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市儿童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2020-02-14刘溪

建材与装饰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园特征空间

刘溪

(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 河南信阳 464100)

在现今城市规划进程中,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构建在满足中青年人群普适性需求的同时,也应逐步将目光投放到儿童、老年人、女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空间分配问题之上,本文探讨如何为城市儿童构建更好的城市公园。城市生活的大环境和游戏规则往往由成人决定,儿童则是被动地生活在成人创造的世界里,其在其成长过程中所享受的权利却常常会被忽视。儿童,是社会中需要保护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培养和熏陶,更需要被指引、帮助和关爱。目前,城市儿童物质生活丰厚,但学业负担重,生活方式单一,与同龄人、成年人和大自然的交流都越来越少,这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城市儿童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体现城市社会对儿童群体的关怀,也能够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应在城市建设中予以重视。

1 儿童公园定义

儿童公园是指单独设置,为儿童人群进行学习、娱乐、体育活动以及科普教育活动等提供场地,且配置安全完善设施的公园绿地,是城市公园中的专类公园。在培养儿童自主独立、创新挑战、冒险合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上,儿童公园的意义不言而喻。儿童公园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主题性质,可分为普通性儿童公园和主题性儿童公园;按公园规模,可分为大型儿童公园、中型儿童公园、小型儿童公园;按公园区位,可分为:全市性儿童公园、区域性儿童公园、社区儿童公园、郊区儿童公园等。

2 儿童公园的使用人群分析

儿童公园的设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满足以儿童为主的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考虑儿童求新、求奇、求幻想等显著心理特点,要求儿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主题创意的构建、趣味空间的创造等设计方法,并在空间造型、尺度、材料、色彩等设计细节上体现儿童的尺度特殊性以及空间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儿童在陌生空间里的熟悉感、归属感,营造富有创意性和趣味性的成长、放松空间,以缓解儿童心理压力、使儿童摆脱虚拟世界的束缚、弥补儿童与自然界之间断裂的纽带。

儿童公园的使用人群除了儿童,还有陪伴和看护儿童的成年人,以及残疾儿童。大部分儿童的户外活动都是在成年人的看护下完成的,需要为成年人设置交流与休息的场所,且休息区应设置在视野开阔且能观察到儿童活动场所的区域内,并可以设置亲子活动空间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就是残疾儿童,他们与普通儿童一样具有共享城市开放空间的权利。在设计儿童公园时应专门为残疾儿童设置添加无障碍设计的专属空间,并促进其与正常儿童的互动,使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有属于自己的游戏场地,体会游戏的乐趣,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3 儿童公园设计原则

3.1 选址科学、合理

儿童公园选址应尽量靠近居住区,提高交通可达性,考虑公园的服务半径,减少市民的路途时间,促进公园使用率和使用人群的均等性,并优先选取有山体、坡地、水体、林地等自然特色资源的场地。场地周边应避免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穿越,并且尽量避开可能威胁到儿童健康的要素,如高压线、变电站、垃圾场、污染性厂矿等。

3.2 主题定位鲜明

儿童公园主题应以了解和把握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结构,挖掘主题线索,经过选择、整理和不断加工,构思出独特完美而富有创意的主题。公园主题可选择建筑、植物、水体、地形、设施作为承载要素,体现童话故事、科技知识、音乐、军事、科幻、海洋、游戏等不同的主题,并注意主题的延展性,要能够不时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调整儿童公园的娱乐方式,吸引孩子们的重复游玩,延长儿童公园的生命周期。

3.3 适应儿童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现代儿童公园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儿童的现代品味和成长需求,体现公园设计的趣味性、教育性和时代感。除了常见的雕塑、壁画、模型、景墙等形式之外,还可综合利用光、声、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营造教育氛围、展示一些时代文化知识。需合理设计展览空间,有效规划展示内容,寻求简易性、标识性的设计语言,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4 符合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将经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四个阶段,不同年龄段儿童在自立能力、身体素质、思维认知、活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对场地的设施、颜色、功能、规模、游戏种类、游戏范围等进行科学划分,从而激发儿童潜在兴趣,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如可针对儿童的年龄偏好、性别偏好设置色彩,注意冷暖色搭配,强调功能与色调间的顺承关系,将设计色彩持续性地作用于儿童的潜意识,以引导儿童的行为、强化儿童的认知和激发儿童的心理感受。

3.5 交往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通过对他人的表情、性格、行为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意向等方面作出推测与判断,来丰富自身对外界的感受及领悟,并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宽容、忍让、合作等优良品质,从而完善自我体验和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在空间设计上,构建促进儿童交往的空间,以诱发儿童的交往行为。在主题内容上,促进儿童与同龄人、家长、特殊儿童的互动交流,增强其和对友情、亲情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特殊人群的尊重和理解。

3.6 生态性原则

设计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自然生态意识,结合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绿色开发技术等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设计,并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如在设计中应尊重地域精神和地方文化,使用当地植物、建材等,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花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创造具有地域自然特征、文化特征的景观。

3.7 和谐性原则

儿童公园的色彩、铺装、植被、水体、设施等设计元素应避免同质化带来的单调感,力求丰富变化,追求差异性和多样性。但各要素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一定规律有机地组合,突出局部景观特色,并加强公园整体环境特征,从而体现出整体性的秩序美。同时,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公园的建设应适应城市发展要求,为城市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形象环境的塑造添砖加瓦。

4 儿童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4.1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对园区的设计要在构建整体空间的基础上采用多类型、多层次、组合式的活动空间,构建内容丰富的活动场地,如林果花卉园、湿地、温室、迷宫、阳光草坪区等,并可预留发展用地供儿童自主创作。通过明确空间领域范围和边界标识、空间内铺装的异质性、植物种植形式的区别、设施色彩的区别、标识性元素的设置,空间形状的简单、复杂、组合形式的区别,空间地形的高差变化,空间围合要素的高矮、宽窄、虚实等方面的设计,来构建不同个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4.2 地形设计

平坦地形、凸地形、凹地形等类型丰富的地形高差变化,不仅能带来优美的视觉感受,也可创造多变的自然环境,营造多样化的游戏体验,和构建一系列具有神秘性、探险性及活力性的空间。设计师应尊重原场地现状与周边环境特征,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设置微地形以丰富景观空间,利于场地内部排水,并突出地形的互动性及娱乐性。

4.3 水体设计

水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根据地域特征、气候差别以及功能需要,可充分利用水体气态、液态、固态、流动、静止等多种性能,营造水的喷泉、跌水、雾化景观、滴水景观以及建造小溪、湖泊、戏水池、游泳池等,并可采用电脑控制水、音、色、光形成音乐喷泉、程控喷泉、趣味喷泉和激光水幕电影等喷泉艺术。儿童喜爱玩水,公园中应积极创造各种可参与式的水空间,让儿童能够触摸水、戏水。公园可种植观赏性强的水生植物并养殖一些水生动物于水体中,以体现水体的生命性。

4.4 植物特征

公园可利用植被美化环境、划分空间、背景衬托、净化环境的作用,并结合植物的形态、线条、色彩、生长习性等特征,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多样种植方式。主要采用常绿乔木提供遮阴环境,局部点缀色彩鲜艳、叶形奇特、造型特别、季相分明的植物,或是将其修剪成各种小动物造型,增强感官的趣味性;营造复合型植物景观,并展现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特征。除此之外,还需考虑选用植被的安全性,避免种植有毒、有刺、有飘絮、易过敏、有异味的植物。

4.5 设施类型

儿童游乐设施应形象生动、造型优美、色彩鲜明、主题突出,在功能上要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玩具器械的组合,而是要在功能上引发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感官体验。由于儿童对监护人的依恋关系强,儿童公园的场所具有监护性特征,公园内成人的数量往往多于儿童,因此在儿童游戏设施旁,应设置相应的成人休憩、看护空间。

4.6 铺装设计

儿童公园场地应选择颜色明度高、尺度小的硬质铺装以营造活泼明快的视觉效果,并采用植物、动物、花卉、卡通等趣味样式铺装构建多样的铺装组合形式。铺装材料应弹性好、防滑、硬度低,以降低儿童游玩时因跌倒而受伤的概率,如可采用橡胶、碎木屑、草坪、沙地等材料。

5 总结

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需始终观照儿童的群体特征需求,详细分析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正确解读儿童的群体特征,在公园地形设计、水体设计、公共活动空间设计、铺装设计等细节方面全面考量,而构建出具有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交往性、寓教于乐的儿童公园,创造一个对儿童的认知、体质、情感发展起着积极提升作用,并且促进儿童的智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锻炼的绿色空间。

猜你喜欢

公园特征空间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在公园里玩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一见如故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