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德烈·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20-02-12苏百义李国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异化资本主义科学技术

刘 歆,苏百义,李国锋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直面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是高兹从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走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既为我们把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提供了基本方向和理论指南,又对增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当代效应、推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实践价值。

一、安德烈·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1.劳动异化与劳动解放思想

基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剥削和劳动异化的现实,马克思指出,劳动异化的罪魁祸首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制与其政治、经济权力的有机结合,使劳动发生异化,加剧了劳动的“破碎化”、被动化和非主体化,使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而存在,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异化、人的异化、观念与自我意识的异化。高兹在继承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基础上,揭示出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导致劳动分工的细致化,使劳动者成为机器大工业中的一个“零部件”,最终加剧劳动的异化。

人的实践活动根据现实的物质生产必然同自然和社会发生密切联系,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个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关系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解决。劳动解放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解放,并且这两个层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自然层面,劳动解放意味着主体劳动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在社会层面,劳动解放实质上是指人类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参与社会劳动、分享劳动成果。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人联合体”是“劳动复归”的社会,这种“复归”就是把工人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异化劳动成为真正自由的对象性活动,在劳动中实现自己的存在本质、意义和价值。

2.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解构

“资本逻辑就是资本增殖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规则”[1],它体现了资本的两大特征,一是资本成为世界的主宰和最强大的力量,控制着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二是资本遮蔽人的价值追求,导致人的批判意识和否定能力不断降低,阻碍人的自由解放。资本来源于剩余价值,它的产生导致劳资对立、劳动者被奴役和被压迫的命运,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终使资本主义走向了自我否定。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无产阶级一方面受到强制劳动,另一方面发生分化,一部分失业,另一部分受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束缚,成为资本谋取利润的工具。

马克思主要从两个维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解构:第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角度论述了资本家对无产者的压榨、剥削;第二,马克思从社会形态变迁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高兹赞同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指出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总体专制和全面异化的罪魁祸首,同时,他也高度肯定了资本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奠定良好基础的积极效应。总之,资本逻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异化和非正义。资本积累、增殖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必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基本领域,带来商品拜物教和享乐主义的盛行,瓦解人们的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实现资产阶级的霸权统治。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1.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已经异化,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使技术理性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变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实行全面控制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通过科技把工人阶级整合到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中,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格的限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被技术所“笼罩”,资本家运用科技控制自然,撕裂人与自然的圆融状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对科技的无限推崇造成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泛滥,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奉行“利润至上”“效率优先”的原则,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与利润最大化原则结合起来,导致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不断降低,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精神,成为没有根基、悖离本质、迷失方向的存在,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高兹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一方面,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分工的精细化和劳动的非主体化,“使活生生主体面对这个物化的世界成了陌路人”[2],成为阻碍工人进行自我管理的必要手段。

2.法兰克福学派的“虚假需要”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在继承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虚假需要”理论。在马尔库塞看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人类能够摆脱物的束缚、资本的奴役,追求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但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由于受到资本逻辑的操控,人们忽视了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寻,把金钱和商品等物质需求作为自身最基本的需求,这种外在的物质需求必定是虚假的需求,势必进一步加深人的异化程度。

所谓“虚假需要”,是指“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3]。在资本主义利润驱动型体制内,资本家为了攫取超额利润,通过广告、娱乐等媒介宣扬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导致广大消费者掉入“虚假需求”的陷阱,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身生命与价值的确证,将幸福生活建立在无止境的异化消费中,最终丧失自我。高兹着眼于后工业时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继承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随着工具理性的无限扩张,资本家通过不断制造“虚假需求”维护其统治地位,导致社会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造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危机持续扩大等现实难题。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1.存在主义异化观

所谓“异化”,在存在主义的语境中,是指人不断丧失其本真、成为与其本质相悖的状态。萨特立足于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指出由于物化的普遍性,资本家对人的统治演变为一种剥夺人性的统治,即金钱统治、权力统治和信仰统治,导致人长期处于被物奴役、束缚和支配的状态,感觉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是异己的、否定的存在。存在主义关注人的现实命运,鼓舞人对自身以及未来的信心。在萨特看来,历史是“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人在社会关系中不仅与物相异化,还存在人的本质属性的异化,因此,他对社会异化现象作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强调异化“是通过被加工过的物质所中介的其他人的实践,在确定的物质环境的基础上,实践所遭受的否定命运”[4]。

高兹在继承存在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认为异化在系统分散和匮乏的世界中表现为必然性,异化的必然性不是某种本体论的东西,而是某种历史的东西,原则上有可能被消灭。历史的发展就在于使人摆脱异化的“牢笼”、冲破束缚的“锁链”、走向自由的彼岸。此外,高兹还着重阐明,匮乏的存在和再生是资本主义重新创造的异化的现实根源,并通过使需要神秘化和使人的活动物化的方法,以达到统治永久化的根本目标。

2.存在主义的人学思想

存在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实现个体的自由解放。萨特指出,除了人的自由选择之外,任何事物都无法决定人的存在,因此,人的本质在于人生而自由、绝对自由,能够从事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萨特看来,绝对自由不是自由的结果,而是自由的意向,是不受限制、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自由。绝对自由是存在主义的首要前提,意味着人不能逃避自由、推卸责任、自我欺骗,而是要以自身为目的、塑造自己、承担绝对的责任。

存在主义的人学思想也高度重视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三重关系。第一,从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关系来看,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为他之在”,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自我与他人处于互为对象化的矛盾之中,这种冲突原始于自我与他人的集体共在,是人之存在的原初意义——“他人即地狱”。高兹在继承萨特绝对自由思想的基础上,探寻实现个体自由解放的道路,最终建立一个个体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生态社会主义乌托邦。第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们不能把人与自然关系归纳为主客体关系,也不能把自然界作为征服、掠夺和改造的客体。在此基础上,高兹指出,自然的恩惠和宽容不是无限的,人们应消除“人是自然的‘主宰者’”的错误观念,尊重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保证人与自然的内在平衡、协同共进。第三,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的自由受到挑战、侵蚀和宰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高兹在此基础上强调,在工具理性的操控下,个体的劳动与闲暇被割裂,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沦为资本的统治工具,阻碍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安德烈·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对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批判

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劳动状况,高兹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是一切异化的根源。”[5]在高兹看来,第一,资本主义劳动分工“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6]。第二,工人自治的根本目标是完成权力运行结构的转变,实现权力自主与分散,但基于控制工人的需要,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强调一种统治关系,必然带来森严的等级制度,剥夺了工人自治和全面发展的机会。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必然通过强制手段对工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压榨,同时也会不断推动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一方面把工人限制在特定的狭小范围内,导致工人个性能力片面、畸形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生产的专业化和决策的集权化,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工人自治方案的无法实现。第三,资本家通过产业革命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在工业资本的支配下,资本主义以利润增长为核心的生产方式必然强制推行劳动分工,逼迫工人进行最大限度的产出。由于掌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所以资本家对工人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具有所有权,这促进了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但工人必定强烈反对这种专制和不平等,因而,在不改变资本逻辑的情况下,资本家只能对工人的劳动进行强制。第四,要改变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必须废除以等级制为基础的劳动分工,建立以自愿合作为基础的劳动,向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转变。

(二)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

所谓经济理性,就是“‘计算与核算’的原则、效率至上原则、越多越好原则”[7]。在高兹看来,当前危机不是现代化本身的危机,其根源在于经济理性超越了自身的实施领域和有效范围。因此,他对经济理性进行了全景式的批判、解构与超越。第一,经济理性诱发生态危机。在经济理性的指导下,资本主义企业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视为核心要素,因此,资本家会不惜一切代价控制自然资源,但这势必撕裂人、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平衡,造成生态危机。第二,经济理性导致人的生产、消费、需求的异化。经济理性操控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并刺激整个社会不断催生新的物质需求,进一步加强对人的控制。第三,经济理性造成生活世界殖民化。作为工具理性的特殊存在方式,经济理性控制着作为主体的人的生活世界,导致其丧失了自我考察与自我反省的能力,并使其自主意识、批判精神、否定能力迅速衰退,异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四,经济理性导致“新奴隶主义”。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大幅缩减,传统工人阶级的人数不断减少,失业人员大幅增加,而少数社会精英可以购买失业者的生活时间,使其为自己服务,这就导致新的人身依附关系——“新奴隶主义”诞生。高兹强调,要想破解目前危机的困境,就必须给现代化划定界限,控制经济理性,建立生态理性,使现代化在生态理性的指导下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批判

针对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导致广泛异化的现实,高兹指出:“从整体上说,资本主义的技术史可以读作直接生产者地位下降的历史。”[8]一方面,从生产者与机器关系的变化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直接生产者只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小部分工作,愈发成为机器大工业中的一个“齿轮”,最终失去对机器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从生产者受压抑的变化来看,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率、创造生产力的同时,也增加人的压抑,使生产者的劳动丧失了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制于工业、禁锢于技术、从属于机器,导致生产者处在科技的专制和暴政之中。高兹在批判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又深刻揭示了“技术中性论”的错误。高兹从后工业社会的视角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模式相互交织,推动了劳动方式的变革,拓宽了人们交往的领域,扩大了人们生活的空间,丰富了人们生活的意义,有助于展示、实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被嵌入到资本主义的权力关系和统治体制中,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丧失了中立性,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严重阻碍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所谓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中性论,无非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伪装”[9]190。

(四)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的批判

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10]。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已被资本家所掌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成为一种异化消费,变成人们逃避劳动痛苦、呼吸自由空气、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因此,高兹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进行了全面、深刻和尖锐的批判。第一,异化消费不断制造新的贫穷和不平等。资本逻辑通过广告娱乐、文化工业等手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导致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蔓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过程中,人们无休止地攀比和竞争,忽略商品真实的使用价值,愈发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这就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在满足人们原有需求的同时,又通过刺激消费创造新的物质需求,最终不断地制造匮乏、强化着贫穷和不平等。第二,异化消费加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控制。从个人层面来看,工人在劳动中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只能通过疯狂消费宣泄自己在劳动中的痛苦,最终掉入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圈套。从政治层面来看,资本家通过压制人的真实需求,不断地制造各种虚假需要,瓦解传统无产者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斗志,丧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批判能力,从而不断加强对人的控制。第三,异化消费进一步加剧生态危机。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个体进行最大限度地消费,企业奉行利润挂帅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剧生态危机。

三、安德烈·高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

(一)弘扬超越异化劳动的自由劳动精神,以“工匠精神”消解异化劳动、促进劳动解放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始终贯穿于对劳动(工作)的关注,科学揭橥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异化的现实状态。在资本主义利润驱动型体制内,工人的劳动必定是非主体化的异化劳动,随着劳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加剧了劳动的破碎化和被动化,工人在劳动中无法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能从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和异化消费中寻觅主体的感觉、呼吸自由的空气、实现生命的价值。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实,我们必须弘扬超越异化劳动的自由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消解异化劳动、促进劳动解放。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超越重复劳动、机械性劳作、异化劳动的非功利性精神”,是“以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专注敬业、认真严谨、追求卓越为基本特征的精神”[11]。一方面,要秉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引导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劳动过程。劳动者只有将自己的全部情感、意志和智慧投入到劳动过程中,才能彻底摆脱传统机械性劳动的“枷锁”,充分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和创造精神,达到物我两忘、求真尚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才能生产出品质优良、款式新颖、设计独特的劳动产品,最终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精神超越和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劳动者的非功利性精神,引导劳动者以锲而不舍、认真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创造出展现魅力的文化产品,使劳动者彻底摆脱工业大生产中“不可抗拒的贫困”和非人性的生存装在,在自由的创造性劳动中获得生存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促进生活的快乐,最终促进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二)充分认识资本的二重性及其逻辑,正确处理资本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操控下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被奴役和剥削以及社会分裂和异化的现实。资本逻辑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和全面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原本存在的内在矛盾,使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弊病再一次暴露在世人面前。“资本逻辑的本质就是资本积累、增殖和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就是无限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逻辑”[9]339-340。从资本本身来看,资本具有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其产生与发展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从世界范围来看,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仍然是主导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历史来看,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失范、道德滑坡等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均与资本逻辑有密切联系。因此,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资本的二重性及其逻辑,正确处理资本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管控好资本流动的速度、资本扩张的范围和资本增殖的效果,避免资本逻辑中经济理性、工具理性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威胁,同时也要防治资本与权力的勾结,杜绝“资本政治”、“裙带关系”、“权力寻租”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要通过资本积聚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将其引导到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技、教育、环保事业,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正确处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全面揭示了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导致总体异化的现实。资本主义科学技术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逻辑有效结合起来,被嵌入了资本主义的权力关系,不可避免地瓦解了任何自我限制的原则,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近代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的统治体制和生产体系中,导致科学技术的彻底异化,使科学技术成为禁锢人的思想、束缚人的发展、泯灭人的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正确处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对错,并无价值属性”[12]。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过于强调科学技术的工具性、实用性,使功利主义色彩渗透到技术理性之中,导致科学技术的不合理运用和人文内涵的匮乏、缺失,最终造成资源损耗加剧、生态危机持续扩大等现实难题。要清晰地认识到,除了工具性价值,科学技术在现实社会中还具有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必须重建科学技术的伦理基础,克服“科学技术异化论”,把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功能转化到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控制上。另一方面,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这三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要建立科技与社会协同共进、良性互动、有机统一的体制机制,使科技与社会达到内在平衡、协调运转、永续发展的运行状态。

(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幸福观,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

高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始终坚持从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立场出发,把个体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理论诉求和价值归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往往只根据疯狂的消费活动来确定人的幸福”[13],消费并不是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成为人们补偿异化劳动、彰显自我意识、实现自我安慰的避难所,成为束缚人的发展的“枷锁”、禁锢人的自由的“牢笼”、泯灭人的价值的“罂粟”。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幸福的涵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和幸福观,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为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懈奋斗。

在资本逻辑的刺激下,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通过广告、娱乐等手段引导人们疯狂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把消费当作满足自身需要、寻求人生意义、创造幸福生活唯一源泉,使人们掉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最终被商品所奴役、束缚和控制。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并没有因为疯狂消费商品而获得幸福生活,相反,变得更加痛苦、焦虑和不安。要坚决反对无限制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防止人们在‘炫耀性消费’中的自我迷失、在‘破坏性消费’中的自我毁灭,彻底摒弃把消费等同于幸福的传统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幸福观。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理念和优良传统,开源节流、量力而行,牢牢掌握“够与不够”的辩证法,同时,要将劳动过程本身视作追求幸福、获得自由、实现价值的源泉,严厉批判和抵制工业文明时代消费主义的消费主张,使消费方式“合度”“合宜”“合道”,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优雅消费,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异化资本主义科学技术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