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园区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
——以D 区为例
2020-02-11金小琴
金小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71)
产业园区社会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一个新领域和新课题。D 区作为高科技产业新区,不仅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社会管理功能弱、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等共性问题,而且面临着产城发展不同步、青年群体流动性大、公共服务需求性供给不足、社会管理服务不平衡等困难。促进政府服务内容从传统的园区管理向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福利、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拓展,不仅能够提高政府的城市治理能力,还能深化产城相融,推动外来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形成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本文以D 区为例,探讨产业园区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 D 区社会治理的特殊性
D 区是全市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社区,社区居民全部为流动人口,社会治理对象十分特殊。一方面,受全球订单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很大,该辖区人口具有高流动性和流动的高集中性。据不完全统计,该区累计入住人口20 万人次,平均每周的更新人口达到上千人,高峰时期甚至达到了将近4 000人。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既有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也有来自一线的产业员工,尤其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门槛低导致辖区部分人员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而且主要是青年人,给社会管理和服务带来较大风险和困难。此外,随着园区入驻企业的增加,D 区社会治理也面临着园区更多为企业服务,而不同类型的员工对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和层次不同,员工类型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由此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
2 D 区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区服务重形式轻内容 对重大产业项目社区来说,做好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由于周边文化娱乐配套严重不足,基本是以网吧、超市等商铺为主,员工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贫乏,不利于疏解员工情绪。为此,在持续提升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商务服务、公交出行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政府还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在社区专门从事小规模、高频次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目前,D 区基本涵盖了基础的公共服务、兴趣爱好、心理咨询、权益维护等方面服务,但服务形式多于服务内容。在服务内容上,目前主要以常规基础性活动、主题文化活动以及趣味、挑战性团体户外活动为主,人文关怀、便民信息及心理咨询类相对较少,服务内容有待拓展。
2.2 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够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细胞,是人与社会的交融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以及社会生活的支撑点。只有当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运行良好,城市生活才有更加和谐美好的可能。而社区治理离不开居民的参与,没有居民参与,社区犹如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产业园区居民对城市社区普遍怀有一种疏离感,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不够。在调研中发现,社会组织开展的大部分活动平均参与人数不足30 人,社区影响力较小。因此,如何改进社区活动的组织方式,增强社区活动的吸引力,提升社区活动的效果和活动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促进社区居民意识的自我觉醒,培养其城市主人翁意识,引导员工成为社区治理的管理员、社会服务的热心人,使之由内而外真正成为现代的 “城市人”,才能构建积极和谐的 “熟人型” 城市新社区。
2.3 社会组织发育不足 社会组织不仅是社区服务可供利用的资源,也是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整合的重要力量。可通过引进 “恩派”“新空间” 等专业的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带动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员工社团、兴趣小组等,引导其在社区内常态化地开展活动。目前,该区累计培育社团58 个,志愿者队伍7 支,发展社区骨干社团成员 1 100 余人。然而,企业社区的最大特点是居民的流动性大,给社会组织的培育带来极大困难。此外,专业社会组织也面临着经费困难、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社会组织的发育不足是社会治理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4 社区服务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D 区虽然分别配备了1名文化专员和1 名文化场馆管理员,而下设的6 个社工站,每个工作站按照8 ~10 人配置工作人员,6 个社区现有工作人员55 名,而每个社区服务对象多达数千人,一人多岗的现象十分突出。每个人都要对接相应的职能部门,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大,而每个社工站之间也存在忙闲不均现象,比如有的承担了更多的接待、调研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此外,在座谈中还发现,由于现有工作人员普遍年轻化,未来将面临女性工作人员生育扎堆现象,如何统筹安排也是一大难题。因此,社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不足成为社会治理的又一问题。
3 对D 区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
3.1 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区匹配 D 区在发展初期的规划主要是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的,走的是“先生产、后服务,重生产、轻服务” 的发展道路,而且由于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效应而对公共服务和城市功能配套建设重视不够,导致社会治理的盲点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和生产服务性方面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园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如何将产业园区和社区居民融入城市发展,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生活,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促进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区的有效融合,从而构建具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值得思考。
3.2 处理产业园区的社会治理与人的需求矛盾 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必须要从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由于产业园区的特殊性,一方面,新生代员工的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比如社会交往、技术培训、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心理疏导等;另一方面,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虽然有所提升,比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专业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活动、完善周边商业配套和公交体系、新建幼儿园等,但相对于阶段性需求服务的动态性变化仍然存在相对不足。因此,产业园区社会治理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满足社区居民的诉求,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统筹考虑也是有待思考的方向。
3.3 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间协同性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D区社会治理主要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虽然在多部门联动管理方面有一些好的探索,但在协同治理方面仍然存在合作不足、部门条块分割等现象,而且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无论是园区企业、社会组织还是社区居民,都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多方协同参与治理机制。因此,社会治理不仅仅是职能部门的联动,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多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