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识·分歧·启迪:从《告语人民》看赛珍珠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对话

2020-02-14郭英剑刘向辉

关键词:晏阳初赛珍珠平民

郭英剑, 刘向辉

在国家倡导“坚定文化自信”共筑“中国梦”的当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重要议题。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以中国当下为圆心进行资源深挖,而且要回望历史,积极从中外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中汲取经验。经典案例既可以在内容打造层面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经验,也可以在讲述方式层面提供借鉴。单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有一大批伟大人物为中外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伟大人物尽管大部分时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投身于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但有时也会突破自身领域界限,通过“跨界强强合作”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进而铸就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案例,其中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Pearl S. Buck, 1892—1973)与中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 (Y. C. James Yen, 1890—1990)的对话就是实现“跨界强强合作”的典型案例。赛珍珠一生致力于“书写中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是一个传递中国声音的伟大美国作家。晏阳初是享誉国内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和世界的平民教育事业与乡村建设事业,其平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亚、非、拉美世界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1)宋恩荣,熊贤君.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序1.,因此他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两位都经历“五四”时代,并深受其影响的“强人”以《告语人民》(TellthePeople:TalkswithJamesYenAbouttheMassEducationMovement, 1945)(2)本文所引《告语人民》均出自The Day company 1945年版,下文不再另行标注。为依托点,构筑了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本。《告语人民》的刊发热销不仅为中美文化民间交流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注解,而且为当时西方各国当局谋求世界和平的探索提供了新原则新观念(3)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 [M]. 长沙:岳麓书社,2001:359.。在此种意义上,基于《告语人民》探赜赛珍珠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对话不仅是以“对话中的对话”之形回望致敬“五四运动”,而且是以“跨文化交流”之式反思启迪当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更是以“开放融合”之势展望憧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本文试图在阐明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缘起的基础上,厘清对话的思想基础、对话的共识、对话的分歧,进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

一、 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的缘起

虽然赛珍珠坦言1943年夏季之前在美国见过晏阳初,但当时几乎不认识他,只是惊诧于其为“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理念”所持有的火热驱动力而已,并未与其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因此1943年在纽约和赛珍珠乡村别墅中的面对面交流是二者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而这次对话内容正是1945年赛珍珠完成《告语人民》一书的基础。二者的对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长期“酝酿”的。这场对话的“发起者”应当是赛珍珠。早在中国生活期间,赛珍珠就对晏阳初的教育实验有所耳闻。基于对赛珍珠在《告语人民》中的陈述和晏阳初学术年谱(4)宋恩荣.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晏阳初卷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02-504.记载的综合分析,较为确切地说,赛珍珠应该是从1923年8月26日晏阳初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首任总干事之后,开始听说晏阳初的教育实验,知悉定县教育实验则最早始于1926年10月中华平教总会在定县设立办事处之后,甚至可能是在1929年晏阳初举家迁往定县之后。

虽然凭借风生水起的教育实验活动,晏阳初已经成为当时中国街头巷尾热议的公众人物,但赛珍珠却对晏阳初本人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时常听说其教育实验。1930年赛珍珠的哥哥埃德加(Edgar Sydenstricker, 1881—1936),一个对公共健康颇感兴趣的统计学家,受米尔班克纪念基金会(Milbank Memorial Fund)的委派,亲自来到定县考察之后告知赛珍珠“(晏阳初的)运动是一场真正的平民运动”。听了哥哥的评断之后,赛珍珠开始对定县这个晏阳初开展平民运动的地方感兴趣,并决定当年天气转凉时去定县一探究竟。虽然哥哥的论述促使赛珍珠开始真正关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但遗憾的是日军的入侵使得赛珍珠被迫搁置计划,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淡忘”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作为“我国的一位可敬又可亲的朋友”(5)郭英剑.赛珍珠评论集[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154.,也作为在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始终的盟友(6)蔡文俊.赛珍珠纪念文集:第5辑[C].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7:6.,赛珍珠回到美国后继续密切关注中国的局势。看到湖南始于1939年的抗日战争报道后,赛珍珠把湖南人民的英勇抵抗与当时的县政府联系起来。经其考证认定,这个似曾相识的新县政府就是之前定县政府模式的再现。实际上,这个赛珍珠眼中的新县政府就是由晏阳初牵头商议、于1936年2月成立的以衡山县为实验县的湖南省实验县政委员会。在“定县记忆”被唤醒之后,赛珍珠把晏阳初和他矢志不渝的平民教育运动纳入她“心系中国发展、关注世界和平”的宏大“心灵日程”中。其实,在1943年晏阳初到达美国之前,赛珍珠已经通过成立“废除排华法案市民委员会”(Citizens Committee to Repeal Chinese Exclusion)、撰文、发表演说等多种方式极力倡导废除《排华法案》(7)CONN P. Pearl S. Buck: a cultural biograph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273-274.,而晏阳初的到来则给废除《排华法案》行动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促进作用。因此,获悉晏阳初将于1943年访美的消息时,赛珍珠以“东西方协会”主席身份邀请他做一场关于“平民教育运动”的演讲,并诚邀其到乡下寓所中就“平民教育运动”促膝长谈。作为一个终其一生在写中国故事,已然把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生活作为使命的作家(8)王守仁. 赛珍珠,一生都在讲述中国故事[N]. 新华日报,2017-06-30(14).,赛珍珠显然不满足于聆听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故事”和发起这次对话本身,更渴望通过写作来表达一颗不容置疑的“中国心”,进而让中国与世界展开对话。这既是赛珍珠后来主张出版发行《告语人民》一书的根本动机,也是赛珍珠“主动”发起这次对话的重要缘起。

二、 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的思想基础

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的促成固然离不开二者以“中国”为圆心的特殊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但对话的形成更与二者思想的某种契合密不可分。这种契合并不意味着二人完全认同彼此的思想,只是说他们在平民认识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平民认识的一致性,使二人具备了进行“平民教育对话”的思想基础。概括起来,他们的思想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二人怀有朴素的爱民忧国思想。赛珍珠和晏阳初早年在中国成长期间都受到了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其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的仁爱亲民思想。在此思想影响之下,他们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受重重灾难的中国农民有种直接的悲悯情怀,而当时中国政府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又促使他们把“爱民”与“忧国”思想结合起来,即只有国家强大了,农民才能脱离苦海。赛珍珠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但在中国生活的几十年间,无论是前期跟随父母的生活,还是后来与第一任丈夫的生活,她都与没有教育水平的中国农民亲密接触。她不仅亲眼看见了中国农民饱受战乱和天灾之苦,而且感知了他们勤劳勇敢、纯真善良的品性,因此赛珍珠对“亲如乡邻”的中国农民有种浓烈的“爱”。对于农民,赛珍珠曾经这样说:“他们(农民)是生活的唯一主宰者, 因为他们最贴近大地, 生与死、笑与哭都是最真实的。拜访农家成了我观察现实的途径, 在他们那儿我发现了人类应有的模样”(9)NORA B S. Pearl Buck: A woman in conflict [M]. Piscataway: New Century Publishers Inc.,1983:51-52.。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爱除了体现在日常的待人接物方面,更多体现在作品中,诸如《大地》对农民形象的真实刻画都是她对中国农民之爱的移情表达,而对农民形象的悲剧描写既是对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批判,更是对未来中国崛起的“期冀”。对于“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晏阳初来说,他似乎更能体会儒家的仁爱亲民思想,也更能体会广大中国农民的疾苦,当然也更能体会“国破民苦”的痛楚,因此能够从“平民教育”这一具体实践的角度来展示其“爱民忧国”思想。从宏观角度看,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是“救亡图存”历史社会现实中民众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时代产物,是“教育救国论”在20世纪的延续(10)靳颖.民国时期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体系探析[J].兰台世界,2017(7):81-83.。从微观角度看,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仁爱亲民思想的外化表现与时代化发展。他不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而且在思想上不忘“农本主义”的中国传统(11)钱理群.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18.。他曾在晚年的演说中明确指出其从事乡村工作的一个主要哲学就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2)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3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526.,并对民本思想进行了详细阐释:“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13)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3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590.,“复兴民族,首当建设农村,首当建设农村的人”(14)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1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123.。虽然赛珍珠和晏阳初都怀有朴素的爱民忧国思想,但二者的认识还是有所区别的。赛珍珠主要是站在“作家”的角度“观察”到了中国农民遭受的真实疾苦状况以及中国农民的“可爱之处”,因而对中国农民充满了关爱与同情,但其重心在于“刻画与宣传”。晏阳初主要是站在“教育家”的角度去关注中国农民,他不仅“观察”到了中国农民的疾苦与“可爱之处”,而且以“实践”方式去努力“改造农民”,其重心在于“改造与建设”。赛珍珠“重宣传”与晏阳初“重行动”的思想差异不会影响他们对中国农民和中国的关爱,反而可以通过“差异互补”的形式为他们的对话合作提供思想铺垫。

第二,二人秉持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尽管赛珍珠曾经对基督教能否拯救中国产生过不同看法,也曾申明她不能容忍任何人的布道(15)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 [M]. 尚营林,等,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50.,更是曾经强调“除了对人类的信仰,我不需要其他任何的宗教”(16)THEODORE F H. Pearl S. Buck: a biography (Volume two)[M]. 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 1971:255.,但她并没有彻底背离基督精神,因为在传教士家庭氛围熏陶与多年美国正统高等教育的合力影响下,基督教倡导的“自由、博爱、平等”思想已经在赛珍珠心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反对那些不切实际的“兜售式”传教活动,更注重也更喜欢在现实生活中、在具体事务中来体现基督教核心要义,而非空洞的说教,进而把基督教泛化为一种宣扬人间爱和平等的救世精神。在此思想引导下,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读,特别是基于对中国乡土文化的思考,并结合西方民主思想,赛珍珠提出了“自然民主”之说。在赛珍珠看来,自然民主是指“中国社会固有的平等意识,是建立在个人主义自由意识之上的民主”(17)张素菊,曲鑫.赛珍珠《大地》的跨文化民主思想溯源[J].学术交流,2012(6):182-85.。在赛珍珠的自然民主思想中,广大农民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主体构成部分,农民的自由意志应该得到发挥和重视,同时农民的社会地位也应该提高,进而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人。为了改变中国农村面貌与提高农民地位,赛珍珠在反思美国新教在华传教策略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后来兴起的“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思想,支持教会主导下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18)朱骅.论“社会福音”思想与赛珍珠小说主旨的演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48-53.。与赛珍珠相比,晏阳初虽然没有浓厚的基督传教士家庭熏染环境,但却在当时中国盛行的西方传教热潮中走上了基督教信仰之路。晏阳初后来在自述中坦言旨在传递社会福音的基督教组织“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对其一生影响至深(19)晏阳初.告语人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9.。而1916年之后,美欧求学工作经历使其深入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特别是1918年去法国为华工服务的经历使其坚定了推行平民教育的决心,也就是在当时晏阳初认识到中国的“民众不仅是极痛苦的人民,而且这些苦力也是真正伟大的人民”(20)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2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390.。1920年,作为北美基督教中国留学生会会长,晏阳初归国之前赴纽约面见时任北美基督教育协会副总干事博克曼(F. Brockman)先生时表态:“我的未来早在法国为华工服务时就已经决定:有生之年为最贫苦的文盲同胞服务,不为文人学士效力”(21)晏鸿国.晏阳初传略[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5:60.。在融合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晏阳初指出“农民是中国民众的最大重心,是民族的维系者与整个国家的依存者”(22)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2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74.,因此“对待中国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占人口总数85%的农民,我们要从心底里把他们看作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23)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3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592.。相比较而言,赛珍珠思想的要点在于以肯定和呼吁的形式去关注中国农民,透露出一定的“救济色彩”,而晏阳初思想的核心“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就是通过“深入民间”“与平民打成一片”“向平民学习”“与平民共同计划”等原则“发扬他们(农民)的脑力、生产能力、体力和组织能力”(24)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3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478-479.。无论赛珍珠和晏阳初的出发点和立场有何不同,他们都希望借助“民主”之力来提升中国平民的地位,力争使他们回到应有的“平等”地位,这也是二人能够开展平民教育对话的一个思想基础。

三、 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的共识

特定的缘起和共通性的思想基础促成了赛珍珠与晏阳初在《告语人民》中的平民教育对话。在两个上午的对话中,赛珍珠作为一个采访者,针对教育实验的动力、实验选址、政治风波、中美对比、教学机制、财政开支等话题提问了四十多次,其中大多时间是在认真听取晏阳初的回答。对话过程中,赛珍珠通过着墨不多但直观明了的点评与晏阳初就平民教育对话达成多项共识。

第一,平民教育的目的是启发民智,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在晏阳初看来,民众只有在思想被激发的前提下,才会接受外界强加的事物。因此,要构建更好的社会秩序乃至民族秩序,必须首先启发民智,这正是其创办学校的目的。赛珍珠对此表示赞同,她在该书序言中说,如果处在愚昧状态中的民众索求与其利益相悖,那么需要教育引导,而非强加,否则只能延迟和平之希望。不管是晏阳初的“秩序构建论”,还是赛珍珠的“和平希望说”,都是立足于平民教育构建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第二,平民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开展。实践既包括作为“需求”的实践,也包括作为“行动”的实践。就需求来说,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始终提倡以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为基本目标,并把如何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当作一种“研究”。当晏阳初提到“创造性的研究”时,心存疑惑的赛珍珠及时插话:“我想到的是在实验室,或在堆满书籍的图书馆里,抑或在大学某个地方进行研究的人,而远非平民大众”。面对赛珍珠的“不解”,晏阳初略带“不耐烦”地回应:“不,不……我说的动态化研究是指那些与平民大众实际生活需要直接相关的研究。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同事们在准备教材时,他们不仅仅坐在扶手椅上编写,而是要走出去,与民众同住,以便了解他们”。就行动来说,教学要深入民众,而不是机械地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农民的特殊性,晏阳初主张在“农田”开展教学活动,而且教学内容要直击现实生活需求,比如在当时天花流行的夏季,他们教授农民种痘知识。晏阳初的回答不仅激发了赛珍珠对美国盛行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思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缓解了赛珍珠听闻的“(美国)成人教育运动已死”的忧虑。

第三,平民教育需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共同的“中国”生活背景使他们在情感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中国农村和农民作为关注对象,但是赛珍珠和晏阳初没有把教育活动局限于中国,而是以更为开放的人道主义眼光面向世界,尤其是面向类似中国的其他落后国家和地区。在第一天上午的“对话”临近结束时,“收获满满”的赛珍珠告知晏阳初:“您在中国所做的一切可以用于全世界”。晏阳初完全同意赛珍珠的评价,并且在介绍古巴访问情况时他就表示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开展平民教育实验,同时明确指出“示范中心的原则适用于每一个国家”,“如果在中国可以做到,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做到”。晏阳初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彰显了其“天下一家”的济世理念,当然他也以具体行动践行了其理念:把中国定县的平民教育实验推广到菲律宾、泰国、印度、加纳、古巴、危地马拉、哥伦比亚等国家。这也正是赛珍珠愿意与之促膝长谈的一个重要原因,无怪乎赛珍珠对谈话期间一度沉默的晏阳初作出“美好”的“错误”评价:“我完全错了,晏阳初既不是在想中国和他自己的同胞,也不是在回望过去。他在思索未来,他在思索全世界”。

第四,平民教育需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教化力量。自五四运动倡导白话文运动以来,文学传播范围虽然扩大了,但读者对象主要是占据少数的知识分子阶层,没有文化基础的普通民众依然无法接受所谓的“新文学”。因此,晏阳初在教育实验中组织人力专门针对民歌、民间文学、民间绘画等艺术进行教材研发,使这些成为启迪民心、开化民智的重要介质。晏阳初告诉赛珍珠:“我们在科学探索平民文学创作;作者既要学习使用其书写对象的语言,也要深入研究他们的生活。创作题材包括中国历史故事、现代中国状况、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伟人生活、科学发现简述、农业生产方法改进描述、常见疾病信息、其他健康知识、戏剧、诗歌。”在晏阳初畅谈民间艺术时,赛珍珠“主动”提醒其不要忽视流动剧团和漂泊说书人的帮助,并坦言“我这个在中国农村长大的孩子,就是从街头说书人的口中和山边庙前的戏台上开始历史和文学启蒙的”。这无疑是对曾使她“获益匪浅”的中国民间艺术的最大肯定。晏阳初对赛珍珠的“提醒”进行了“英雄所见略同”的跟进补充:“我们专门对民歌和民间文学进行了研究”,“它们是真正有活力的平民文学……从民间文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亦美亦真、代表中国人民优秀品质的东西”。由此可以窥见,以民间文学为代表的平民文学在赛珍珠和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四、 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的分歧

尽管生活经历、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必然抑或偶然因素促成赛珍珠与晏阳初在《告语人民》中达成平民教育对话的多项共识,但二者的对话其实包含着一些分歧,只不过相对于共识来说,这些分歧主要是隐性或潜在的。因此,二人的分歧不是“针尖麦芒”式的正面交锋,而更多体现在赛珍珠的疑虑式追问、反思和点评中。在此种意义上,二者对话分歧有以下几点。

第一,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精神动力。从谈话一开始,赛珍珠就迫切地想知道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原初动力,并认为在任何时代都难以找到一个完全无私的人。虽然这种“预设”并不影响赛珍珠对晏阳初伟大品质的高度评价,但她对晏阳初的“无私奉献论”是存疑的。因此在晏阳初畅谈平民教育运动中卓有成效的“导生传习制”时,赛珍珠接连发问:“导生有工资吗”?“您的意思是他们的动力只是出于爱国主义吗”?针对这两个问题,晏阳初分别用“自愿”和“爱国主义”两个关键词予以回答。感到“不满”的赛珍珠接着发问:“倘若一名导生觉得教别人太麻烦怎么办”?对于赛珍珠的“意外”假设,晏阳初显示出明显的震惊,并说“哎呀,不会的,因为这里每人都是这样。它已经变成我之前说过的一种风格、一种风气、一种时尚。现在我称之为教育。如果能够创造教育氛围,你的所教就会成为民众习惯。那才是有生机的教育、有重大根基的教育”。彼此之间的“不满”或“震惊”充分说明了二者的分歧所在,遗憾的是晏阳初“滔滔不绝”的演讲欲望和赛珍珠“不便打断”的待客之道以合谋形式“抹杀”了刨根问底的机会。

不过从晏阳初的回答可以看出,赛珍珠的假设在其“教育观”中是不存在的。他们分歧的焦点在于对“教育”认识程度与处理方式的不同。晏阳初完全是基于教育家的身份立场,秉承“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传教士的布道热情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去开展平民教育工作的。他完全把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正如他1934年在《农村运动的使命及其实施的办法与步骤》一文中所言:“应当本着‘卧薪尝胆’和‘舍我其谁’的精神,奋着毕生的心血,埋着头去干!去苦干!去死干!这样地忙,才真是有价值有定见的忙,多忙一分,然后救中国的急才能快一分”(25)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1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257.。正是在这种“忘我救国”精神的引导下,晏阳初向平民教育工作者发出了“工作是表现我们的生命,是实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就是为我们的工作”的呼吁(26)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1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257.。在以晏阳初为中心的平民教育实践者群体中,他们把乡村建设、拯救中国当作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事业,他们体现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可以理解的。相对而言,赛珍珠是以作家的“观察者”身份,站在教育实践的“外围”,抱着“救济同情多于改造建设”的态度去关注支持平民教育工作的。她虽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长达三十余年,也出于由衷的赞赏而提倡中国文化,但其“稍有盲目”的提倡有时难免会遮蔽对中国的全面认识,甚至脱离中国当时的现实。无怪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处于“落后挨打”局面的语境中,赛珍珠与当时访华的泰戈尔、罗素等人一致极力鼓吹中国传统文化及“精神文明”,而这就必然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构成尖锐的矛盾并产生激烈的思想交锋(27)郭英剑.对赛珍珠研究的几点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38-42.。她与晏阳初关于平民教育精神动力的分歧其实也是这种中外思想交锋的一种体现,她对晏阳初的“不满”其实是对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现实的“不解”。

第二,平民教育运动的可持续性。教育作为一项行动,其效率性固然重要,而可持续性则更是不可或缺。虽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已经开展了20多年,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其可持续性,而且其向世界推广实验的雄心也彰显了晏阳初对教育“可持续性”的重视。赛珍珠与晏阳初一样并不否认可持续性对教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她只是觉得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运行体系本身在可持续性方面尚不够完美。除了上文提到的对“无私奉献论”存疑之外,她对运动开展的融资机制同样有所担忧。在谈到定县示范中心的运行时,赛珍珠提出了两个问题:“您已在那儿证明这是成功的。但是当地能承担资金开支吗?那很重要,否则您如何到处推广技术呢?不是每一村或每一县或每一民族都有一个晏阳初”,“这一切工作都是民间性质的,而非政府组织的……难道当时中国政府没有注意到您正在致力于国家重建工作吗”?赛珍珠的提问主要表达了两方面的疑虑:一方面她认为,单靠捐赠和农民出资是不够的,而倾向于得到政府的支持,否则平民教育工作将难以持续开展;另一方面,她认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具有浓郁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这正是运动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隐患。

对于赛珍珠的第一个疑虑,晏阳初给出了三个层面的解释:其一,工作主要在初期实验阶段需要资金支持,在实施推广阶段通常可以在当地筹集资金;其二,平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必须在民众的经济承担范围之内,而且民众自身也愿意为其所得出资;其三,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过多依赖政府,以便独立开展工作。尽管晏阳初已经对平民教育运动融资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简单概括,但未必能够真正解除赛珍珠心中的“资金疑虑”,因为一方面晏阳初没有就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的融资过程进行详细陈述,无法让赛珍珠更直观地了解具体方案;另一方面,尽管赛珍珠对当时中国的乡土社会有一定的熟悉度,但她未必真正了解“政局不稳”背景下中国乡村的独特经济结构与治理模式,而对普通民众如何看待、接受教育更是缺乏清晰认识,也就难以“感同身受”地体会民众投身乡村教育的热情,因而内心依然倾向于“政府支持才是后盾”的观点。

对赛珍珠的第二个疑虑,晏阳初其实并没有做出具体回答。赛珍珠“不是每一村或每一县或每一民族都有一个晏阳初”的中肯论断看似是对晏阳初个人能力的高度肯定,实则是对平民教育运动未来的担忧:一旦没有晏阳初,运动该如何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教育风起云涌的年代,虽然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只是诸多乡村教育实验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其个人成败纵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历史进程,但对于定县的平民教育运动来说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个人英雄主义影响过大不仅仅是晏阳初主导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中的个性问题,也是当时中国诸多乡村教育实验运动的共性问题。历史实践证明,无论是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还是黄炎培的江苏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1926)、陶行知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7)、梁漱溟的山东邹平试验区(1931),只能在当时的特定区域进行局部实验和推广,而无法形成一股改造中国农村教育的持续性力量。这些“想通过几个试验区改造来改变中国的命运”的乡村教育运动只能在局部开展,乃至最终走向沉寂,固然与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堪密不可分(28)张彬,李更生.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4-131.,但对运动领导人的过分依赖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就晏阳初来说,他并没有把其超强的个人能力转化为一种能够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持续开展的强大社会力量,这也是赛珍珠的最大担忧。

第三,平民教育运动的政治介入。从平民教育运动伊始,晏阳初就主张自由性,反对政治介入,以求保证运动完全按照自己的既定思想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其实平民教育运动似乎没有脱离或摆脱政治介入,反倒是某些政治介入保证或推动了平民教育运动的前进。这正是晏阳初所言与所做的自相矛盾之处,而敏锐的赛珍珠对其矛盾之处自然不会“放过”。当晏阳初在以一个实验村为例讲述平民教育的运行机制时,赛珍珠先是提出“您的方案产生于所在村子,听起来相当可行,但是能在旧县政体系下贯彻执行吗”的问题,并在晏阳初“除非我们进入政府机构当起县长和局长,管理一些实际问题,否则便不知道如何改革”的回应基础上追问“你们作为私人个体如何处理该项事宜呢”?晏阳初于是便滔滔不绝讲起了1932年中央政府内政部副部长甘乃光视察定县的状况。正是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晏阳初被委任为定县所在省的政治重建研究所的主席,也被授权向县政府举荐人才。至此,晏阳初已经与“政治”密不可分了。其实无论是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熊希龄夫人朱其慧女士早期为平民教育活动的摇旗呐喊,还是蒋介石及其夫人后来对定县平民教育运动的肯定和宣传,其实都是“良性”的政治介入。正是在晏阳初大谈特谈蒋介石对运动的支持时,赛珍珠终于“不得不”插话:“但是你们的运动向来是远离政治的”。赛珍珠的一席话意在向晏阳初隐性询问“为什么你们的运动又卷入了政治”?这显然背离了晏阳初一贯提倡的“政治不介入”原则。在对话中,晏阳初并没有针对赛珍珠的疑问进行开门见山式的解答,而是“避重就轻”地再次申明了“保持实验自由,远离政治”的立场而已。

无论晏阳初的“避重就轻”是有意还是无心,都表明了赛珍珠和晏阳初在“政治介入”认识方面的差异或分歧。晏阳初之所以把“远离政治”当作一个重要口号,主要在于他对当时腐败无能且不稳定的政府没有信心,因而只能“自力更生”,同时在于他的确拥有一腔“救国”热血和“舍我其谁”的霸气,即他愿意竭尽所能来为广大平民百姓、为多灾多难的民族无私奉献。因此可以说,“远离政治”原则是晏阳初早期开展运动时“无奈”的主动选择,但随着定县平民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原则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政治“密不可分”了,甚至成了中华民国政府的代言人。他在1935年10月发表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演进的几个阶段》演讲中明确指出:“由学术的立场去建设乡村,是由下而上的工作,是基础实验的工作,即以学术的立场去找教育的内容、建设的方案,当然是可以的,不过如欲讲研究所得的推广出去,则非借政府的力量、政治的机构不可。”(29)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1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369.而在1948年7月11日与蒋梦麟、沈宗翰一道成为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中方委员时,晏阳初开始代表国民政府发声,并通过7月14日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的《开发民力,建设乡村》文章再次明确指出:“事实上,我们只是学术社会团体,我们所能为力的乃是乡村建设的研究实验。至于较大规模的推广实施,非赖政治力量不可。而不幸这30年来,国家连年遭遇内忧外患,政治始终未能踏入正规”(30)晏阳初.晏阳初全集:第2卷[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403.。晏阳初这次在《大公报》上的发声无疑是在以“隔空传话”形式向大洋彼岸的赛珍珠“澄清”1943年“对话”的“遗留问题”,同时也几乎在宣告自己乡村建设革命的“失败”。这样看来,赛珍珠其实早已看到了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与政治之间的龃龉之处,晏阳初早期提出的“保持实验自由,远离政治”的宣言后来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五、 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的当代价值

赛珍珠女士和晏阳初先生虽然早已逝去,但他们之间堪称“珠联璧合”的关于平民教育的对话,作为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将继续为后世传唱。在倡导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站在历史维度之内,只是把二者的平民教育对话看作是对五四时期所提倡平民教育思想的赓续与发展,而更应该超越历史重大事件本身所囿的时空范畴,基于“五四运动”的精神维度,以更加开放和前瞻的眼光,来思考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借鉴价值。

首先,在“开放”中讲好中国故事。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历程不仅仅证明了“开放”之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孕育了太多值得深入言说的中国故事。在此意义上,“开放”是诸多中国故事的源泉。在另外一个意义上,“开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姿态和路径。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所构建的“中国故事”,完全是以开放的姿态讲述的,其对象是全世界和全人类。尽管赛珍珠和晏阳初所处时代的中国尚不具备完全开放的姿态和环境,但二者所构建的“中国故事”却充分诠释了“同浴于世界进步潮流”的开放姿态,也即“以世界化的眼光观察中国问题”的开放观(31)耿云志.《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回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6):26-31.。相较于五四时期的“被动开放”,今日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面向世界”的“主动开放”姿态,因此今天的讲述者更应该,也更能够在“开放”的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在“融合”中讲好中国故事。赛珍珠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对话不仅包含古今文化思想的融合,而且包含中外媒介话语的融合。无论是思想层面对中国古代传统平等观和西方民主学说的杂糅,还是内容方面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和西方科学知识的整合,赛珍珠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对话都显现出一种强烈的“融合”态势。这也正是晏阳初平民教育事业始于中国并以中国之风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的故事讲述者,或者广大的“追(中国)梦人”,一方面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合到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让古老璀璨的民族文化再放光彩,另一方面要把世界各国文明的精华吸纳到中国视野中,使其转化为“中国故事”的情节共筑者。“讲好中国故事”除了注重文化思想的融合之外,还需关注媒介话语的融合。如果没有赛珍珠在“东西方协会”、《亚洲》(Asia)杂志、约翰·戴出版公司(John Day Company)等国际媒介平台上不遗余力的话语推广,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国际影响可能呈现出不一样的图景。因此,一方面,“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要坚信语言“无可争辩,也难以抗拒的力量”(32)郭英剑.人文学科的现实意义与经济价值[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1-62.,与世界各地的媒介主体积极地展开对话,既要在对话中展现自己的话语权,也要在对话中推动话语的传播。另一方面,在文本数字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的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把数字人文视为一种方法论,通过对多媒体、元数据与动态的环境等的集成(33)郭英剑.数字人文:概念、历史、现状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J].江海学刊,2018(3):190-197.,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把“中国故事”以更有效的方式讲述出来。

另外,在“反思”中讲好中国故事。赛珍珠与晏阳初平民教育对话在多个方面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今天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应当在时代局限性、思想局限性等方面看到其“不完美性”,尤其要看到当时对话语境与今日“坚定文化自信”语境的差异,进而在理性中“反思”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以中国典籍翻译为代表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在较大程度上充当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急先锋,也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成绩,但由于忽视了典籍翻译的选材标准、没有对典籍翻译在西方的接受状况进行客观评价等因素,进而呈现出“热情大于理性”的窘况(34)罗选民,杨文地.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63-66.。其实,“热情大于理性”的状况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一些“中国故事”讲述者“盲目自信”的心态和做法。在举国共筑“中国梦”的当下,每一个故事讲述者都应该在遵循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文化自觉思想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故事讲述者在深谙“中国故事”本身的前提下,树立国际视野,深刻反思“好”的标准、讲述对象、讲述方式等。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众口难调”的国际舆论,讲述者需要在反思中精准地锁定最大公约数(35)刘琛.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 [N].光明日报,2018-09-28(7).,这也恰恰是“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原则的具体表现。

猜你喜欢

晏阳初赛珍珠平民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