能力、收益分配、合作文化、协同创新机制等。李前兵(2010)等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合作技术创新的一项动力来源。Baum(2010)等认为,需求资源的互补是企业间研发合作的根本原因,通过合作技术创新,企业可获取合作伙伴所拥有的资源。Cowan(2007)等人认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会有更多机会与其他企业合作。Katila R等(2002)发现,企业的搜索能力影响合作技术创新,不同深度与广度的搜索能力对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Das(2000)等人认为合作收益是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合作收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合作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Nakamura等(2015)比较美国和日本合作创新的演化后发现,合作文化在合作技术创新中起重要作用。Sampson(2004)研究了232家研发战略联盟后发现,为实现技术合作与共享,企业倾向于采取公平合理的契约方式进行研发。采用系统地文献综述,结合专家访谈、ISM实施小组讨论法,最终确定了10个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见表1。

2 模型构建

运用ISM方法将上文识别出的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层次分析,明晰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

2.1 构建结构性自交互矩阵(SSIM)

根据表1确定的合作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由专家小组根据SSIM的构建规则,讨论并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见表2。

2.2 构建可达矩阵

将SSIM矩阵(表2)进一步转换为表示因素间关系的可达矩阵。且根据传递性原则,构建最终可达矩阵(“*”代表传递性)见表3。

2.4 绘制层级结构图

根据层级矩阵(表4)绘制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图,见图1。

2.5 MICMAC分析

确定了因素的层级结构后,可达矩阵(表3)的驱动力和依赖性进行MICMAC分析,得到影响因素的驱动力-依赖性矩阵(图2)。

图2表明,合作创新风险(V5)、合作收益分配(V9)处于依赖组,表示这些因素具有强依赖性;协同创新机制(V7)、合作文化(V8)、企业技术能力(V10),处于联动组,表明这些元素对合作技术创新既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对其他因素具有强依赖性和强驱动力;网络运行机制(V3)、组织距离(V4)、企业家精神(V6),处于自治组,表示这些因素具有弱驱动力和弱依赖性;政府政策(V1)、市场环境(V2),处于独立组,表示这些元素具有强驱动力和弱依赖性,是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

3 ISM-MICMAC结果分析

根据ISM的结果并结合MICMAC分析可见,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因素可分为四个层级,其中,合作创新风险和合作收益分配为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最直接因素;而协同创新机制、合作文化、企业技术能力、网络运行机制、组织距离、企业家精神、政府政策及市场环境为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更深层影响因素。各层级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与市场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着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各个方面。市场环境的竞争越激烈,企业就越有紧迫感。企业如果想在竞争中获胜,就需要不断创新。但任何单一企业拥有的资源和创新能力都有限,要想取得良好的创新绩效,有效途径是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技术创新。政府可通过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如政府资助、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等,来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合作技术创新。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为虚拟产业集群中的成员企业进行合作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2)网络运行机制、组织距离和企业家精神。它们位于ISM层级结构中的第三层,且具有弱驱动力和若依赖性。网络运行机制是虚拟产业集群运行的基础,集群内各合作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必须共同遵守一定的规则。虚拟产业集群内的网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集群的进入机制、退出机制以及虚拟平台的运行机制,集群内的每一个企业在虚拟平台上可与其他企业合作。网络运行机制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合作文化。此外,由于虚拟产业集群克服了地理空间的约束,集群内可形成社区,为成员的合作技术创新提供平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一种稀缺资源,表现为对稀缺资源的一种配置能力。企业家精神在于企业家永无止境的追求,通过合作技术创新可帮助实现企业家的目标。

(3)协同创新机制、合作文化和企业技术能力。它们处于ISM层级结构中的第二层,且对其它因素具有强依赖性和强驱动力。协同创新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响应机制,即虚拟产业集群内各企业非线性耦合协同响应,以促成合作技术创新。企业的合作文化可以使多个组织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只有企业之间愿意合作,才能合理分工,合作技术创新资源才能有效整合。另外,在合作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企业合作。

(4)合作创新风险和合作收益分配。它们是ISM层级结构中的第一层,且表现为强依赖性和弱驱动力。合作收益是企业进行合作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合作收益分配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合作技术创新的达成。此外,在合作技术创新之前需要評估合作创新风险,只有这些风险在企业的可控或可承担的范围之内,合作关系才能维持。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识别出10个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和MICMAC法构建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模型及驱动力依赖性矩阵,厘清了各因素对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虚拟产业集群中的成员企业在进行合作技术创新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为促进虚拟产业集群中的合作技术创新,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是影响虚拟产业集群中合作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政府应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市场需求,减轻市场压力,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氛围,为虚拟产业集群中的成员企业进行合作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2)建立健全的网络运行机制。结合虚拟产业集群网络化、虚拟化的特点,应建立包括集群的进入机制、退出机制及运行机制在内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网络运行机制,为虚拟产业集群中的合作技术创新活动奠定制度基础。

(3)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在合作技术创新活动中,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非常重要。一方面,企业自身技术能力越强,获取溢出知识的能力就越大,实现技术互补或学习合作企业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更愿意参与合作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企业自身技术能力越强,创新效率越高,则企业间的合作绩效也越高。因此,企业应注重“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Guan X,Li M,Yue L.Research on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virtual industry cluster based on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conomics System & Industrial Security Engineering,2016.

[2]周贵川,揭筱纹.技术创新政策对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动机的调节作用研究[J].软科学,2012,(5):5-9.

[3]Otsuka K,Sonobe T.A cluster-bas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for low-income countries[R].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11.

[4]高长元,刘蕾.基于互助融资基金的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融资模式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60-63.

[5]周贵川,张黎明.资源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博弈分析[J].管理世界,2014,(1):184-185.

[6]袁丹,雷宏振.组织距离对虚拟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4,(4):49-52.

[7]Dan Y,Lei H,et al.Effect of organization distance on innovation of firms in virtual industrial cluster [J].Technology Economics,2014,(3):632-637.

[8]Alstyne M,Parker G,et al.Pipelines,platforms,and the new rules of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6,(4):54-60.

[9]阮建青,石琦,張晓波.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79-91.

[10]李前兵.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来源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0-223.

[11]Baum J,Cowan R,Jonard N.Network-independent partner sele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10,(11):2094-2110.

[12]Cowan R,Jonard N,Zimmermann J B.Bilater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innovation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07,(7):1051-1067.

[13]Katila R,Ahuja G.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6):1183-1194.

[14]Das T,Teng B.A recourse - 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1):31-60.

[15]Nakamura M,Vertinsky I,Zietsma C.Does culture matter in inter-firm cooperation? research consortia in Japan and the USA[J].Managerial & Decision Economics,2015,(2):153-175.

[16]Sampson,Rachelle C.Organizational choice in R&D alliances:knowledge based and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s[R].Working Paper,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