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的开放性:英国的经验与启示

2020-02-11

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制培养目标开放性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英国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先者,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在本科的学制与学位的弹性设置、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业计划的自主性等方面都有具体表现。中国自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反复强调的。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实行弹性学制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开课口径、提升学生的学业管理自主性、拓展实践、加强办学的国际化等方面着手,从而以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带动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一、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先者,英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确的开放性。这一理念在其本科教育的学制与学位设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提供、学业计划自主性、实习与实践安排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表现。而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办学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一直以来,我国对国外高校的办学与发展多有研究与关注,主要有:对国外高等教育的不同改革模式及其规模、速度、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2];对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和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其内部治理结构、质量保障机制、在高校大众化教育方面起到的推动作用等[3];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学习内容规定、课程体系构建等进行分析及与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相关学科进行比较[4]。英国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先者,我国学者对它的教育当然也多有关注,主要有:对英国大学教育在美德培养、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进行剖析[5];研究英国对教师职前培养实行改革,建立以高校和中小学合作为特征的教师培养合作模式[6]。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针对英国大学培养模式进行的相关研究,包括对英国本科教学的授课材料、授课方式、作业要求与成绩评定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机制分析[7],对英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灵活性、多样性和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培养方式的个案研究[8],对单个院校具体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9],以及探讨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等[10]。这些研究涉及的主要是英国大学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实施,多为针对某个特定院校或特定专业的个案分析,尚无针对英国本科培养模式根本特性的研究。开放性是英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特性,也是英国本科教育保持良性运作与发展,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关注和学习典范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通过对英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进行深入细致地剖析,以期从中获得启示,为我国高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更多的参考。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开放性探析

开放性与封闭性、保守性相对立,在教育领域,开放性涉及理念、制度、模式、体系、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开放性创业教育模式是一种结合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全面开拓其潜质,提升其素质,为其长远发展服务的教育模式。[11]在教学目标方面,开放性是指生成性目标、多元性目标、个性化目标和超越性目标的设置,让学生获得开放性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要求。[12]在培养模式方面,开放性是为学生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采取灵活、丰富、多元、国际化、个性化等方式。英国作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先者,大学对本科生的培养足以体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

(一)学制与学位的弹性设置

英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在本科的学制与学位的弹性设置方面有明显的体现,其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等制定不同的学制与学位,学生根据个人发展需求进行选择。

在学制上,英国本科实行了三年、四年、五年三种不同的学制。其中,四年制是常规学制,这与大多数国家一样。但英国还设有大量的三年制本科。三年制本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一些大学对于学生第三年的海外学习或实习允许自选而出现三年制(不含海外学习)的选择性学制,很多大学,如威敏斯特大学、华威大学等都有这样的设置;二是针对专业学位实行的三年制,如伦敦都市大学的翻译专业是专业型学位,其实行三年学制;三是根据专业学习内容所需时间确定的。英国的本科五年制主要是根据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而设置的,虽然不如三年制和四年制常用,但实施范围依然较广泛,而且不是按照学科进行规定的。例如,医学类的专业既有五年制,也有四年制和三年制,其他专业,如双外语专业、交通规划、机械工程等专业也有实行五年制的。另外,在同一所大学可以同时运行三种学制。例如,在利兹大学的学制中,根据教学工作量的需要,中东研究、英语和社会学、文化和媒体研究等专业是3年学制,阿拉伯语和汉语、日语和俄语、意大利语和日语等复语专业为五年制。这充分体现了英国在学制设置的弹性和灵活性。学制的弹性设置不仅可以节约学生时间,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需求相符,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在学位授予上,英国的本科既可以授予学士学位,又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本科阶段完成的学业授予学士学位,但也有一些院校授予更高学位。一种是根据学分的完成情况实行阶梯式证书制,最高可授予硕士学位。例如,赫瑞瓦特大学设置了五个档次的学分制,学生从修满120学分获得高等教育证书到修满600学分最高可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另一种是对某些专业设置学士和硕士两级学位,且提供两种相应的培养计划供学生选择。例如,华威大学的自动化工程、电力电子等本科专业均实行这样的设置,这种设置不仅彰显了办学单位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实力,也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努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本科学习的期望值。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设置不同的学制与学位,学生可以有更灵活的选择,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也可以按照他们的学习目标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英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本科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其不仅有以培养具有经典知识和学术理论人才为目的的专才型培养目标,而且有以培养适合多元化需求的、学科交叉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复合型培养目标。

首先,英国本科教学体系中仍保留着较多如历史、古代文明、哲学、英国文学这样的传统学科,以培养专才型人才为目标,注重经典知识学习和学术理论培养。例如,古代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古代社会的多元化,研究古希腊、罗马、波斯等古代文明,分析它们的政治、文化、社会史,加深当下社会对它们的理解。专才型培养目标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思想理论水平的研究型、学术型人才。

其次,英国在注重对专才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设了大量的从基础学科衍生出来的十分新颖的复合型专业。这些复合型专业的跨越性、理念的开放程度正体现了英国本科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如:在历史学基础上衍生的“历史和科学”“历史和政治学”“历史和社会学”等;在语言学基础上衍生的“语言与经济学”“语言与国际关系”“语言与电影研究”等。这些复合型专业的开设正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恰恰体现了英国对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例如,有的大学开设“经济学和地理学”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在具备人文地理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了解商业、政策及社会中的经济问题。有的大学将语言与政治联系起来,开设“语言与政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在了解国内外政治思潮、体制和发展进程时,能同时拥有一门流利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这种大胆的复合型专业的创设既展现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理念的开放性,也是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及时响应。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专才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形成更为广阔的多元化格局,使人才充分对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形成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色,避开了人才的同质化问题,彰显专业办学的宽口径,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宽厚的学科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多样性

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其开放性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结构的丰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全程开设、任选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体系结构上,英国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必修、必选、任选三大模块构成,另一种是由核心和任选两大模块构成。必修和核心模块主要由专业基础课程构成。选修模块内容丰富多样,主要由专业知识与理论课程、相关知识与应用课程、相关行业与技术课程等构成。选修模块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选模块,要求学生必须选修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课程;一类是任选模块,无选择限制,以修满学分为准。无论选择哪一种构成方式,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同模块的课程都是全程开设的,除了安排学生外出学习和实践(通常在第三年)之外。在第一种课程体系结构中,必修模块的课程名称一般较为单一,课程数量少,但每个学期均有开设。必选模块的课程数量也不多,有开设一到两年的,也有从头到尾均开设的。任选模块的课程数量通常是最多的,往往第一年就有几门课程可供选择,第二年及高年级阶段每年都提供十几门或二十余门任选课程。例如,纽卡斯尔大学的语言与翻译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从头到尾就只有两门:口译理论与实践、笔译理论与实践。除去外出实习一年,这两门课程开了三年。它的必选模块是由若干外语语种构成的,也是从头到尾开设,各课程名称均以语种命名,且均冠以初级、中级、高级的字样循序渐进,在第四年才增加各语种的高级写作技巧和行业类、学术类课程供选择。它的任选模块也是从第一年开始,第二年和第四年分别设有二十余门课程。任选模块在第一种课程体系结构中基本是全程开设的,这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第二种课程体系结构中,由于只有两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学分要求和课程数量都有所增加,以任选模块的学分比重增加更为明显。相应地,任选课的门类增加,开课量也更大,且逐年上升,一般除个别核心课程外,第四年基本都是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选修课程。无论是哪一种课程体系构成,选修模块的比重都很大,任选模块是其中最具开放性的版块,课程涉及范围广、门类多,课程之间存在很多共享关系,并由此形成数量充足的开放的选课体系,可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课程体系结构的丰富及全程开设将有利于教学的灵活设置,学校可以根据课程体系结构安排充足的教学量,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选课机会,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学期必须选修哪一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修自己想学的课程。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实施计划的依据,课程体系的丰富、灵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的重要表现。

(四)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而教学内容则是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要途径。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是拘泥于某一个固定领域,而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多领域的知识。英国本科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正体现了高校对学生培养的开放性,其最充分的体现是在任选课程的开课内容和种类方面。

在大多数院校中,核心或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多样性不明显。虽然院校之间有一些差异,但总体来看,开设的门类并不多。例如,华威大学的政治学与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只有六门:第一年四门;第二年两门。有些专业的核心课程甚至连续几个学期名称不变,分级开设,可以从第一学期的一级延伸到最后一年的五、六级。然而,大多数院校关于任选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丰富多样的,而且各个学校由于不同的发展定位、各自的专业优势和师资特长,开课的内容和名目多不相同。虽然任选课程的教学内容概括起来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与技术三大类,但是,其实际内容的丰富性要通过具体院校和具体专业去考察,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开设的课程数量种类多。例如政治学与社会学专业,华威大学该专业的任选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政治学和社会学两个模块。政治学模块的任选课程第二年就有17门,第三年除去重复开设的,新增15门;社会学模块的任选课程第二年有11门,第三年开设了18门。任选课程开设的数量多,教学内容丰富。二是专业以外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广,除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外,还有众多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笔者依然以上述“政治学与社会学”专业为例,其除了专业方面的教学内容外,还包括性别、生育和抚养、教育不平等、关系和家庭变化、战争和社会、都市生活、跨国传媒、人种学等教学内容。其中,很多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相应领域、领域中的国际前沿热点等形成了开放对接。英国本科的语言与翻译专业,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样难以想象,除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外,还有诸如移民和种族、性别和权势、政治和社会、文化和冲突、跨国问题等行业知识与社会知识内容,以及多语际电子协作、数字媒体等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内容。英国本科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多领域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其所学的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这也体现了英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师资力量的雄厚和教学视野的开阔,也体现了学校教学理念的开放性,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学业计划的自主性

英国本科培养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及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课程门类及所选课程的学习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调整学习计划甚至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申请转换专业,学生对学业计划的自主性比较大。

学业计划的自主性是培养模式开放性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入学基础选择不同的学习计划。有基础的学生可直接进入中级课程模块学习,没有基础的学生进入初级课程模块学习,循序渐进。因此,有基础的学生可以较早完成高级模块的必选课程学习,提前进入任选课程模块学习相关知识和行业相关课程,并提前完成学业。初级基础的学生可以安排更多时间用于完成高级模块的必选课程学习,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效率提前完成部分高级课程的学习,争取选修部分知识性课程。第二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门类。在课程体系中,学生除了必修课程不能自选外,其他都是可选择的课程。一般有三大种类的课程供学生自选。一类是必选课程,提供几个不同的课程系列,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一类是任选课程,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门类,无选择限制,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只要修满学分即可。还有一类是学校公选课程和跨专业选修课程,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课空间。第三是学生自主制订课程选学的时间计划。英国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在第二年和第三年或第二、第四年重复开设,学生基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安排制订修学时间计划。第四是开放式跨专业跨学科选课或到校内公开课程模块中选修课程。英国的大学基本都允许或要求学生进行跨专业选课或者选修一定数量的公选课程。例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法学、数学、商务、语言学专业选课。最后是学生可以自主制订学位目标、调整学习计划,以及根据个人兴趣和意愿申请转换专业等。在转换专业方面,除了对可转入的学科范围有一定限制外,对于申请转换专业的人数没有比例限制,申请的时间也不限于第一年。

学生对学业计划的自主性体现了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不仅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及需求完成学业,而且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适应的时候,可以获得调整学业的机会,改善学习效果。

(六)实习实践的海外拓展

英国本科培养模式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重视学生在读期间的海外学习和实习实践经历,其目的是培养国际化人才。

英国对本科生的培养很重视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习实践环节,且这一环节一般都安排到海外进行。在海外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海外学习,一种是海外工作实习或实践。不论是出国到合作院校学习,或进行工作实习与实践(通常为一年),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到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经济等。在培养计划中,海外拓展都是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当然,英国大学对于本科实习实践的安排,绝不仅限于各类外语专业和其他涉外专业,在英国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很多其他专业都有这样的要求。如体育与健康专业要求学生第三年到获得学校认可的国外大学学习一年,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历史学专业、哲学专业等都有这种安排或要求。在出国安排上,有的学校是安排外出学习,要求学生到合作院校学习一年,且有学分要求;有的是安排实习或工作实践;有的还要求学生必须到两个国家进行学习和实践。为了学生的海外拓展学习、实习,英国的很多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海外拓展提供了充足的平台和机会。

将学生的实习实践安排在海外进行,开阔学生的眼界,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及办学视野的开阔。

三、启示与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合理的因素仍然存在,闭塞落后的理念仍然禁锢着高校的改革进程,限制了高校的发展空间。“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提了多年,但效果仍然不理想。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意见还强调,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等。自意见发布以来,高校针对意见提出的要求做出了不断地改革与努力,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处于关键期,并且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催动下,我们更需要以全球化的视野进行改革,切实地提升办学质量,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英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在多方面均有所表现,其对我国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实行弹性学制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本科基本采用四年制,学制比较固定,除了医学、部分建筑学、个别双外语等专业实行五年学制,基本是四年制,没有其他学制。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巨大的办学规模,学制的高度统一对于有些专业可能会造成学习时间和学校资源巨大的浪费。因此,我国的本科专业应根据学习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三年、四年、五年不同的学制。对于很多专业,如社会学、金融、商务、电子、体育等,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及学生个人学习需求安排学生出国学习或实践,对于有出国学习实践需求的学生可以采取四年制,没有出国需求的学生可以采取三年制,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及学生学习需求采取不同的学制模式,以形成更切合实际的弹性学制。

我国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受长期以来参照专业教学大纲范式进行书写的习惯影响,雷同性高,缺乏多元化。新近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在每个一级学科的框架下都提出了基本的培养目标作为标准要求,每个学校根据国家标准要求制定具体的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因此,基于国家标准提出培养目标时,我们必须大力强调特色,加强多元化和个性化设计才能避免培养目标制定上再次出现趋同性。为此,我国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根据国内外的发展需求调整和确定培养目标,使得培养的人才符合当今社会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基于国际化视野确定培养目标,借鉴英国经验,面对多元化的国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使得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走在国际需求的前面;三是同一个专业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定位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可以在基础应用型、高级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学科交叉型、知识型、研究型等方面形成多元化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纲领,影响整个教学方向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将带来多元化的教学,从而培养多元化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二)加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扩大选修课程模块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很固定,一般都是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专业选修课、校内公选课四个模块构成。前两个模块的课程完全固定,且学分比重很大,第三个模块也是固定的,学分相对较少,基本没有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一般要进入大三才有选课机会。第四个模块不仅学分少,而且多处于课程开设不足状态,学生选择空间较小。整体来看,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明显不足,固定课程太多,选择空间太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习视野与空间。

为了提升灵活性,使得固定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我国高校需对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模块的学分进行适当压缩,以腾出空间用于选修课程的开设,提高该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从而提供丰富的课程种类让学生选择,丰富教学内容。选修课程模块可分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以形成若干选修课程系列。首先,在类型上,可设置方向必选课模块和方向任选课模块,丰富选修课程的类型,也可将相近专业的任选课程模块打通,形成互选关系,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其次,需加强校内公选课模块的建设,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学分比例,并为此增加课程门类的开设,丰富教学内容。最后,在选修课的时间安排上,需从现有的前两年基本没有选修课,大三才有选修课,改变为从第一学期开始就提供少量选修课程,让学生刚入学就感受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培养模式的开放性。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开课口径

受狭隘专业知识的影响和观念的守旧,我国的本科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专业基础、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教学内容陈旧狭窄,缺乏拓展性。因此,我们需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开课口径,前者在于设置品种多、数量足的选修课程,后者在于开放教学理念,拓宽教学内容的选择视野,开设多种与专业相支撑的相关知识课程、跨专业课程、行业相关课程等。教学内容建设是我国高校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科专业内涵单薄,把专业知识狭隘地理解为某一学科的知识,不涉及其他学科,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办专业、开课程,开课口径狭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长期存在的内在问题必须通过拓宽开课口径来解决。比如,我国的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应增加文史哲、社会、政治、行业信息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内容,哲学专业可增设文化与种族、心智研究、思维方式等相关知识的选课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我国本科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办学理念的实现,也有利于学生将课程选择与个人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在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阔的知识领域中得到培养。

(四)提升学生的学业管理自主性

我国高校在学业管理方面仍然较保守,学生在学业计划上缺乏自主性,这与“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地位”的办学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不相符。为解决这一矛盾,理顺高校内涵建设中“教”与“学”的关系,增强“学”的效果,高校应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业管理自主性,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选课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根据学分要求自主制定选课计划,对于任选课程仅设置最低学分限制,不限制选学的内容;二是增加选课的范围与方式,学生除了可以在本专业的选修课程模块中选课,还可以跨专业、跨学科选课,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优化学习计划;三是在其本科学习年限内,不限制课程完成的学期和课程修习的次数;四是在学习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实行一定的弹性制度。对于已有的学习计划,给予学生适当的调整机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变化或其他原因,对计划进行提前修改,或者在学习初期更换课程;五是在转换专业的问题上,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在入学第一年或第二年根据意愿和必备的学习条件申请转换专业,从而真正感受到大学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开放的选课氛围和学习空间,释放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五)拓展实践环节,切实加强高校办学的国际化

我国少数本科专业是实行“3+1”模式,可安排学生第四年出国学习一年,但这主要是一些与外语和国际商务等有关的有特殊招生计划的专业,不是常规计划。常规的招生计划,比如外语类或商务类本科,很少有这种安排,其他专业更不用说。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适合国际化发展的多元化人才,我国高校应大力拓展实践育人环节,将本科实践环节从普遍的一个学期改为一年,将现有安排学生最后一个学期实习实践提前到最后一年,以便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实践中检验学习,在返校后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知识吸收。这种对实践环节的强化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的要求,也是与国际接轨,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此外,我们还应该与国外高校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增加学生在读期间出国交流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了解国外的高等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学习方式、社会环境等,切实加强办学的国际化,培养出规格高、有能力、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才,从而实现内涵式建设的目标。

四、结语

人才质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质量。英国是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先者,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在本科的学制与学位设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体现。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坚持内涵式发展要求和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紧迫任务情况下,借鉴英国高校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高校对高等教育坚持内涵式发展要求的贯彻落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多元化人才。

猜你喜欢

学制培养目标开放性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五行真经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