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探析
2020-02-14陆衍安
陆衍安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201)
0 前言
现阶段在生态环保观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绿色节能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的重要基础产业——建筑行业领域中引入生态理念已经成为当前行业内部广泛共识。然而在目前的建筑技术特别是地域性建筑领域中,生态技术的应用还较为匮乏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如何加速生态技术建筑地域性的应用,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在阐述地域性建筑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态理念在地域建筑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为提高地域性建筑生态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1 地域性建筑基本内涵
地域性建筑是指一类具有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诸多特点的建筑物,其深刻蕴含了当地民众的情感和依赖之情。地域性建筑充分展现了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痕迹,也展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当地民众对“家”观念的充分认可。在历史发展潮流之中,地域性建筑能经久不衰并保留其独特的吸引力,如凯旋门、北京天安门、卢浮宫、故宫等,均保留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对民众产生巨大的额吸引力。
2 地域建筑中的生态理念应用现状
2.1 生态地域建筑的内涵
生态地域建筑与传统建筑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学术界对生态建筑的概念界定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生态地域建筑可有效减少能源、资源消耗,能充分保护环境,避免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生态地域建筑的目的在于为居住者和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认为生态地域建筑是建立在生态哲学理念基础上的一种以生态技术作为保障、以生态法规进行制约的一种后现代化建筑范式。
2.2 生态地域建筑评价依据
(1)建筑成本。生态地域建筑的建设必然会产生相关成本,如原料、再生建设、处置成本等。生态地域建筑一般会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措施降低建筑成本,进而提高建筑的整体效益,例如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措施会有所改进,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选用集约度较低的材料进行建设施工等。
(2)建筑性能。生态地域建筑对性能的要求要突出生态特征。传统建筑性能要求具备安全性、实用性、方便性以及突出建设难易程度,生态地域建筑性能除了具备上述传统特征外,还要清晰反映出生态特征和建筑目的,便于设计者能权衡各个部件之间的联系和差距。
(3)环境影响。生态地域建筑的环境影响主要考虑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及付出的代价多少。这些代价和损失一般通过评估环境污染、资源损耗、物种多样性弱化等指标进行综合考量。为此,生态地域建筑综合效能的提高必须利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优化,尽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或破坏。
3 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暴露出的问题
结合对国内现有的生态地域建筑项目现状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地域性建筑中应用生态理念所暴露出一些主要问题。
3.1 建设成本较高
生态建筑虽然对环境友好,能节约能源消耗,减轻对环境的破坏,但其建设成本和投资成本较高,项目投入建设和使用后,成本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回收。此外,生态地域建筑主要服务于使用者和居住者,投资方本身对建筑的使用较为有限,难以形成正向激励作用,因此建设成本居高不下且投资收益回报率较低等因素的存在,导致投资方的投资热情不断降低,这显然不利于推动生态地域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3.2 政策和制度不健全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有着相应配套的政策和制度,为生态建筑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使得生态地域建筑在建项目和已建成项目均能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反观国内,目前关于生态建设技术地域性应用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很多领域尚且空白,一些主管部门只出台一些指导建议且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施性,这显然不利于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的普及和推广。
3.3 理论还不能完全指导实践
虽然现阶段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生态建筑技术课程和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质的毕业生和建筑设计师,但在实际应用环节中仍然存在理论还无法完全正确指导实践的问题。一些建筑设计师在生态地域建筑设计初始阶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不能将生态建筑技术理念完全顺利应用到地域建筑设计方案中,如一些设计师为了单纯追求美观而使用能耗较大的玻璃幕墙等,这种设计显然不符合生态地域建筑的基本理念。
3.4 缺乏生态地域建筑评价标准及体系
生态地域建筑的建设施工涉及的内容较多,操作工序也较为复杂,这对管理方、监管方、决策方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各方协同参与运作。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态地域建筑评价标准和体系,目前很多施工方往往根据自行认定的标准进行施工操作,而监管方却按照另一套标准及评价体系进行监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导致生态地域建筑项目运行存在诸多的困难,难以持续推进。
4 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的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生态建筑技术在地域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建议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与完善:
4.1 尽可能适应地域环境
结合生态地域建筑的内涵分析,生态地域建筑本身应当是与其周围环境实现生态平衡,因此在设计生态地域建筑时应当要基于当地特有的环境和自然条件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和建筑施工要求,对材料、建筑形式进行合理选择,进而实现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平衡,达到“共生”的预期目标。
4.2 使用者积极参与建设
生态地域建筑项目完成后主要供当地居民或使用者使用,而使用者作为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本身就要积极参与生态地域建筑的建设工作,从设计开始,与施工方充分探讨,提出自身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可提高生态地域建筑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参与者积极参与其中,也有利于实现生态地域建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确保生态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4.3 提高生态地域建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要将生态地域建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纳入考量范畴。生态地域建筑的经济性不仅仅是节约资金成本投入,更重要的是利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建筑的整体效能。在生态地域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放眼未来,尽可能使用一些绿色环保的材料。虽然目前而言,使用高科技含量的材料会提高造价成本,但长远来看,其成本效益更为明显。因此,必须要综合考虑运营消耗与生态建筑造价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还要综合考虑生态地域建筑的可持续性,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激励投资者积极投资,制定完善的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制度,引导建筑技术人员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生态建筑技术地域性应用的工作。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地域建筑是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潮流,在生态地域建筑项目重要充分吸收现有的生态理念,科学利用生态技术和手段,对地域建筑进行合理设计,确保地域建筑能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而实现建筑与人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