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育人无痕
2020-02-12杨一可
杨一可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关键词:人文价值;静思;教学策略;无痕育人
语文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人们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往往比较注重智力因素,而忽视人文底蕴,人文价值流失,人文关怀缺失较为普遍,既丧失了教学的人文色彩,更背离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紧迫呼唤。
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让平等产生人文因子
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爱”是教育的灵魂。是人文精神在课堂中的重要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有情。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也说過“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劝慰,更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的爱意和善意的流露,这便是艺术。”因此我们应当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把爱用耐心激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鼓励并期待他们能取得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们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联系生活开展教学,让教材人文性感染学生
社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教育教学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人文。如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是作者对上一年级老师的回忆,在朴实的叙事中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老师哪个最难忘,对自己影响巨大?当然,有学生可能说自己难忘的不是恩师,而是自认为对自己伤害巨大的老师。这里,我们就要辩证地带着学生看老师,可以跟他们讲讲林语堂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的带着浓厚文人气息的老师,告诉学生有些老师严格,不是为了伤害我们,而是为了我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规范,就像我们父母一样,我们都被父母打骂责备过,那么,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们呢?这样,在对自己难忘的老师的回忆和表述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敬业、关爱和呵护。这样让他们阅读课文,找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想想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就能体悟到田老师的从学生视角思考,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人生道理的启蒙教育,其实这就是田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们都能感悟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从不同角度看到老师与老师的教育。
三、创新人文渗透作业,不断提升学生人文情操
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范。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性。学生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作文训练应该注意通过选题等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如培育学生具有博大真挚的仁爱心肠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求知、成才的伟大抱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学生通过作文不断增强意志力,培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斗不止的品质。在作文评语中充满人文性。大部分教师,在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已形成了一套作文评语模式:句子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这千篇一律的评语,看多了,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学生甚至连看都懒得看。基于这种情形,我们应该尝试多种方式写批语,比如采用第二人称谈心的形式来写评语,真心倾注教师自己的情感,充满人文关怀。
总之,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并在教学和训练不断突出与强化,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如此,孩子们就能思想健康、行为规范,品质优良。
参考文献:
[1]郭秀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教育[J].新课程学(上)2012年04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