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0-02-14姚丽红
姚丽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商平台的崛起、网络覆盖率的扩大和电脑、智能手机普及度的日益增高,选择以电脑或智能手机办公的行业和从业人数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患病人数也逐年攀升,且患病人群的平均年龄也趋于年轻化。腕管综合征是一组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主要因为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导致腕以下受正中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内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1]。笔者临床治疗腕管综合征时采用针刺与中药局部贴敷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方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2月前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腕管综合征患者58例,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1.26±7.18)岁;发病时间 (9.35±7.16)月。治疗组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3.08±8.26)岁;发病时间(8.97±6.92)月。所选患者均符合腕管综合证入组标准,2组性别、年龄及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患者桡侧3个半手指出现麻木、刺痛或烧灼样痛、肿胀感;或者患手出现握力减弱,拇指外展、对掌无力,持物不稳;②症状常在夜间、晨起、劳累或受凉后加重,在甩手、活动或休息后减轻;③屈腕压迫试验(+),正中神经叩击试验(+);④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严重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等疾病引起的类似临床症状;⑤近期无腕关节外伤史,未曾行腕管松解术及封闭治疗[1,2]。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本组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口服维生素B1片(10 mg/片,H42020611,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片/次,3次/d;甲钴胺片(0.5 mg/片,H20041767,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5 mg/次,3次/d,28d为一疗程。治疗组:本组患者治疗时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熏洗,针刺前消毒局部皮肤及毫针,取穴阳溪、外关、大陵、合谷、劳宫、阿是穴等,进针得气后留针2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中药熏洗治疗,将独活15 g,秦艽12 g,防风10 g,海桐皮20 g,透骨草20 g,伸筋草30 g,鸡血藤30 g,乳香12 g,没药12 g,当归15 g,川芎10 g,红花20 g,桂枝10 g打碎,等分为3份,以水1000 ml大火煎开后转小火再煎30 min,将药汁倒入预先备好的脸盆中,加入20 ml姜汁陈醋和50 ml白酒,手掌及前臂上1/3伸至脸盆上方,脸盆上覆以毛巾进行熏蒸;待水温冷却至50 ℃左右时,撤去毛巾,将双手及腕部完全浸入药汁中,水温冷却后可酌加沸水继续浸洗,20 min后以毛巾擦干即可。针刺与中药熏洗治疗隔日进行,4周为一疗程。
1.4 观察指标神经电生理检查目前被认为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金标准[2],但在临床上该项检查手段容易出现检查准确性与临床症状评估不一致的情况,同时因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3],患者的配合度不高。基于此种现象,本研究通过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整体症状分数表(global symptom score,GSS)来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2 结果
治疗前,2组NRS评分、GS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NRS评分、GSS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NRS评分、GSS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RS、GSS评分比较 (例,
3 讨论
腕管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认识,主要与各种原因引起的正中神经受压所致,多与腕部的创伤相关,如腕部骨折脱位、扭挫伤、腱鞘囊肿等,但长时间的处于某一个固定姿势、反复重复某一个动作也是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1]。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类,其中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休息、声光电磁等物理疗法、石膏或支具固定和口服药物治疗[4]。
在中医学中,本病并没有具体的名称,根据其症状可归于“痹证”“筋伤”的范畴。机体的正常活动与肌肉、筋膜、韧带、神经系统的共同参与密切相关,而人体活动时,主要是肌肉、韧带的起止点及其附属组织受力,如果超负荷运动,或者受到撞击、摩擦等不可抗外界因素,都会致肌筋受到损伤,而表现为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为特征的一组病证。《灵枢经》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便,为筋骨俱病也。”《灵枢·周痹》中论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而《素问·痹论》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结合古代医家所言,筋束骨而利机关,以动为用,以静为养;又筋为肝之应,肝属厥阴木,其性与风气相通,而感风则伤筋。故本病的成因多为久劳损耗气血,肝肾不足,加之外感风寒湿邪而导致肌肉骨骼疼痛乏力、活动障碍、麻木不仁。
对于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目前有小针刀配合荣筋活络舒经汤[5]、电针结合微波[6]、补阳还五汤配合冲击波[7]、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等[3]报道,均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结合临床收治病例特点,笔者认为,本病多属正虚邪实,治疗时宜标本兼顾,既要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止痛,又要补益肝肾气血、强壮筋骨。
《素问·血气形志》有言:“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由此可知,筋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采用针灸、导引祛除病痛。《灵枢·刺节真邪》云:“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泄之,所谓散结也”,可见,经络之病可通过针刺的方法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普济方·针灸》言:“治臂腕外侧、痛不能举,穴阳溪”;《导引气功·动功按摩秘诀》中指出:“设有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舒畅者,可于外关穴掐五、七十度,擦五、七十度,兼静功调摄。”《针灸集成》认为两手挛急偏枯可取大陵,肘腕酸痛重,可取内关、外关、合谷等穴;《针灸聚英》曰:“风痹手挛不举证,尺泽曲池合谷应”。本研究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时的针刺取穴原则为“以痛为腧”、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选取阳溪、外关、大陵、合谷、劳宫、阿是穴,以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黄帝内经太素·知形志所宜》认为:“形苦筋劳,邪气伤筋,肝之应也,筋之病也医而急,故以熨引调其筋病也。药布熨之引之,使其调也。”徐大椿又言:“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由此可见,以中药熨帖治疗古即有之。伸筋草,《本草拾遗》认为其“主久患风痹……皮肤不仁,气力衰弱”;防风,《本草汇言》言其为“散风寒湿之药也,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痠疼”;乳香、没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二者“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痛”;《本经疏证》认为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独活、秦艽、防风、桂枝等药物有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纵观全方,独活、秦艽祛风湿、止痹痛,为君药;伸筋草、透骨草、鸡血藤、海桐皮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为臣;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当归、红花、川芎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防风、桂枝祛风解表、温通经脉,共奏佐使之功。应用时再加适量的姜汁醋和少量白酒加强温通经脉、活血化瘀之力,本研究所采用之中药熏洗处方中,诸药合用,扶正与祛邪兼顾,共奏祛风通络、蠲痹止痛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前后NRS评分、GSS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2组NRS评分、GSS评分比较,P<0.01,这表明口服维生素B1、甲钴胺片和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腕管综合征均有一定疗效,但是针刺结合中药熏洗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维生素B1及甲钴胺片治疗,值得临床参考并推广应用。由于本研究的条件限制及患病群体对神经电生理的接受程度不一,为保证参数的有效性,未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作为评估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治疗筋伤疾病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功能,要重视调养和功能锻炼,如果经保守治疗无效,应尽快决定手术治疗,防止正中神经长时间严重受压而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