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mm切口与2.65 mm切口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术后视觉质量对比研究
2020-02-11邹佳莹
邹佳莹,韩 梅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眼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老年人致盲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1]。超声乳化手术是临床上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技术。传统的2.65 mm超声乳化吸除术依然存在角膜内皮细胞脱落、热损伤等局限[2]。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是利用乳化针头上被分离下来的灌注套管通过微小切口进行的双手白内障摘除手术[3]。本研究以90例(13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0.7 mm与2.65 mm切口治疗治疗该疾病的术后视觉质量,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130眼)。所有患者术前矫正视力均低于0.3,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3 kPa),无代谢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共46例(65眼)、B组共44例(65眼)。A组男25例(37眼),女21例(28眼);年龄51~73岁,平均(65.72±8.60)岁;Emery分级[4]:Ⅲ级31例,Ⅳ级15例。B组男23例(35眼),女21例(30眼);年龄52~70岁,平均(65.53±8.74)岁;Emery分级:Ⅲ级29例,Ⅳ级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对于患者病史在术前需详细询问,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务必排除相关严重的禁忌证,并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如下眼部功能的检测:①利用裂隙灯显微镜对相关晶状体的位置、晶状体的混浊程度、眼角膜、前房等处进行检查;②视力检测:根据EDTRS视力对照表对最佳的矫正远视力(BCVA)和双眼的裸眼远视力(UCVA)进行检测,采用logMAR表达法记录检测结果;③对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检查,细胞数需>2 000个/mm2;④利用检眼镜进行眼底检查为诊断提供重要资料;⑤确定所需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根据SRK-T公式计算,并测量角膜曲率及A超的数值;⑥测量眼压;⑦将检测出的角膜前表面散光量进行矢量数值分解,得到术前角膜散光矢量方向的数据值,检测工具为OPD-Scan Ⅱ;⑧行眼部B超检查;⑨检查屈光状态 :角膜散光数值≤1.5D,且等效球镜度 <±6.00D;⑩手术前的角膜高阶像差的数值将由OPD-Scan Ⅱ法进行测量,其原理为估测角膜前表面4~7阶波前像差的数值,最后求出总均方根值(HOA-RMS)。
1.2.2手术方法:术前采用复方托品卡胺眼液散瞳,并将0.75%丁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等量混合之后在球后进行注射麻醉。A组患者行2.65 mm透明角膜切口手术,首先连续的环形撕囊,再进行水分离,即分离晶状体核及皮质,并利用超声乳化技术吸出混浊的晶状体,清除皮质并在囊 袋内植入一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OL)。B组在借助23G巩膜穿刺刀的基础上,建立透明角膜0.7 mm切口,利用微切口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常规水分离晶状体核及皮质,水分层,超声乳化吸出混浊的晶状体,再将切口扩大至1.8 mm,经结膜直接穿刺,切口不需缝合,快速建立及关闭切口,节省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最后将一片式Acri.Smart 48S IOL人工晶体膜植入囊袋。此次手术均由同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外科医生操作。术中若有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者,前段玻璃体需进行彻底的切除,之后再缝合固定。
1.2.3术后治疗:术后常规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滴眼。同时每天进行眼底状况的检查,并利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两组术后均使用地塞米松复方滴眼液点眼,频率为3次/d。
1.3观察指标:两组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值分别在术后1 d(20~24 h内)、1 周、1 个月进行测定并记录。裸眼视力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用小数视力计算。采用自动电脑验光仪(Topcon3000)测定角膜散光值。收集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算角膜高阶像差变化量、裸眼视力等计量资料差异程度;采用LSD-t检验进行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术后情况: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率为100%(90/90)。所有患者在术后1 d、1周、1个月眼部情况良好,均无玻璃体脱出、角膜失代偿、无后囊破裂、视网膜脱离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无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发生。
2.2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变化情况:两组术后裸眼视力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0,P=0.02);组间比较发现,两组术后1 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14,P=0.11)。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变化情况
组别例数裸眼视力变化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A组460.56±0.110.63±0.13①0.75±0.11①②B组440.57±0.150.62±0.14①0.73±0.13①②F值5.803.14P值0.020.11
注:与术后1 d相比,①P<0.05;与术后1周相比,②P<0.05
2.3两组角膜散光值变化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角膜散光值先升高后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2,P=0.03);组间比较发现,B组术后1 d、术后1周角膜散光值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角膜散光值变化情况
组别例数角膜散光值变化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A组460.81±0.261.06±0.24①0.88±0.35②B组441.06±0.33③1.67±0.84①③0.84±0.36①②F值4.724.18P值0.030.04
注:与术后1 d相比,①P<0.05;与术后1周相比,②P<0.05;与A组相应时间相比,③P<0.05
2.4两组角膜内皮变化情况:两组术前细胞密度、内皮细胞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细胞密度、内皮细胞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42、4.51、4.92,P<0.05);组间比较发现,B组术后1个月细胞密度、内皮细胞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角膜内皮变化情况
组别例数时间细胞密度(个/mm2)内皮细胞数(个/mm2)六角形细胞比例(%)A组46术前2 502.13±21.62104.82±9.6345.92±4.17术后1个月1 671.82±15.63①46.17±4.35①31.60±3.15①B组44术前2 498.65±21.06105.33±9.8246.17±5.02术后1个月1 902.83±18.57①②62.37±5.81①②42.74±4.41①②F值4.42/7.384.51/5.294.92/3.95P值0.03/0.010.03/0.020.02/0.04
注:与术前相比,①P<0.05;与A组相应时间相比,②P<0.05
3 讨论
传统白内障手术存在切口损伤,角膜内皮细胞丢失,角膜水肿等缺点。研究表明,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可在乳化过程中不产生热量,并且可在每个能量的爆破间存在一个精密的冷却周期,可降低伤口的损伤程度,在产热低的基础上,可将进一步缩小切口范围[5-6]。此外,前房因乳化过程低产热使得切口更紧密而更稳定,产生的晶状体核碎片将有更好的跟随性[7]。本研究发现,两组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本研究发现,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表明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对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与传统手术相类似,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细胞密度逐渐下降,且损失的内皮细胞不可再生[8-9]。为此,内皮细胞数量及细胞密度是判断角膜内皮损伤或退化的标志。本研究发现,两组术后1个月细胞密度、内皮细胞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下降,但B组术后1个月细胞密度、内皮细胞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患者的晶状体核硬度较高有关[10]。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能量低,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低。表明,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具有角膜损伤小,术后可维持较大的角膜厚度。
综上所述,0.7 mm微切口双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视功能术后恢复较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