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2020-02-11董现聪
董现聪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能够帮助推动经济不断的发展,为改革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意味着将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及部门。思政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生命线,适应时代要求,在教育文化中积极推动应用“互联网+”,必将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模式和新的发展。思政课作为当下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教师更应该把握好“互联网+”的新形势,分析目前思政理论课教学当中遇到的挑战,积极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调整,加强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培养能力,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地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人们习惯于在遇到问题时上网搜索答案,而这种行为模式在带给我们便捷性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一些弊端。人们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寻找答案,久而久之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加之互联网上繁多冗杂的信息也会让尚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迷失自我,很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有学者曾经发出相关的质疑“思政教育者失去了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加之当代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更乐于依赖自己做拥有的知识去思考和判断问题”。“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冲击了教师的权威性,对于一些学生而言,教师的授课显得并不重要,加之思政课的教材内容相比于网络世界的繁杂而言相对单一,老师采用传统的“说教”理论授课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出勤率相对不高,上课效率也有待提高。因此,随着互联网进入课堂,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他们所需要的部分知识,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逐渐减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彼此进步,而互联网的入侵,使得师生之间的直接学术交流逐渐变少。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上信息稂莠不齐,真假难辨,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阶段,批判性思维和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尚不足,很容易被互联网上的低俗信息所迷惑,建立不适当的价值观。
二、“互联网+”背景下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教学对象的变化的要求
作为网络原住民生长的一代,当下学生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展现着极富个性的思维。多数学生喜欢新奇事物,但是缺少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被引导。因此,对于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考虑到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性格的不同,努力研究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提升信息的辨别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提升教学能力。
2、教师角色变化的需求
目前,部分学校的思政教学开始采取网络授课的形式,教师通过线上媒体终端对学生进行教学,与学生实施互动。在此背景下,与传统的教学有着巨大的差异,教师需要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钻研,提升教学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更高效率的接受思政理论教育;教师除了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钻研,还需要对新的教学手段进行研究,许多老师习惯于在讲台上进行授课,对新媒体一无所知,因此为失去了许多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为了能够较好地应用互联网终端进行教学,教师也需要提高对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习惯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需求
学校设置思政理论课程的宗旨是为了向尚处于成长中的青年人传递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及国家政治理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良莠不齐的内容影响着青年人的思维,塑造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青年人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思政理论课越发重要。教师作为授课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将内化的意识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使命担当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政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即便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许多学校的思政课仍然遵循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讲”主导,学生被动的“听”接受知识,课下师生无再多的交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不重视,长此以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政教学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2、教学方法落后
在目前的思政教学课堂当中,许多学校仍然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按照书本的内容向学生传输相关理论知识,并没有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情况来开展教学,加之思政课属于偏向理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走神,传统的教学方法便很难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良莠不齐。一方面,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知识体系长久得不到更新,很难有效的吸引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仅仅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上课,没有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定程度会导致思政教学的效果相对较差。
4、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对于许多学校而言,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采用的是考试制。通过学期末的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测验,这种方式会让学生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行为能力等习惯养成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学的评价主要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造成部分教师对学生课后实践不加重视,不能全方位、多方面地把握学生动态,进而难以对教师教学效果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导致部分思政教师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四、“互联网+”背景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1、转变教师形象,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想要提升教学能力,首先要树立自信、亲和的形象。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传播的知识充满认同与自信,才能深切的感染学生,提升教学效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首先教师要课前对思政课堂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许多授课的环境会由线下转为线上,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课堂设计与讨论,并进行有效引导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思政理论的熏陶,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增强师生协同思维
增强师生协同思维就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重视有效的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不仅可以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学识水平,还能够在过程中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是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师只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才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思维情况,进而对学生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3、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在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学识水平上下功夫,还要多多钻研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不断扩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信息,将思政理论做通俗化的解读,帮助学生通过与实践结合学习理论,让学生喜爱课堂、喜爱课程,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在线平台进行授课答疑,如当下的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春雨课堂等都可尝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思政理论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学校的基础性课程之一,被党和人民赋予了崇高的使命,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使命,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在开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围绕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来引导学生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并且勇挑时代重任的“青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