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幼儿记忆规律指导幼儿学会记忆
2020-02-11文/晨光
文/晨 光
你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故事吗?
还记得小时候去过的地方吗?
还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是什么事情吗?
……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记忆: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就是记忆。
记忆不仅是儿童积累经验的“工具”,而且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是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保持是中间环节,没有保持就没有记忆,但在保持的过程中还会有遗忘;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
二、幼儿的记忆
(一)量的方面的变化
1.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从最初的几天到上学前的两三年。
2.记忆容量逐渐扩大,表现在记忆范围的扩大,从开始的多是事物的形象、自己的情绪和动作特征有关的记忆,逐渐扩大到以语言形式存在的各种间接经验。
(二)质的方面的变化
1.记忆态度的形成
所谓记忆态度指的是记忆的目的和意图。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也就是说,幼儿对事物的记忆大部分是在感知、日常生活中、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记住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特别在幼儿初期更为明显。
幼儿的识记难以服从一定的目的,即使提出要求、目的,其结果与无意识记没有差别。到了中、后期,幼儿的有意识记开始发展,这种发展一直持续。有意识记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在生活中成人的教育要求下逐渐产生的。
2.记忆内容的扩大
所谓记忆内容是指记忆材料的形式和性质。
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幼儿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具体、直观、形象的材料。
其次,是语词,但只限于实物的名称,以及有关事物形象的词、动作词汇等。
最难记住的是抽象概括的语词材料。
所以家长在指导孩子时,要考虑内容的直观形象性和形式的具体生动性。
3.记忆方法的掌握
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理解能力差,语言发展还不完善。幼儿依靠机械识记确实能够记住一些根本不理解的东西。
要注意引导孩子进行意义识记,因为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两者的根本区别是在于对记忆材料的理解程度和组织程度。
三、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
1.要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帮助幼儿明确地意识到识记的任务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有组织的活动中,成人要经常有意识地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促进幼儿有意记忆的发展。如在给幼儿讲故事的时候,应提醒其注意什么,听完之后要回答哪些问题等。
2.让幼儿在积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中识记材料
因为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优势,所以,家长可以教幼儿把需要记忆的材料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挂钩,进行联想、想象,有了具体形象作为铺垫,记忆就容易多了。还可以给幼儿进行详细的讲解,当幼儿明白意思后,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进行复述,从而进行理解记忆。
3.教幼儿学会运用记忆方法或策略,如复述、背诵、语言中介等
由于幼儿没有掌握较多合适的记忆策略,可以告诉幼儿重复读几遍,进行机械记忆。家长可以教幼儿把容易混淆的学习材料进行对比,弄清楚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幼儿的记忆就深刻了。
4.引导幼儿按照遗忘规律进行复习
研究发现,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回涨现象,即学习后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也就是说刚学习完某种材料马上再现,不如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忆效果好。
5.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凡是生动活泼的、有生活情境的内容,比如:儿歌、音乐、童话等记忆材料,可以引导幼儿创编相关的动作,如舞蹈、武术或简单动作,既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又能帮助幼儿加强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