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课程考试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2020-02-11方敏
方 敏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 德阳 618500)
我国民办高校教育体制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内容与考试机制的冲突,高校教学目标与学生考核标准的冲突,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教学现状的冲突。诚然,高校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的主要标志,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下,合理的考试制度能够为高校筛选高素质人才,推进教学制度改革,巩固学科教学质量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能够为高校教学体系指出全新的改革方向,因此新时代语境下,加强课程考试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考试管理现状
1、考试功能错位化
高校考试制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键路径。不仅能够评价或检测学生在阶段性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出学生不足,更能评价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检测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方法问题、模式问题以及内容问题等,以此为教师反馈“知识传授”与“知识获取”间的诸多信息,为后续教学改革工作与改进工作奠定基础。现阶段,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部分高校教师与学生对考试功能与目标的认识过于片面,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掌握理论知识,增强能力与素质。普遍将通过考试,取得理想成绩作为考试的主要目标。因而,当前民办高校的考试制度俨然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无法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发挥作用。此外,教师在试卷评阅过程中,缺乏对考试功能的认识,只是将考试作为事务性工作,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评分、统计。
2、考试内容片面化
高校考试工作的重点是考试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然而现行的课程考试主要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知识的获取程度的考核,严重缺乏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检测。总而言之,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考试内容主要局限在课堂知识、教师教材以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在考试题目方面,客观题比例较大,知识性、记忆性内容较多,而综合性论述、思考、分析的内容较少。此种考试内容将造成学生课堂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发生,进而使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课堂教学体系相背离,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形成制约,不利于我国各项基础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3、考试方式单调化
合理科学的考试形式是学生素质提高与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然而,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考试形式过于单调,理论类考试比重大、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综合素质考核比重小;闭卷考试比重大,半开卷与开卷等灵活考试比重小;总结考试多,而过程考试少。因此我国民办高校各学科的知识考核体系受到较大的制约,试卷所涵盖的理论知识面较窄,考核效果不足,而对高校学生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的考察却难以得到时效性进展,无法有效反映出高校学生真实能力与素质。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往往关注与期末考试成绩,而忽略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而助长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心态,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成长与高校长远的发展,制约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背景高校考试管理问题成因
1、考试功能混淆
课程考试实质与选拔考试不同,其主要目的是检测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侧重于教学信息的反馈、诊断与评价。借助课程考试体系,高校学生能够有效了解到自身在学科知识与应用能力层面上的不足,为学生提出改进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向的反馈信息,同时也能为教师提供优化课程教学方法的依据,使教师彻底理解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间的差距,从而通过调整与改建教学模式或方法,提升高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获取与应用能力。然而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考试通常与各类资格评定机制相联系,如三好学生、奖学金制度以及荣誉证书制度等,致使学生形成功利性的学习思维,将考试作为推进自身发展的有效阶梯,进而导致课程考试功能错位的问题发生。简而言之,工具主义思维是影响考试检测性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是制约民办高校课程考试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
2、科举文化对考试方式的深刻影响
考试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对我国考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能够表现出长期积累的静态模式,也能体现出持续延伸的发展模式。不仅决定着考试价值观与考试文化的形成,更影响着当代课程考试的理念与形式。由于我国受传统科举考试思想的影响,高校考试更多地侧重于对学科知识的硬性记忆,从而忽略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其中科举考试思想中的终结性评价,体现在高校考试对期末考试的重视,对课堂测试的轻视,进而导致教师与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功能性错位。同时也造成高校质量管理中存在考试内容片面化、考试形式单调化的问题。其中,我国科举考试的闭卷考试模式俨然影响着现代课程考试对多元考试形式的选择,往往致使部分教师存在闭卷考试优于开卷考试的误区,甚至形成开卷考试不利于考察学生知识水平的错误观念。而在开卷考试的范围层面上,高校往往将公共性学科、辅助性学科作为开卷考试的试验场,并在监考制度上,弱化对开卷考试的监督与管理。这不仅体现了高校对部分学科的忽视,更体现出高校对开卷考试形式的不重视与不理解。
三、优化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考试管理策略
1、推进考试方式和内容改革
为优化高校考试质量管理机制,构建符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全新考试管理体系,高校应从考试方式与考试内容改革的层面出发,首先是考试方式改革。高校考试方式改革要遵循综合性、多样性及针对性的原则。合理选择课程考试方式,深入课程特征、性质与内容,探索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实际操作、面试、论文、开卷等多元考试方式相融合的形式,以此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考试机制在高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作用。对高校大部分课程考试来讲,形式单一的考核模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结合不同课程的特征与特点,运用多元的考试模式,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完善现有的考试机制。其次改革考试内容。高校应在考试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创新性、基础性的原则,明确考试内容的能力导向,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目标,降低理论知识比例,拓展能力考核范畴,丰富试卷考察体系,满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中的基本需求。在实际运作中,教师要从命题方法、步骤、原则以及题型确定等各个环节,确保命题的有效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要努力减少以笔记和教材理论为主的内容,不断加强高校学生对应用创造性、综合性、拓展性知识能力的考察。促使高校学生从“为考试学习”转变为“为能力学习”,进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主动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
为提升对考试过程与课堂教学的监督,需要引入多元化的全程考核机制,将学生考核工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此实现对高校学生素质、能力、知识的全面考察,进而形成客观的、科学的、公正的评价体系,促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升。在全程考试体系中,教师应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融合,以此呈现考核的连续性与宏观性。其中,期末考试是平时考核的总结与综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阶段性考试,旨在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分析、积累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而平时考核旨在通过课程论文、阶段测试、随堂测试以及课程作业等多元形式,巩固学生已习得的专业知识,明确学生学习弊端,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因此将阶段性考试与全程考试相融合,能有效提升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仅为学生学习发挥监督作用,更能促使学生探索新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提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在全程考核体系下,能够有效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而从实质上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与此同时,全程考核方式可将学生实训成果、科研活动成果、实践教学表现以及课堂学习情况纳入到考试范畴内,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而在定性方面,高校只有结合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数据分析模型,将相关定性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
在新时代语境下,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因此,为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高校应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制度,通过革新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采用全程考核的模式,规避应试教育与科举考试对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不良影响,进而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为我国民办高校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提出全新的发展方向与改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