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急救医联体实施

2020-02-13冯娇娇徐正梅陈卫东张殿勇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联体医疗机构医疗

冷 峰,冯娇娇,徐正梅,陈卫东,张殿勇

(1.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务处,上海 200003;2.海军军医大学政治工作处,上海 200433;3.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 200003)

创伤[1]通常是指各种机械因素,如高温、寒冷、电流、放射线、酸、碱、毒气、毒虫、蚊咬等造成人体组织、结构或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现实生活中,创伤极为常见,有研究表明,创伤不仅发生率高,而且伤情程度差别巨大,伤情有时严重而复杂,甚至危及伤员的生命,创伤在45岁以下人群致死因素排名中位列第一位,我国每年因创伤就医人数高达6 200多万余人次,每年因创伤致死人数达70万至80万人。

但是,我国创伤急救的理念相对落后,创伤急救“黄金一小时,铂金十分钟”的救治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创伤急救系统在响应和进行有效救治创伤伤员的时间均超过一小时。目前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各医疗机构创伤救治标准流程不一致,各医疗机构的创伤救治方案存在明显不同,且各医疗机构间没有建立起高效、完备的会诊、转诊协同机制,从而导致城市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优质专家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还有另一现实问题是在创伤救治的专业团队、装备和研究方面投入少、持续性不够、创伤导向不明确。基于以上几点,成立创伤急救医联体[2]成为解决以上问题一种新的尝试。

1 创伤急救医联体建设情况

上海长征医院创建创伤急救医联体本着资源共享、无条件收治、免费会诊等原则[3],即共享专家资源,免费会诊,及时派出专家响应医联体网络单位会诊要求,在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医联体网络单位现场开展手术;无条件接诊医联体网络内危重、疑难和特殊患者的转诊,第一时间给予转诊患者专业的创伤急救治疗;经本院处置后的伤病员,需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的,优先将其转回医联体网络单位进行相应治疗。本着合作谋发展[4]的态度,医院以解决三大项关键问题和明确四种网络运行模式来创建创伤急救网络。

1.1 解决三大项关键问题

1.1.1 探索区域创伤救治的新模式 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提出“首诊在社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有序诊疗”[5],旨在统筹城乡医疗资源,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新医改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区域医联体能够推动区域内专项医疗资源的联动共享,探索区域创伤救治的新模式,努力构建区域创伤救治网络,实现区域内院前、院内创伤救治高效协同和医疗资源共享。

1.1.2 推进区域创伤救治的新共识 缺少统一的创伤救治医疗标准和救治规范是长期以来制约各医疗机构发展的主要障碍。全面推进区域内创伤救治的新共识,聚集区域内专家资源,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共同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创伤救治技术标准、救治规范,从而提升区域内创伤救治相应的学科发展。并可以通过区域创伤急救医联体网络建立起多方面学习合作机会,包括共享导师、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合作开办学术交流学习班等推进创伤救治新共识。

1.1.3 构建城市医疗应急救援新网络 依托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的指导,联合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消防局和上海市急救中心,与区域内黄浦区中心医院、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和浦东新区公立医院等29家医疗卫生单位共建区域内医疗应急救援网络。新网络中医联体与公安系统签署《就诊绿色通道协议书》,为公安干警提供应急救援通道。医联体内部医疗卫生机构间签署《创伤急救医联体协议书》。初步形成区域内创伤急救医联体,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城市医疗应急救援新网络。为城市突发群体性伤情事件医疗救援托底,全方位保障城市安全。

1.2 明确四种医联体网络运行模式

1.2.1 建立医联体三级协作群 医联体网络内部日常运行模式以建立多级协作群的形式开展,一是依托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建立医联体政府领导群,该群主要以政府部门指导医联体建设和日常工作开展为目的;二是建立医联体内部领导群,该群主要以促进医联体内业务发展,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外宣传和协议履行为目的;三是建立医联体专家群,主要进行复杂、疑难病例讨论,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和医疗技术指导等。

1.2.2 定期召开医联体管理会议 创伤急救医联体能够通过紧密联合与信息高效沟通共享,缩短应答时间,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效能,提高医联体内创伤救治水平,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定期召开医联体管理会议是将这一效能充分发挥的必要运行模式,主要研究、商讨和决定医联体建设和运行发展中遇到的重大事宜。

1.2.3 构建医联体专用通信网络 创伤急救医联体框架的初步形成,意味着区域内创伤急救医疗资源向着集中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将优质医疗资源覆盖整个区域,带动区域平衡发展。推进医联体日常运行网络,通过构建医联体专用通信网络,即每家医疗机构一个专用通信号码,医疗机构内部各相关创伤急救科室一个专用通信号码,达到专人专管、专号专用,从而实现医联体网络内通信畅通、方便。

1.2.4 公布创伤急救中心服务热线 创伤急救医联体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医联体创伤急救中心服务热线,并面向全社会公布,主要保障公安系统、消防部门和厂矿单位,实现医联体的内外联动、资源共享,提高医联体创伤急救能力和建立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报警机制,降低区域创伤患者致残率、死亡率,为保障城市安全、推进“健康上海”建设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2 创伤急救医联体实施及发展面临的问题

以上海长征医院为主导的创伤急救医联体自2018年3月成立以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外出会诊32次,指导手术28次,接收医联体网络内急诊创伤转诊患者26人次。其中收治有一名高处坠落导致多发伤患者和一名腹部外伤患者,在医联体网络收治后,立即启动医联体会诊救治机制,组织多学科会诊,并成功救治伤患者。医联体网络内,各学科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也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但以创伤急救专科形式组织创建的专科型医联体,相对属于形式松散的医联体模式,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

2.1 医联体网络内收治患者还不是很多从上面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创伤急救医联体成立两个月以来,网络范围内收治的患者数量还不是很多,这与创伤病种属于意外突发情况引发的伤病有一定关系,具有随机性和不可控性。另一方面,也与创伤急救医联体成立时间短、社会宣传力度弱有一定关系,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影响力。下一步,创伤急救医联体的发展运行重点是通过组织一系列围绕创伤急救主题来开展的活动,加大医联体的宣传力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将创伤急救医联体打造成城市健康品牌。

2.2 医联体网络内联系还不够紧密创伤急救医联体属于专科形式的医联体,组织形式相对松散。尽管前期在构建创伤急救医联体时明确建立医联体三级协作群、定期召开医联体管理会议、构建医联体专用通信网络和建立创伤急救中心服务热线四种模式,但是由于网络内医疗机构惯性运行思维短期难以改变,创伤急救医联体新模式下,部分网络内医疗机构运用医联体模式进行创伤急救处置相对较少,部分创伤患者的救治过程未启动医联体联合诊疗模式。运用好四种运行模式对于进一步加强医联体网络内联系显得非常重要。

2.3 医联体网络内信息共享还不够充分医联体成立以来,随着外出会诊、指导外科手术和转诊患者人次逐月增加,也出现新的问题。网络内各医疗机构之间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共享患者信息,致使转诊后,接诊医师无法第一时间准备、全面获得患者诊疗救治信息。另一方面,各医疗机构内部组织的学术活动,尤其没有有效的共享信息渠道,网络内其他医疗机构也无法及时获得相应信息。因此,建立创伤急救医联体信息共享平台显得非常重要,可以为下一步医联体的发展和加强网络内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3 小 结

本文主要分享以上海长征医院为主导构建起城市区域创伤急救医联体的相关经验和分析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创伤发生率,在发展中国家持续上升,而且创伤多发生于青壮年,其致死、致残导致的社会劳动力损失远大于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排名在前的其他疾病。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员密集,交通繁忙,为保障城市安全,创伤、群伤急救能力建设需求尤为迫切。创伤急救医疗联合体能够通过紧密联合与信息高效沟通共享,缩短应答时间,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效能,提高医联体内创伤救治水平,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本文通过介绍解决三大关键性问题和明确四种医联体网络运行模式来充分分享创伤急救医联体的建设情况,并分析在运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创伤急救医联体更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猜你喜欢

联体医疗机构医疗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做好医联体需“三医”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