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对课堂教学认同度的调查分析——基于豫南两所高校的调查

2020-02-11李友亮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认同度职称高校教师

李友亮

(信阳师范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传道、授业、解惑”是人们对教师的基本认知。衡量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人们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但大多着眼于教师本身的条件,而忽略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该互动过程存在教师与学生的彼此认同度的高低问题。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难管,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完全因为学生“不务正业”;学生反映“教师教研不匹配,不关心教学”,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完全因为教师“不倾心教学”。目前,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是否有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科研水平等是评价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这些指标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匹配度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认同度将直接影响学习积极性以及对教师、学校的满意度,最终也会影响“教学相长”的互动效果。本文从学生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寻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认同度问题,以期明确学生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与态度,为高校教师培养与教育改革寻求正确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认同度调查的基本设想

(一)教学认同度的内涵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将“认同”定义为:(1)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2)承认,认可。[1]从这两方面来说,“认同”行为的实现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交流双方有“共同之处”,这是双方交流能否产生“认同”的前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能否产生“认同感”,取决于“教”与“学”是否存在“共同之处”。(2)交流双方“感到亲切”,这是“认同”效果的反映,也是双方交流持续有效的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否产生“愉悦感”及“相长”的过程。如果教学过程不能使教师和学生互相产生“愉悦感”,那么“教学”过程也不是有效的。(3)承认和认可。这是双方交流的“高认同感”的结果,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课堂教学认同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条件,还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同时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见图1)。

图1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教学互动”关系

(二)调查维度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龚放教授指出,讨论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存在教育行政领导与教学管理层面、社会用人单位层面以及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层面等三个角度的差异。“就目前来说,从第一、第二角度切入的研究居多,而鲜见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研究。”[2]从建构主义观点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环境)的教与学(互动)中,往往是在互动中发展出的多元的、动态的身份定位及其过程[3],此过程离不开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师资的“情境认同”。本文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学生对师资课堂认同度的情况。

维度1:学生眼中的教师。主要针对高校评估指标中师资的基本条件,探寻学生的认知态度。基本条件包括年龄、学历、职称、是否有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等几个方面。

维度2: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主要针对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教师授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情况、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关系度、有学习问题对教师的寻求度、学习中的质疑精神、职业取向清晰度、个人困难解决途径、对学习差错处理态度、对学校的考试与网上评教的态度等方面来考察。

本文针对豫南两所本科院校(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农林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2017 年4 月5-22 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针对2016 级、2015级、2014 级和2013 级的学生,涉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等本科专业,共随机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392 份,其中有效问卷389 份,有效率为99.2%。

二、学生对师资课堂教学认同度的调查分析

(一)学生眼中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从教师“教”的角度,更多强调的是调动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其中教师个人能力及条件则是社会及学生判断教师及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往往与课堂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即教师年龄越大,教学经验越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师的职称越高,教学科研水平越高,对教学规律的认知程度越高;“解惑”能力越高,课堂教学效果越好;而学历直接反映了教师的学习生涯与层次,普遍认为学历层次越高,越具备教师资格(如博士层次不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直接认定),教学能力越强,教学效果也越好。本文中的“学生眼中的教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双师条件(或企业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认同度进行调查,以探寻“教师之教”是否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之愉悦”的效果。

调查针对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双师条件以及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对比等角度,分别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同意、非常同意”五个方面来询问学生。其中A 表示“教师年龄越大,教学效果越好”;B 表示“教师职称越高,教学效果越好”;C 表示“教师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D 表示“双师型教师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学效果越好”;E 表示“高校教师不如企业实践能力强的员工”。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除了对“双师型教师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学效果越好”的观点持积极态度外,学生对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不如企业员工的认同度均较低,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与教学效果的考核认知存在巨大差异(见表1)。

表1 “学生眼中的教师”的师资“教”之效果的认同度(%)

对A的认知观点“不同意”(包括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例为58.098%,说明学生并不认同“教师年龄越大,其课堂教学质量越好”。可见,大学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年龄不是学生判断老师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

对B的认知观点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例为62.982%,说明学生并不认同“教师学历越高,其课堂教学质量越好”。

对C 的认知观点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例为64.267%,说明学生并不认同“教师职称越高,其课堂教学质量越好”。这反映高职称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并没有发挥职称优势,也说明职称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匹配度并不高。

对E的认知观点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例高达71.209%,说明企业员工虽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但盲目聘请企业员工来教学,并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本科生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

学生对“具有双师型资格或实践经验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越好”的命题持肯定态度。持“同意”比例(比较同意、同意、非常同意)为85.347%,而“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例为14.653%,说明这是今后高校教师的努力方向,也是学校重视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实践师资培训的客观要求。

(二)学生自身的学习状态

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专业兴趣、课堂上的师生关系、职业取向以及个人的问题处理能力等均是影响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常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高校课堂优秀师资的教学效果产出,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如何对待课堂学习以及自身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则是要在“教学相长”过程中主动调适的。

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考查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课堂学习态度,包括:A对专业知识或课程知识了解程度;B 教师授课与行业实际联系的紧密度;C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度。二是师生关系,主要包括:D 课堂内外,师生关系的联系度;E 对学习中难以解决问题的解决途径(学习独立性)。三是学习主动性,主要包括:F 对知识的质疑精神;G职业设想。

1.课堂学习态度

在“自主学习”为主导的大学学习生活中,课堂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外学习计划安排及落实效果。在“非命令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程度,以及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程度将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态度的重要维度,从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存在专业方向不清晰、学习兴趣不强的问题(见表2)。

表2 学生自身课堂学习态度的状态(%)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纯理论性的“说教”势必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扰乱学生的专业发展取向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保存知识和观念,解释知识和观念,追求真理,训练学生摆脱实际责任压力的创造性活动和富有成效的批判性思维”[5]是高校课堂教学应有的氛围。为此高校教师如何设计专业课堂的教学方式、思维训练方式以及知识传播途径应是学生认识专业,树立正确观念,提升专业学习兴趣的前提与基础。

2.师生关系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愉悦性是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对教师个人的认同度的正向评价的基础。由于高校实施的是学生选课制度与教师的分散教学为主体,教师不固定、教室不固定,使得学生课堂知识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每个45分钟的效果,还取决于平时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但从调研来看,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整体并不紧密,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因学习产生的诸多问题,主动请教老师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是自我解决(见表3)。这不仅影响了师生互动关系,而且也弱化了“情境互动”下的教学互长的基础。目前调研的两所高校已经采取课堂教学+网络辅导的模式,但从执行过程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寻求有效的师生互动途径与机制是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客观需要。

3.学习主动性

“自主学习”过程中,除了遵守课堂教学时间及纪律以外,学生主动学习与质疑以及个人的职业取向等均会影响学习的方向性。从调研结果来看,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说不清或不知自身职业取向的比例为17.738%,而经常考虑职业取向的则不到26%(见表4)。可见,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也是学生埋怨“大学四年没有学到任何东西”的主要原因。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对相关专业命题与同学、老师进行切磋探讨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对学校采取的教学效果考评方式(考试、网上评教)普遍认为是“形式主义”的主要原因。

表3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的认知调查(%)

表4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状态(%)

三、结论与启示

(1)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的“情景性互动”过程,教师的“教”之有效性必须与学生的“学”之愉悦性有机匹配从而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双方感到“亲切、承认、认可”的结果。

(2)传统的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条件与课堂教学效果的正相关认知面临新一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认知挑战,这是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以及高校教学回归“初心”——人才培养(而不是单纯的职称评定、科研水平)必须正视的问题。

(3)从教师条件与学生自身学习状态两个维度来看,学生对教师的传统条件不认同,导致对老师教学能力的质疑,影响职业发展取向和学习效果。教师评价条件的非科学性也直接将教师导向“非课堂教学”性的日常业务上,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互学”,导致师生关系不紧密,同时也影响了高校相关的教学管理与监督制度、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4)专业了解度、职业取向清晰度、日常师生有效互动机制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是影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方面,这是高校教育改革及高校教育评估值得认真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认同度职称高校教师
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和提升路径
——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