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代律师人:如何传承与坚守法治信仰?

2020-02-11宋韬

民主与法制 2020年3期
关键词:曙光橘子信念

本社记者 宋韬

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你为什么要去攀登那座山峰?运动员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我想,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家族、三代人之间的律师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法治信念的故事。

信念的力量

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名叫李曙光。1925年5月,李曙光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曾口镇芦山乡。解放前,他在一所学校当校长并加入中共地下党。解放后,组织推荐他到西南革命大学(川北分校)学习法律。毕业后,分配到平昌县人民法院担任审判员。

1954年,律师制度被确立,李曙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律师。随之,1957年,因律师身份而被打为“右派”,下放到农场接受改造。1978年,李曙光被平反,到粮站工作。1979年,律师制度恢复重建,李曙光重回平昌县司法局,成为一名执业律师。时隔22年后,当年过半百的李曙光重获律师证,他百感交集,为自己律师生涯的“曙光再现”而高兴,更为国家驶入法治的轨道而激动。

人生几起几落,李曙光虽饱经忧患拂逆,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物资匮乏,出差只能靠走路。每个人出差时,都会自己背一床被子,路过农民家里,便借宿于此。隔天走时,再把食宿费给屋主。当时,李曙光的办公室和卧室是里外间,只隔了一扇门,每个屋里有一盏煤油灯。晚上加班结束,他要先吹灭办公室的煤油灯,回到里屋,再点燃另一盏煤油灯。因为,外屋的是公家的财产,里屋的才是自己的。在他眼里,公私分明是规则,也是个人的原则。

退休之后,李曙光被返聘回司法局。平日里,他热衷于给当地居民免费解答法律问题。有一次,一位受助农民为表达感谢,送来一条大鱼。他交给食堂师傅炖了,与同事会餐,然后把鱼钱给了农民。

那样的时代,共产党刚取得政权,整个社会清风正气。当时的干部,以对新政权的饱满热情,践行着党的宗旨和个人的信念。物资贫乏的时候尚可理解,物质条件改善后,还坚持这样做。他们的某些做法,以现在的思维,确实无法理解。

而解释不了的,就是信念的力量。

家风的传承

这条鱼,李洪斌也吃了。

他是四川明炬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但首先,他是“平昌李律师的儿子”。

从小,父亲这个角色,对于李洪斌来说,是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血缘上说,他是自己的父亲;但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幼年时期,他与父亲接触的时间,每年只有一两次。而对于父亲的印象,更多的来源于乡亲们的口耳之中。

那是一个代表法律、代表正义、代表无私的圣人形象。父亲虽经历几起几落,却始终以坦荡胸怀泰然处之;他生性沉默,却乐于向落难者伸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并不精于自谋,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是平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平昌县李律师”。他没有多少金光熠熠的奖章,但若在平昌一提起李律师,每位平昌老人都会露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想,这便足以概括这位父亲的一生。

在耳濡目染之下,正如那位登山运动员一样,1980年,李洪斌命中注定般地,进入有法学界“黄埔军校”之称的西南政法大学开始攻读法律。毕业后,又命中注定般地做起了执业律师。

父亲因律师身份被打成“右派”,这样的经历,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对这个职业的排斥。为什么李洪斌还要坚持选择从事律师职业。他说,因为一个故事。

生活中,父亲对西红柿有种不一样的情感。他特别珍惜每一个西红柿。刚开始,自己很不理解。后来,从母亲那里得知,原来,在农场改造期间,很多人因为营养不良,身体出现大面积浮肿。伸出腿脚,拿手指一按,就会出现一个凹痕。甚至,有的人晚上睡下去,第二天早晨就再也没有起来。而父亲当时负责种植西红柿,采摘的时候,忍不住腹中饥饿,会偷吃一个。因此,他仅仅出现过浮肿的现象。

是西红柿救了他的命。但同时,也是西红柿,让他的信念蒙上了一层内心纠结的灰。多年过去了,每次看到西红柿,父亲的眼睛都会凝滞。他不说话,李洪斌一直好奇,父亲那时在想什么。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李洪斌逐渐读懂了父亲。一个沉默寡言的父亲,与一个不知如何启齿的儿子之间,通过律师这个职业,通过跨越时空、跨越语言的方式,达成了和解。

李洪斌从父亲身上,传承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结、是一种规则意识、是一种法律的信念,也是一种法律的思维。此外,还有与下一代之间沟通的方式。

而这些品质,通过爷爷和爸爸与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家第三代法律人李旎。父亲的情感有多丰富、内心有多细腻,他没有表达,但从一个橘子里,李旎也一直在努力尝试去读懂自己的父亲,一如父亲当年想要读懂爷爷的模样。

有一年,李旎随爸爸回老家祭祖,爸爸突发痛风,动弹不得,于是便让李旎去祭拜。下车时,父亲叮嘱:记得拿一个橘子去。李旎以为父亲是让自己边走边吃。下车后,他再次叮嘱:“一定记得拿个橘子。”李旎感觉不然,问为什么?父亲说:“小时候,我去集市上玩儿,重病的奶奶叫我回来时给她买个橘子。后来玩儿忘了,回到家才想起来。由于没买到橘子,奶奶便将晒干的橘子皮干,嚼了吃。半年后,奶奶因病逝世。”原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奶奶去世多年后,父亲却依然自责、歉疚、牵挂着,想要去弥补。这一刻,她似乎读懂了父亲。

法治的坚守

>>一家三代律师执业证 作者供图

1990年,李旎出生于达州。她从小浸润在法律中,选择法律作为自己的专业,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事情。而家人之间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也完全尊重、支持她的选择。甚至,当听到小姨建议自己去学国际贸易时,李旎竟然因为第一次有人反对自己学法律而哭了。吉林大学法学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学硕士,毕业回国,加入明炬律师事务所,李旎像爷爷、父亲一样,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名执业律师。

很多人会问,在美国学的是英美法系,回国执业,会不会浪费掉学到的知识。李旎说道: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以律师为主导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的是一种撰写法律文书的能力、法律调查的能力、分析个案的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不可避免地会被遗忘,但这种法律思维,会留下痕迹。正如泰戈尔所言,天空不曾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那些具体的案例、规范、知识、像诗一样的法律条文会被遗忘,但那种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痕迹、读到凝练绝美到惊艳的判例时内心的触动感,不会被忘记。

法律的思维、法律的信念,正是李曙光言传身教给李洪斌、也是李洪斌言传身教给李旎的家风。

李洪斌说,律师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职业。这份快乐,来源于辩论、来源于谈判、来源于对制度的设计、来源于法律职业的法律思维。

这是一位对律师职业有着拳拳之心的律师独特的解读。

每当国家在法治建设上迈出一步,每当新的法律诞生之时,他都激动不已。他有着法治理想主义的情怀,他甚至把刑事诉讼法修改后举行的宣传讲座,称之为《新〈刑事诉讼法〉鉴赏》。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法律就是诗,就是艺术,就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与标志。

李旎说,选择律师作为自己的职业,一方面源于家庭,同时,也是因为律师是一个尤其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而且这个职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律师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就足以驱散这个职业的其他弊端了。

作为李洪斌的女儿,李旎现在的一个乐趣,就是去父亲的办公室“偷书”看。而父亲办公室的书,已经多到发现不了少了哪本的地步了。

从一床被子到一盏煤油灯、从一条鱼到一个番茄、从一个橘子到一本书,承载着的,是一个家族对于不断求知、常怀悲悯心同情心的家风的传承;传递着的,是对于勇于呐喊、勇于担当、勇于为引车卖浆者辩护的法治信仰的传承与坚守。

不知是巧合还是机缘,李洪斌的夫人黄琼也是一位资深律师。在家里,他们免不了要谈论工作、讨论案件,议论律师的酸甜苦辣。律师特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熏陶着他们的小女儿李唐,说话的腔调“律师范儿”十足。不知未来的她,会否如她的爷爷、父亲、母亲、姐姐一样,走上律师之路。作为关注律师行业的我们,倒是乐见律师界多一些这种难以复制的喜人景象。因为,它不仅属于一个家族,它更属于一个国家的法治形象。

猜你喜欢

曙光橘子信念
曙光
为了信念
橘子沉浮记
漂浮的橘子
发光的信念
杨曙光作品
曙光
橘子的自述
信念
分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