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字到不了的地方,让画面来
2020-02-11张文静
张文静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童话《烧火工》里,主人公萨沙来到世界尽头,向负责点燃太阳的烧火工求助,请他“救救自己心爱的冰儿”,由此引发一个温暖的故事。
烧火工必须日复一日地捕鲸、炼鲸油,用鲸油点燃太阳,以这种笨拙而孤独的方式给世界带来光明。造火箭、登天、擦星星、捕鲸、下矿井、炼鲸油……这些用文字描写出来的视觉奇观,应该如何用画面来呈现呢?这是插画师BUTU反复思考的问题。她受邀为《烧火工》创作绘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是否要老老实实地呈现文字描述的情景”。“《烧火工》有一种严谨的浪漫,单纯的文字叙述已经很有画面感了。虽然用画面直接呈现文字会很美,但从艺术的层面看,却没能实现突破。”
她最初构思和创作了一些画稿,但几年后重新拾起时,对这个故事却有了不同的理解,“之前,我只想用一种梦幻的、有着油画般梦境的方式去体现这本书的神秘质感。后来,我更想让大家感受到这个故事内在的力量和精神。于是我把画风变得更肆意、更粗糙。”
2019年,《烧火工》绘本出版,其中的插图以灰色为基调,点缀猩红、明黄、湖蓝等跳脱色彩,风格粗犷、绚丽,仿佛远古洞壁绘画。BUTU故意把鲸的骨骼画得异常庞大,超乎常理,营造出自由而浪漫的氛围。为此,BUTU还特意跑到博物馆去观察真实的鲸骨。
这些插画里,融入了很多BUTU自己的理解,“它整个的文字描述是荒凉空寂的,没有過于强调某些场景细节是必要的、关系到剧情走向的,所以我创作插画时也不用特别强调这些场景。因此,我用表现主义油画的风格,用更质朴的手段来呈现,就像打破一个外壳壁垒,把文字内在的东西直接展现出来。”
擅长营造氛围、传递感受,把很多元素解构重组,是BUTU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她看来,科幻插画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要把人的感觉引导到那个未知的领域中去。
“科幻的本质是画面。”科幻作家韩松说,“科幻创造了四个世界——空间世界、时间世界、虚拟空间世界和精神世界,它们都是靠画面表达的。”
“视觉奇观”是科幻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则是奇观的桥梁,它以插画、海报、封面等形式参与叙事,给予读者从文字中无法得到的感受。中国科幻的平面视觉设计才刚刚起步,但毫无疑问,它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此时的中国科幻已经储备了足够的视觉奇观:刘慈欣《三体》里的二维太阳系、《烧火工》里的鲸骨火箭,韩松《地铁》中的诡谲列车、《红色海洋》里闪闪发光又亘古沸腾的水下文明……
“现在,国内有很多已经形成鲜明个人风格的插画家开始创作科幻插画,他们的创作更自由,也在进行更多有趣的探索。”BUTU说。
当被问到科幻插画是否也会像其他小说类型的插画那样,被质疑破坏了文字建构的想象空间时,BUTU坚定地说:“真正好的插画都不会限制文字的想象力,它反而能帮助作品创造出更多维度的空间。”
(熹微摘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