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历》

2020-02-12王光东陆星瑶

科学大观园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历民俗民间

王光东 陆星瑶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郭文斌的长篇小说《农历》呈现了一幅恬淡烂漫的风俗画,其中15个故事独立成篇,自“元宵”始,于“上九”终,以农历节日为支点撬开家乡民俗人情。

15个节日,每个都有一个主题,是古人为我们开发的15种“化育”课,蕴含着经久不衰的民间文化精神,是对人生的吉祥祝福,也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基调和为人处世的美好情怀。

从元宵到过年

小说中提到的第一个节日是元宵,作品中对元宵的描写是从一家人前期认真的筹备开始,捏灯坯,剪灯衣,做灯捻,待到月上墙头开始献月神,点灯,添油,一家人进入那个“守”,感受“守住” 的美和妙。一寸一寸的时间里,是人们对月神的崇拜,是对自然的敬畏。二月二,龙抬头,惊蛰前后,阳气上升,人们祈求玉龙抬头降雨人间,实现五谷丰登的心愿。

清明节祭祖,“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裁纸、染色、印钱,前往爷爷的坟地挂纸,燃烧黄表和纸钱,而后扔献饭、祭酒、磕头,父亲一整套祭祀仪式娴熟虔诚,清明的祭祀是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也是儒家孝道的坚守和传承。

入夏時分,农事间忙,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再则炎夏暑热,疾病易生,文中提到的夏季的主要民俗节日是小满与端午。水稻灌浆,谷穗小满。《农历》中的小满日,是稳穗的节气,也正是嫂嫂生育的日子,女性在传统节庆文化中的生育本能和家庭职责被强调。小满意味着孕育和繁衍,新生与喜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据闻一多考证,端午原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的日子,端午的意义从原始的呼求生命平安,到避邪驱疫,于六朝初才补充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人们通过对端午节俗的再解释,表达出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爱国的民族精神得以传承。人们在灾厄多发的五月五采艾草、做香包,插桃枝祈愿,体现的就是本于水土的生存关怀。金秋时节,新谷登场,瓜果成熟, 秋天的节日风俗喜悦烂漫,七巧“对银河”歌颂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中秋团聚赏月;九九重阳,登山谢神恩,这些节日风俗是为了报答神明,也是为了慰劳自己。

冬季来临,仓廪丰足,冬季的节日充满了对天地的感恩。冬至时节敬扁食敬清水;腊八节供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大年是最为隆重的节日,也是一家人最为忙碌和喜悦的节日。

年节的主题围绕着辞旧迎新而展开,向祝愿、祝福延伸开去。父亲帮各家各户写对联,满院的春和福是年节喜庆氛围的文字表达和视觉渲染,大年里无边无际的鞭炮声是年节的听觉符号,轰天炸雷的响声烘托出红火热闹的浓浓年味。祭祖拜年是年中的重要习俗,与上述民俗活动一起祈求平安吉祥,构成一个喜庆欢乐、万象更新的年。

中华文明的根脉

农历节日是脱胎于自然的文化节律,民俗生活因而和谐有序,在这些节日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美好的生命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与儒学、道学、佛学等密切相关。在民间朴素的思维世界里,灵魂是信仰的对象,清明节上坟,父亲领着主人公五月六月绕道回家,目的是让祖先灵魂迷途知返。寒节为祖先烧寒衣时给阴间的游魂野鬼、邮差、水路车夫也捎上,蕴含着对鬼神世界的敬畏之情。

民间的天、地、山、月、星、水、火等自然物也是崇拜对象,干节打干梢时五月告诉六月,秋天放树时要祭树神,经过树神同意才能放,充分体现民间“万物有灵”的信仰意识和思维特点。

归之于“大传统”和“雅文化”的儒学也参与了民俗节日的建构,遵循孝悌之道的儒学在节日祭祖的活动中得到切实的体现,对先祖的崇敬感念之情与祖先崇拜的民间信仰一起丰富了祭祖礼俗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到民俗节日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而且涵养了中国人的灵魂。

感受时间的律动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许多作品中,民间审美形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而《农历》的意义在于民间的内容和形式完全成为小说文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农历》开拓了民间审美的又一种形态。

小说以“农历”为题,全书以15个农历节日为时间脉络:元宵、干节、龙节、清明、小满、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阳、寒食、东至、腊八、大年和上九,四季一轮回,为一组农历节日体系。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农历作为时间标识不只是纯粹的时间刻度,而隐喻着关于宇宙的密码,农历节日则为人们创造了独特的生活节奏。

《农历》叙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把自然时间人文化的过程,把农历节日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的时间意识和其间文化哲学铺陈展现的过程。从文本外部来看,叙事时间和自然时间高度合一,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牢牢遵循着农历的时间框架运行。龙节换衣,小满稳穗,重阳登高,在吉年吉月吉日吉时共迎新春,人们对时间的感知、配置和运用都遵循着自然规律的脉络和秩序,张弛有度,应时而作,天人合一。从内部叙事层面来看,文本的疏密程度和时间速度形成叙事节奏, 舒展自如。

除了随着农历节日跨度的时间形态外,《农历》中还存在着对时间的静静的体悟。在元宵的守灯和大年的守岁中,“静静地待在家中,一寸一寸地感觉时间”,民俗活动使得时间点有了独特的仪式感和典重感,时间像糖一点一点融化,像雪一片一片降落。在作品呈现的动与静的光阴里,读者能感受到朴素自然的敬畏光阴的时间观,以及光阴里风俗文化清晰的脉动。

民俗生活的艺术美

民俗叙事也是《农历》这部作品值得重视的一个特点,以民俗活动为叙写对象,民俗生活在无形中形成小说叙事的潜在结构。15个民俗节日构成了小说15个篇章的架构,在每一章节里又以描写各项民俗活动推动故事发展。

《农历》将民俗文艺嵌入作品中,不仅体现出民俗生活的美,而且使民俗美成为艺术美的组成部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 小仓流;二月二,敲锅底,烧陈菜来吃陈米;二月二,敲炕头,吃香喝辣不犯愁;二月二,敲屋山,金子银子往家流;二月二,敲砖台, 蝎子不蜇光腚孩;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一方面,五月六月一边演唱民谣, 一边进行敲敲打打的民俗活动,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形成浓郁的节日氛围。另一方面,民俗文艺的表演在龙节的各项活动中完成,民谣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本身就是生动活泼的民俗活动的反映。

再如七巧节,文章大量笔墨记叙了上庄和下庄“对银河”的过程,有“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文人诗词,也有“阿哥是火暖不上”对“尕妹是凉水喝不上”的民间俗句,可见“对银河”是一场大俗大雅的民间盛会,除了四位牛郎织女外,作者描写刻画了举行活动的麦场,主持活动的社长,上下庄人经久不息的掌声,构成完整的“对银河”,再现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农历》将民俗美融入艺术美通过“再现”实现。民俗叙事一方面保持了民俗的真实感,使得眼睛可见的民俗活动的外部世界生动再现;另一方面也再现了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人们在节日中的内心世界,对天地人和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农历》将民俗纳入文学视野探索了文学为民俗构建美学空间的可能性。作者提到15个节日每个都有一个主题,其实民俗节日就是一个个文化符号的载体,是对生活风俗的编码。通过节日的传承,民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承。《农历》以文学的方式将15个节日一一解码,除了对民俗生活现场的再现,《农历》也以瑰丽的想象、文学的话语实现了对民俗文化载体的模仿和超越。《农历》通过艺术化的方式构建美学空间,将农历节日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一一呈现,以唤起读者对农历、对民俗节日的记忆和认同。

◎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农历民俗民间
闰的故事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过 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农历新年精选“淘”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