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外淋巴瘤的超声表现
2020-02-12侯兴华
丛 颖,杨 芳,侯兴华,唐 军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①超声科,②病理科,辽宁 鞍山 114001)
结外淋巴瘤是指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瘤,若结内外同时有病变则界定较难,有学者[1]认为当结外病变>70%时,可诊断为结外淋巴瘤。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 年10 月至2018 年9 月经手术、胃镜或穿刺病理证实的49 例结外淋巴瘤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及超声图像特点,以提高其超声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9 例中,男32 例,女17 例,男女比例1.9∶1;年龄31~93 岁,平均62.2 岁。临床症状:腹痛22 例,腹胀4 例,腹部不适3 例,呕吐3 例(呕血1例),便血2 例,阴囊肿大3 例(伴轻微疼痛2 例),颈部无痛渐进性增长肿物3 例,大腿皮下肿物1 例,乳腺无痛性肿物1 例,腮腺区渐进性增大肿物偶有疼痛1 例,6 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Toshiba 790 型、Toshiba Aplio 500 型、GE Logiq 7 型、GE Logiq E9 型及GE E8 型超声诊断仪,凸型及线阵探头,频率3~12 MHz。将超声图像与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析结外淋巴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周边有无淋巴结肿大及血流情况。血流分级按Adler 法判定[2]:0级,肿块内未发现血流信号;Ⅰ级,肿块内少量血流信号,可见1~2 个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Ⅱ级,肿块内中量血流信号,可见3~4 个点状血流或1 条相对清晰的、长条状血流信号,长度与肿块半径接近,或超过肿瘤半径;Ⅲ级,肿块内大量血流信号,且存在5 个及以上点状血流,或2 条较长血流信号;Ⅳ级,网状或杂乱树枝状血流信号,不低于3 条较长血流信号。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 49 例中位于腹部38 例,浅表11例。病灶最大152 mm×96 mm(腹膜后),最小32 mm×12 mm(软组织)。形态规则13 例(26.5%),不规则36例(73.5%)。边界清晰34 例(69.4%),边界不清15例(30.6%)。回声均匀9 例(18.4%),不均匀40 例(81.6%)。后方回声增强44 例,无变化5 例。转移病灶13 例,未见明显转移36 例。血流分级Ⅰ级30 例(61.2%),Ⅱ级10 例(20.4%),Ⅲ级8 例(16.3%),Ⅳ级1 例(2.0%)。
2.1.1 肠道淋巴瘤 19 例(38.8%),大小60 mm×16 mm~143 mm×79 mm;类圆形或椭圆形7 例,不规则形12 例;边界清晰17 例,不清晰2 例;回声均匀9 例,不均匀10 例;后方回声增强15 例,无变化4例。17 例肠管壁不同程度增厚,呈低回声,部分病灶局部呈团块样改变;肠腔变细,呈气体样强回声(图1);部分呈假肾征样改变。2 例呈不均质类囊性肿物,形态不规则,壁厚,其近无回声内可见数个光条样中等回声,肿物与肠管边界不清,腹腔可见液性暗区(不等);6 例合并周围淋巴结浸润者腹腔可见多发低回声结节;3 例合并肠梗阻,3 例合并肠套叠。血流Ⅰ级11 例,Ⅱ级4 例,Ⅲ级4 例。
2.1.2 胃淋巴瘤 15 例(30.6%),大小37 mm×15 mm~90 mm×55 mm,胃壁不均匀增厚(13~33 mm)(图2),类圆形或椭圆形4 例,不规则形11 例;边界清晰8 例,不清晰7 例;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增强。1 例伴上腹部淋巴结浸润,呈多发低回声结节。血流信号均呈Ⅰ级。
2.1.3 睾丸淋巴瘤 3 例(6.1%),大小36 mm×25 mm~45 mm×33 mm,类圆形或椭圆形2 例,不规则形1例;边界清晰2 例,不清晰1 例;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增强。2 例右侧睾丸较左侧增大,呈弥漫性低回声,其中1 例低回声内可见网格样中等回声;1 例右侧睾丸上极呈局灶性低回声显示,边界不清。3 例均呈Ⅲ级血流(图3),伴不同程度的睾丸鞘膜积液。2 例右侧附睾同时发病,呈低回声显示,与睾丸内病变回声相似。1 例侵犯右侧精索,致精索增粗,回声减低。
2.1.4 皮下软组织淋巴瘤 3 例(6.1%),大小32 mm×12 mm~70 mm×50 m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内呈不均质低弱回声,后方回声增强。1 例病灶内可见网格样中等回声(图4)。血流Ⅰ级2 例,Ⅱ级1 例。
2.1.5 甲状腺淋巴瘤 2 例(4.1%),大小70 mm×51 mm~89 mm×56 mm,甲状腺左叶弥漫性肿大,内呈不均质低回声,其内可见极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可见网格样中等回声(图5),血流呈Ⅱ级。
2.1.6 腹膜后淋巴瘤 2 例(4.1%),大小30 mm×20 mm~152 mm×96 mm,均呈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增强。1 例病灶较大,呈分叶样生长,回声不均匀,可见网格样中等回声(图6),血流呈Ⅲ级。腹腔内可见多个低回声淋巴结。另1 例腹膜后可见多个实性低回声结节,部分呈融合样,血流呈Ⅰ级。2 例均与后方大血管关系密切,呈包绕样生长。
2.1.7 卵巢淋巴瘤 1 例(2.0%),大小99 mm×97 mm,呈混合回声,以低弱回声为主,伴部分无回声及中等回声,形态不规则,血流呈Ⅱ级。同时可见周围肠管异常回声(病理证实右半结肠及乙状结肠受累),范围133 mm×94 mm,肠管增粗,壁增厚,结构紊乱。
2.1.8 脾淋巴瘤 1 例(2.0%),大小90 mm×80 mm,呈不均质低回声,略呈分叶状,Ⅱ级血流。
2.1.9 乳腺淋巴瘤 1 例(2.0%),大小37 mm×34 mm,呈不均质低弱回声,分叶状,内见网格样中等回声,Ⅱ级血流。
2.1.10 腮腺淋巴瘤 1 例(2.0%),大小35 mm×30 mm,呈混合回声,以低弱回声为主,伴部分无回声(病理证实为出血)及中等回声区,Ⅰ级血流。
2.1.11 附睾淋巴瘤 1 例(2.0%),大小59 mm×33 mm,呈低回声,分叶状,内见网格样中等回声及多发点状偏强回声,Ⅳ级血流。
2.2 病理分型 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 细胞淋巴瘤43 例,其中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13 例,滤泡型淋巴瘤1 例,结外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7 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1 例;T 细胞淋巴瘤3 例;不定型淋巴瘤3 例。
图1 男,40 岁,肠道恶性淋巴瘤,超声见右侧腹部较大异常低回声,周边部肠管壁明显增厚,局部呈团块样改变,中心部肠腔明显变窄 图2 男,55 岁,胃非霍奇金B 细胞淋巴瘤,超声见胃体部胃壁不均匀性增厚,回声明显减低 图3 男,64 岁,右睾丸及附睾头部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见右侧睾丸及附睾头部低回声,Ⅳ级血流 图4 男,68 岁,右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见颈部软组织内不均质低回声结节,内见网格样中等回声 图5 男,43 岁,左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见甲状腺左叶弥漫性肿大,内伴网格样中等回声 图6 男,31 岁,后腹膜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见腹膜后巨大低回声肿物,呈分叶状,内见网格样中等回声
3 讨论
3.1 发生部位及病理分型 以往研究[3-4]中,胃淋巴瘤发病率常高于肠道淋巴瘤。本组结外淋巴瘤胃肠道发生率最高,肠道淋巴瘤占38.8%;胃淋巴瘤占30.6%。本组可能是因胃淋巴瘤患者胃镜取病理较表浅,局限于黏膜层,而淋巴瘤多以侵犯黏膜下层为主,造成漏诊而形成假阴性;或与例数较少有关。有文献[2,9]报道,结外淋巴瘤多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极为罕见。本组均属非霍奇金淋巴瘤,与文献报道一致。
3.2 超声表现特征
3.2.1 病灶大小 体积较大为结外淋巴瘤一项重要超声表现,也是与相应器官其他疾病的重要鉴别点[5]。本组病灶最大152 mm×96 mm(腹膜后),最小32 mm×12 mm(软组织)。结外淋巴瘤大多局限,全身症状较轻,发现时常较晚。
3.2.2 病灶形态、边界、回声 本组病灶形态多不规则(73.5%);边界清晰(69.4%);回声不均匀(81.6%),7 例见网格样中等回声,其中浅表组6 例。有报道[6]称病理切片上淋巴瘤细胞周边环绕的脂肪及纤维组织,与超声声像图病变内丝网状高回声相对应,李明等[7]在睾丸淋巴瘤的研究中认为,肿瘤多由未成熟的淋巴网状细胞构成,且多在细精管间呈爪状浸润,致使曲细精管分离、萎缩或被破坏,这种病理改变构成了低回声中可见网格样等回声间隔的改变。本组超声表现与上述研究类似,2 例出现液化区,未见钙化,这与淋巴瘤很少出现钙化液化的特点相符。后方回声增强是结外淋巴瘤的主要超声表现,原因可能是淋巴瘤中淋巴细胞大量聚集浸润,浸润区细胞成分相对单一,声阻抗差较小,超声较易穿透病变组织[8]。
3.2.3 周围浸润及血流分级 周围器官或淋巴结浸润13 例,其中淋巴结浸润9 例,肠道淋巴瘤淋巴结浸润6 例。本研究中血流分级Ⅰ级30 例(61.2%)。但在睾丸及附睾淋巴瘤中血流均异常丰富,3 例均为Ⅲ级。有关结外淋巴瘤病灶血流的研究,学术界尚有争议,需更多更大样本研究以明确。本组33 例测量频谱血流,表现为低速高阻样动脉频谱22 例(66.7%),与杨益虎等[9]报道的腹腔脏器恶性淋巴瘤多呈低速高阻动脉频谱相一致。
3.3 鉴别诊断
3.3.1 胃肠淋巴瘤与胃肠癌的鉴别 两者较难鉴别,因胃肠淋巴瘤起源于黏膜下层,侵犯范围较广,黏膜表面溃疡较少,相对平整,较少引起梗阻(本组3例),胃肠壁多呈偏心性或肿块性增厚。而胃肠癌起源于黏膜层,因而黏膜表面可见较多溃疡,不光整,僵硬感,易出现狭窄及梗阻,形成假肾征及靶环征,向浆膜外浸润或向肝脏转移[10]。胃肠道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较胃肠癌多见且分布广泛,内部回声一般较均匀,而胃肠癌局部转移淋巴结直径较小,内部易液化坏死[11]。
3.3.2 睾丸淋巴瘤与精原细胞瘤的鉴别 睾丸淋巴瘤发病年龄高于精原细胞瘤,发病高峰在60~70岁,精原细胞瘤发病高峰年龄有2 个,25~29 岁和35~39 岁[12]。淋巴瘤病灶内回声较精原细胞瘤回声更低,且可见网格样中等回声。淋巴瘤易浸润至附睾及精索,本组3 例中2 例附睾浸润,1 例精索浸润,而精原细胞瘤一般转移率较低。淋巴瘤双侧发病率约20%,高于精原细胞瘤(1%~3%)。另外精原细胞瘤约10%有隐睾病史[13]。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睾丸淋巴瘤不管病变大小,其内部血流信号都较丰富,而精原细胞瘤病变血流丰富程度与其大小呈正比。
3.3.3 软组织淋巴瘤与滑膜肉瘤的鉴别 滑膜肉瘤多见于关节附近,回声不均匀,易出现坏死液化区,也可出现钙化[14],不侵犯关节[15];而淋巴瘤内不易出现液化及钙化区,可出现骨质转移[16]。
3.3.4 甲状腺淋巴瘤与桥本甲状腺炎的鉴别 甲状腺淋巴瘤超声图像分为弥漫型及非弥漫型[17],本组例数较少,未见非弥漫型,本研究仅讨论弥漫型甲状腺淋巴瘤与桥本甲状腺炎的鉴别。弥漫性甲状腺淋巴瘤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回声明显降低伴网格样中等回声,与桥本甲状腺炎回声相似。淋巴瘤后方回声增强,而桥本甲状腺炎无此改变[5,8,17],推测与淋巴瘤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反射和吸收超声波的结构罕见有关[18],此为两者主要的鉴别点。值得注意的是,桥本甲状腺炎是目前公认的甲状腺淋巴瘤的危险因素[19],患病概率是其他患者的70~80 倍[20]。所以,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定期复查非常必要,当腺体内出现极低回声病灶时,应考虑合并淋巴瘤的可能。另一个鉴别点是淋巴瘤可出现淋巴结异常肿大,而桥本甲状腺炎无此表现[17]。
综上所述,结外淋巴瘤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尤其是胃肠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较困难,常依靠病理诊断。浅表器官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可为其诊断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不足是例数较少,某些器官淋巴瘤较罕见,仅1 例,不便于统计分析其超声特点。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能够为临床提供有效诊断依据,当疑似结外淋巴瘤时,应建议患者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