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鉴:将“滑雪”进行到底
2020-02-14文|李新
文|李 新
1954年,16岁的他进入滑雪集训队;1957年,19岁的他拿到中国第一个滑雪冠军;2006年,68岁的他推出《阿勒泰宣言》;如今,已经81岁的他,还在为推广滑雪文化而四处奔走、积极探索……
他就是滑雪老兵单兆鉴,一个已经81岁,但还要将滑雪事业“进行到底的”的“年轻人”。
1957年,全国滑雪运动会颁奖仪式上的单兆鉴(右三) 图片来源:腾讯网
“我就想要拿冠军”
20世纪50年代,贺龙将军担任国家副总理时,指示东北三省临山有雪的地区要“广泛开展冰雪运动”。1954年,单兆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滑雪集训队,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滑雪运动员。
当时的训练条件十分艰苦。运动员集体在平房里睡大炕,训练的时候没有机械设备的帮助,训练器材也是木制的。“我们就是找一块好点的木板前面弄个弯,改造一下,就开始滑雪。”
艰苦训练了3年,单兆鉴等来了机会。1957年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届滑雪运动会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年仅19岁的单兆鉴主场作战,一举拿下3块金牌,展现了自己在滑雪运动上的天赋和努力。站在领奖台上那种强烈的自豪感,哪怕已经隔了半个多世纪,他依然铭记在心。
男子10公里越野滑雪是本届大赛的第一个项目,而拿到金牌的单兆鉴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滑雪冠军。
“那一刻感觉受的苦都是值得的,现在很多人不了解那个年代拿个冠军的意义有多大。当时为了减轻身体负担,我就只穿了一条厚秋裤参加比赛。就是想要拿冠军!我了解自己,从进入到滑雪集训队开始,我就在为拿冠军而努力。”单兆鉴说。
这是单兆鉴滑雪之路的开始,也揭开了中国滑雪运动的大幕。
促进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
单兆鉴第一时间得知北京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时,正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做直播。相比于其他人的欢欣鼓舞,他显得异常平静。
“我在思考,我们举办冬奥会的劣势是什么?”
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不容置疑,也拥有成熟的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比赛场馆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准也一定是世界一流,但劣势是什么却需要冷静的思考。
单兆鉴认为中国最大的劣势就是:冰雪运动发展历史短,冰雪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还很落后。这两点关乎中国冰雪运动的软实力,也是影响北京冬奥会的重要因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要举办冬奥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认为,只有在家门口举办一次冬奥会,让十几亿人近距离的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冰雪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其实我对这次冬奥会中国能拿多少奖牌不是很在意,我更在意这次冬奥会如何让冰雪文化、滑雪文化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
单兆鉴认为,北京冬奥会必须将中国文化与冬奥会紧密结合,目前至少有两个中国文化元素可以和本届冬奥会相结合:一是人类滑雪起源地文化,二是中国的春节文化(2022年冬奥会正处于农历新年期间)。
他提议将冬奥会火炬传递的首站放在阿勒泰,在开闭幕式上加入中国春节和古阿勒泰人滑雪的情景表演。
而事实证明,北京冬奥会的“中国元素”确实越来越丰富:首钢大跳台运用了“敦煌壁画”的元素,正在建设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则融入了“如意玉器”的创意,被形象的称为“雪如意,”本届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则把大熊猫和红灯笼作为设计原型。
“我们力争北京冬奥会办成史上最成功的一届,那么中国文化如何与冬奥会结合起来至关重要。我2018年新出的一本书《冰·雪鉴》,就是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去介绍冰雪,介绍中国冰雪运动目前的发展情况。我还会继续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准备工作中,多做一些事情。”
这是81岁的单兆鉴对北京冬奥会许下的承诺。
2017年10月28日,“京张冬奥会发展论坛2017”在河北张家口崇礼举行。论坛组委会在此次论坛上为单兆鉴(右二)、林致华、徐达三人颁发“冬奥之友”杰出贡献奖荣誉证书
“我还有个80至85计划呢!”
2018年3月23日,单兆鉴迎来了他人生的“第11块奖牌”:荣获国际滑雪历史协会(ISHA)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乃至亚洲、欧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是对单兆鉴60年滑雪生涯的巨大表彰。
“我们领奖的时候特意带了国旗还请了两名穿着旗袍的随行女士,因为我们想让世界知道这个奖属于中国。拿到这个奖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句号,可后来仔细一想,这只是一个分号。”
原来单兆鉴还有一个计划,即“80至85计划”。他要在80岁到85岁之间计划出书、演讲、考察等等。
“一方面我还要为北京冬奥会建言献策,一方面我还有滑雪文化方面的事情要做。我的身体还很健康,经常去滑雪。而这个计划结束之后,我还会有‘85至90计划’,我想做一个永不退役的滑雪老兵。”
“豁出去,不罢休。”这就是81岁的单兆鉴对待生活与事业的方式。从1957年第一个中国滑雪冠军,到80岁获得“终身成就奖”,再到如今还在为中国滑雪运动发光发热,单兆鉴的滑雪之路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