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生命教育实践探析*

2020-02-14闫迎春杨广伟薛庆节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课程

闫迎春 杨广伟 薛庆节

(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济宁 272013)

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医学生学制长、学习内容多而繁杂,进行其他活动和娱乐的时间相对较少,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和学业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缓解,很容易出现身心健康疾患。大部分医学生能积极应对出现的压力和困惑,但仍有部分医学生因应对不积极或不知如何应对而出现消极的负面情绪,采取自杀、自残甚至残害他人等漠视和践踏生命的行为,因此,在医学生中进行生命教育更具紧迫性和必要性。

1 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以及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1]。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和归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2]是每个医学生的入学誓言,也是他们未来职业尊重生命、拯救生命的真实写照。因此,积极开展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能使其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从而真正理解医生的天职,履行医生的职责。

1.2 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今天的医学生是明天的白衣天使。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仁爱之心,以及对患者临终关怀和家属的悲伤抚慰。通过对医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医疗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临终关怀,更加注重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患者负责,对社会负责,拉近与患者的关系,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

1.3 有助于医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3]

健康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生命教育应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之中。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结合职业需求对医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使其能积极健康的生存和生活,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些也是健康人格的具体体现。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健康人格的目的具有统一性,有助于医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

1.4 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作为未来医护人员,医学生承担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之托”以及维护生命健康的责任和光荣使命。举国上下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白衣战士”的医护人员“逆行而上”,更加体现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风险、大爱无疆”[4]的崇高精神。因此,开展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能使其真正理解医生的天职和使命,履行医生的职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担负人民健康的守护者之大任[5]。

2 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方面生命教育的不足和缺失

本课题组以省内医学院校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医学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6.23%的学生不熟悉生命教育;仅有29.01%学生认为生命教育的知识来自学校;76.24%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从问卷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医学院校的生命教育相对薄弱,大多数医学院校未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即使有也是作为任选课程,没有专门的教材、专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教研室。

2.2 医学生自身生命意识淡漠

当今社会,大学生自杀或杀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追根溯源是因为他们缺乏生命意识,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只关注自身专业的发展而忽略其它能力的培养,不善于与人沟通,以个人为中心,抗挫折承受力与自控力较差,再加上对生命意义与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从而出现了践踏生命的现象。这些行为与医学生提倡的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品格和大爱无疆的精神是相悖的。

2.3 家庭方面不健康的教养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导致家长对子女寄予的期望过高,更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常对学生施加过大压力,甚至实施严厉惩罚等造成了大学生严重的心理压力而出现漠视生命的现象。大学阶段的医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因过于注重学业发展、能力提升而忽视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关注的教育。

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不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常使医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失去信心,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出现漠视生命的现象。英国教育家尼采尼尔曾说过“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6]。

2.4 社会转型时期的不良因素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不稳定状态,如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以及社会失范等,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生存信心、生存的意志以及对生命的珍惜。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转型裂变的社会的反应[7]。

当今自媒体时代,由于网络平台使信息即时接收和发布,医学生成为了利用移动媒体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主体。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不能正确地甄别,易受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产生如暴力、吸毒、伤害自身和他人等行为,造成对生命的践踏等严重后果。

3 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探索

3.1 开设专门生命教育必修课课程

本课题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85.24%的学生选择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程;64.22%学生选择把生命教育放在公共必修课程模块;63.5%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了解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这一结果充分显示医学院校非常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实施生命教育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一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学科课程,遵循生命的完整性和生命发展的逻辑性,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系统实施生命教育。如开设贴近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课程。二是实施渗透课程,将生命教育相关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活动中。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公共课程,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中给予医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网瘾、人际交往和自我情绪调节等方面正确的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使医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和敬畏生命。

3.2 依托团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体验式课程[8]

在第二课堂、团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中增加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如在五四青年节、5.12护士节、5.25心理健康节等特殊的节日或特殊的时间段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和提升生命责任感。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社团,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白衣丹心”“依带医路”“心灵使者”等使医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基层医疗的现状,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学院团委和二级学院团总支可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作用,定期推送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美文、微电影、自拍微视频、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等培养医学生的“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通过精品MOOC、抖音、微电影以及微视频等形式增强医学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

3.3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对不良影响的抵抗力

通过开展网络安全主题班会、知识竞赛、邀请网络安全工作人员进校园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用典型案例、情景再现等多种形式提高医学生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引导学生拒绝、抵制不良信息,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生命安全的影响。

3.4 搭建家校联络桥梁,发挥生命教育合力作用

家庭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第一场所,点点滴滴的生活琐碎事件都含有生活、生命和生存之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9]

借助新生入学季以及毕业典礼等重要时间节点,举行新生家长见面会和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毕业生典礼等进行校史、院史以及专业的介绍;通过自媒体微信、QQ以及微博搭建与家长无障碍沟通交流平台,及时推送学生的在校情况,吸引家庭教育融入校园生命教育中[10]。这种积极争取家长的生命教育资源,开展的相应家校生命教育活动,使对生命教育存在偏见的家长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得到纠正,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理解,从而改变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通过整合家庭和学校的生命教育合力来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使其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减少因不适应而出现的过激行为。

3.5 充分发挥社会正能量对生命教育的引导功能

医学院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中生命教育的优势,借助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也可以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以生命健康为主题的活动,主动与社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对接,并建立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尽早地让学生接触体验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不易,感悟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拓宽生命教育的途径。

猜你喜欢

医学生生命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