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措施
2020-02-13杨世斌
杨世斌
(巢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巢湖 238000)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因此小麦的生产在我国粮食安全生产中意义重大[1]。巢湖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具有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降雨及光照资源充足的特点,比较有利于小麦等作物的生产。2020 年,巢湖市小麦栽植的面积达到了1.8 万hm2,为当地的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但是由于气候、田间管理、前茬水稻收获时间等问题,导致小麦的播种时间有所延迟,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态势逐渐加重,目前已经成为巢湖市小麦生产中的主要流行性病害,不利于小麦的提质、增产。一般性的流行性年份可导致减产10%~30%,大流行时减产幅度在50%~60%,严重的甚至导致小麦绝产,此外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还可以产生一种导致食用者呕吐、头晕等威胁生命安全的毒素[2]。近几年,为了有效地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控、降低损失,巢湖市农技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现结合巢湖市小麦生产实践,对小麦赤霉病及综合防控技术进行总结。
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1.1 病原菌及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较高的温度、湿度条件。其病原菌为多种镰刀菌,其中玉蜀黍赤霉菌是最重要的一种。病原菌在含水量超过50%时即可产生子囊壳,在温度达到12℃以上便会形成子囊孢子,遇到降雨等条件子囊孢子成熟后转移到小麦的花药上、最后通过花丝对小穗产生侵染[2]。一般来说熟期偏迟、耐肥能力不强的品种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重,田间积累的病原菌基数大的情况下发病程度重,不利于排水、土壤黏重、地势低洼、氮肥施用比例过大、田间郁闭度过大的小麦田间发病程度重[3]。
1.2 发病症状 小麦的幼苗到抽穗期这段时间内均可能发生赤霉病,会导致苗枯、穗腐、秆腐等,其中穗腐对小麦植株的危害最大[1]。苗腐发病后表现为幼芽颜色变褐,之后根冠的部位开始腐烂,程度轻的导致苗长势弱,程度重的可导致病株死亡。穗腐刚发病时,叶鞘上会产生水浸状的褪绿斑点,随后斑点变大,形状不规则、颜色呈浅褐到红褐色。穗腐一般在小麦扬花期发生比较多,刚开始发生时小穗、颖片上会出现浅褐色的病斑,呈水浸状,之后病情逐加重,整个小穗上都表现出病症,最后小穗枯黄;如果空气潮湿,则病斑上会出现1 层胶状的霉层(粉红色);穗腐发病的后期霉层上会产生子囊壳(小颗粒状,蓝黑色),摸起来呈突起状;最后病症逐渐蔓延到穗轴上,逐渐变褐、枯萎,导致小麦植株的养分及水分运输受到影响,出现瘪粒、枯白穗等[4]。
1.3 传播途径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越冬、越夏场所一般在作物的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成为翌年田间的主要侵染来源[5]。巢湖市的小麦扬花期正好遇到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子囊孢子成熟,随着雨水、风等传播途径落在小麦植株上造成侵染[3]。
2 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防治小麦赤霉病要采取综合防控方法,以农业防治方法为主,关键期针对性地搭配药剂防治。巢湖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上采取“主动出击、预防为主”的措施,重点抓好防治适期、开展全面的预防,发病重的年份开展重点防控。
2.1 农业防治 ①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选择综合抗性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最有效方式,目前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对较强的品种有扬麦18、宁麦20 等,可在当地作为小麦生产的主要品种推广。小麦品种的搭配上注重优化种植结构,确保小麦品种的纯度,以使小麦扬花抽穗的时间较为一致,缩短病原菌侵染的时间。②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播种的时间尽量在适播期内提前,不可过晚播种,有利于降低小麦赤霉病的侵染概率。播种量可根据小麦品种特点及田间土壤的实际肥力条件而定,合理密植,一般基本苗控制在22.5 万~24.0 万/hm2。③肥水管理。采取配方施肥,磷钾肥的施用比例适当提高,避免氮肥施入比例过高,防止小麦植株长势过旺而导致茎秆细弱、容易倒伏[1]。水分管理上要及时挖通田间的配套沟渠,降雨后及时排走田间的积水,确保田间湿度条件适宜,对抑制赤霉病病原菌的扩散蔓延有较好的效果。④加强收储管理。小麦籽粒感染赤霉病病原菌后,在气候潮湿的情况下可继续传播蔓延,导致赤霉病发生的程度加重。因此种植户在小麦成熟后应及时收获,并去除其中发生赤霉病的小麦籽粒,并充分晾晒烘干,确保安全收储。
2.2 药剂防治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原则,确保在防治窗口期防治,以免降低防效,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
2.2.1 适期用药 在小麦的齐穗到刚扬花这段时间进行第1次预防,5 d 后再施药预防1 次,如果栽植的小麦品种属于易感型、生育期不齐,或者气象部门预测第2 次药剂预防后有连续阴雨天气,则还要开展第3 次预防。小麦的扬花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则施药的时间要选择在降雨的间隙或者降雨之前,如果药剂喷施结束后6 h 内降雨,则降雨后要及时补预防1 次。
2.2.2 合理选择药剂 药剂选择方面要综合考虑防治的效果、控制真菌毒素的效果以及对其他叶部病害的兼治效果等,要求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耐雨水冲刷能力强、药效持续时间较长、防效效果好的药剂。注意各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类型要交替使用,提倡实际生产中多选择复配制剂,对避免、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效果较好。如果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已经对多菌灵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则要慎用多菌灵及复配制剂,建议选择氰烯·戊唑醇、唑醚·戊唑醇、戊唑·咪鲜胺等进行防治。
2.2.3 选择高效防控药械 小麦赤霉病防控中的器械优先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近年来,巢湖市在农作物病害的防控上积极推广植保无人机,目前超过60%农田病虫害的防控中使用了植保无人机,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受到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2.2.4 确保施药方法的科学性,推广一喷综防的方法 药剂的用量不可超过各种药剂说明书上推荐的上限,掌握好施药的方法,配足水分,药剂要喷施均匀。如果施药时选择智能植保无人机,则还需要在药剂中添加适量的飞防助剂,以提高效果。
防控小麦赤霉病要把握好“一喷综防”的策略,在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基础上,应兼顾防控白粉病、锈病、蚜虫等其他病虫害,可将药剂、肥料、生长调节剂等混合均匀后喷施,各计各量,实现“一喷综防”的效果。目前,巢湖市在小麦生长中后期赤霉病等病虫害的“一喷综防”策略上采取2 次总体防治的方法,在小麦初花期(大户防治的时间可适当提前到齐穗)选择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0 ~450 mL/hm2、400 g/L 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50 mL/hm2、20%三唑酮乳油750 mL/hm2、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300 g/hm2、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900 g/hm2等药剂对准小麦植株的中上部进行喷雾,要求均匀喷施,之后间隔5~7 d再施药1次,第2 次施药时可另外加上90%硫酸二氢钾粉剂1 500 g/hm2等,此外结合田间小麦植株的长势增施尿素7.5 kg/hm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