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建项目建设在建筑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新探索
2020-02-14王丹菲
杨 岚 王丹菲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5)
0 前言
高校基本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广泛性命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意义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管理及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在收集材料过程中,笔者发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关于工程管理的研究虽然很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但是总体上来说研究的对象大多是以企业为主体,针对各企业中的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和研究,但以高校为平台的基建项目分析的很少,从其工程项目的管理入手结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所做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可以发现中国在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管理方面还不是很有效,文章中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德楼施工项目为例,来研究其建设项目工程在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希望能对推动高校在工程管理和教学改革新模式方面的理论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对进一步丰富这一理论宽度做出贡献。
(2)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及教学改革的实际意义。首先,学校要做工程,必须由其部门领导提出相关决策和根据,这样更方便对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配置与管理。管理工程项目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推动学校前进的脚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其知名度,减少建设中不必要的浪费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可以更好的进行施工监管,使整个资源有效使用,保证在有效工期内竣工。
1 特色教学实施方案
1.1 基建工程项目简介
该基建项目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德学院教学楼施工项目,中德学院新教学楼,由沈阳市政府投资1 亿元,规划教学楼建筑面积2.1 万m2,主体为五层框架混凝土结构,包括教室、微机室、多功能厅、办公室等全部教学设施,其中22 个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德国标准实训室,预计2020年年底竣工。这也是我们本次教学改革对接的基建项目。
1.2 人才培养模式的组建
我们把这种人才培养的组建形式简称为“CSCI”人才培养模式,即定制(Customization)依据岗位要求、职业标准、项目任务、工程进度,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共享(Sharing)校企共享实训、师资、资料等教学资源;互补(Complementation)学生双身份,教师双岗位,资源双应用,工程教学互补推进;创新(Innovation)从培养目标定位、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构建、课程项目任务化、混合式教学运行等多方面创新,通过此种形式形成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两年内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1.2.1 师资配套与培养
由学院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造价、材料等相关专业选派4 名专任教师常驻在工程施工现场,要求教师全程参与中德楼工程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做好相关工程图纸、工程数据、工程机械、现场图片、施工视频、造价预算、工程监理资料等方面原始数据和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在此期间四名教师还要承担对应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自主开发教学讲义,根据工程进度编制特色教材和核心工艺说明单,更要借助此平台开发相关教学软件及微课等教学资源建设。同时,针对高校教师重理论、少实践的问题,侧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让他们成为施工现场的员工,又可以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双师素质。
1.2.2 学生的选拔与培养
针对教学改革中学生团队的组建我们比较慎重,准备独立组建一个“CSCI”教学班级。更具挑战的是,我们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造价、材料四个专业中挑选参与者,并且通过活动宣传、自愿申报、笔试、面试等环节,根据个人意愿并在家长支持同意下选拔了22名学生进行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采用弹性学期制,即取消暑假,寒假补休的方式进行,我们同时试行“学分银行”成绩管理办法,通过实训学分置换、动态学分管理、学分奖励等具体举措,将过程考核与学分给予相挂钩,必修学分与奖励学分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学生长效督促机制,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1.3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3.1 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
整个教学过程要以施工进度为依据,教师更要根据实际的施工进度编制项目化课程讲义。相当于,我们将施工现场变成一个大的实训基地,所有课程采用理实一体的方式进行,所有的理论部分由学院的专任教师讲授,实践部分由施工现场各个岗位的师傅们完成。
期末课程考核由校内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出题完成,还有一部分理论课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每学期大概3 门考试课。
1.3.2 形成的第一手教学资源
(1)专任教师依据工程进展和教学内容,完成工程资料整理、项目化课程讲义编制、核心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视频等基础教学资料的编制工作,为后期项目化教材、软件、应用项目研发等教学资源库建设奠定基础。
(2)参与学生要严格遵守企业规范和安全制度要求,遵照教学实施方案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笔记》、《工匠日记》、工艺微视频等学习资料,并完成课程考核,学生学籍处理依据《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规定》进行。
2 对接基建项目课程改革的创新特色
培养真正的工匠型人才:
借助于学院现有的基建项目平台,让学生不出校门便能够很好、很全面的参与施工建设。所有的学生及教师都有条件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大家根据各自岗位同施工现场各工种工作人员联合办公,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同今后学生进入的各建筑企业完全一致,让学生们提前感受工作氛围。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都会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企业严格的考勤制度,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通过与师傅及其他工人的相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帮互助精神;通过各项成绩的评定,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吃苦耐劳的学习品行。这些素养和意识的养成为今后学生们真正进入企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乃至真正的大国工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结束语
通过校园基础建设项目与教学改革模式的合理对接,我们对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非常有信心。这种大胆的教学改革模式的尝试,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又为只接触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提供了下企业的平台,使大家有机会进行真正的专业对接锻炼,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我们将继续探索和推进学院基建项目的建设,并更好的融入我们的特色教学之中,为培养真正的大国工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