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20-02-10奥斯特洛夫斯基
思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因此,每一期“思辨式阅读专栏”,我们都会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三本书,其中一本是语文教材要求的必读书目,另外两本是主题延伸的书。
在具体体例安排上,采用“整本书导读-原文精华选摘-深入了解作品-思辨式阅读任务”,层层深入,帮助同学们深度了解作品内容及背后的故事,梳理作品脉络,完成阅读理解;进一步学会追问、讨论,产生自己的想法,从而锻炼思辨能力,让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深入和广阔。
思辨式阅读,最要紧的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思考”,唯有这样,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也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培养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经典语录:
1.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2.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着生活和泥土气息。
3.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
4.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是谁写了这本书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1岁的时候,奥斯特洛夫斯基就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养家。他做过杂工,发电厂的司炉助手。15岁的时候,他加入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
1920年,由于在战争中身负重伤,奥斯特洛夫斯基离开前线,进入铁路工厂,同时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因为长期身处艰苦的第一线,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27年,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然而,病魔并没有击垮这个坚强的斗士,他以惊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
1927年底,他开始着手创作一篇关于军队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的时候被邮局弄丢了。
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击倒奥斯特洛夫斯基。1930年,他以自己的生活战斗经历为素材,开始着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34年,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巨大成功。
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奥斯特洛夫斯基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贡献。
1936年,由于旧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他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一本给孩子们看的书:《柯察金的幸福》。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保尔·柯察金是乌克兰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早亡,和母亲以及哥哥相依为命。11岁时,保尔被迫退学,成为车站食堂的小伙夫。苦难的生活练就了保尔不屈不挠的性格。十月革命爆发后,保尔通过哥哥认识了朱赫来——一个坚强的老布尔什维克战士。在朱赫来的影响下,保尔参加了红军。
在战场上,保尔坚强勇敢;战场之外,保尔勤奋好学,他热衷于文学。但不久,残酷的战争生活夺走了保尔的健康,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面对病魔,保尔也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然而,很快,他便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
在母亲、妻子和许许多多好朋友的帮助下,保尔用生命写成的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
生活的铁环被彻底砸碎,这个勇敢的年轻人,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先来认识一下书里的人物
保尔·柯察金
保尔·柯察金是一个穷苦工人家的孩子,从小就饱受折磨和侮辱,但也养成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保尔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但无论是战场上的搏杀、感情的波折,还是生活的磨难,都没能使他倒下,反而让他更加勇敢坚强。
即使在被伤病无情地夺走健康,不得不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保尔仍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拿起笔,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自己生命的誓言。
朱赫来朱赫来是保尔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对保尔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一个坚强的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遇事沉着、雷厉风行,同时又无私奉献,善解人意。对于保尔来说,他就像一棵结实的橡树,总是坚定而有力地站在自己的身后。
冬妮娅
冬妮娅是保尔的初恋。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林务官家庭,纯真善良、美丽动人,给保尔少年时苦难的生活带来了温暖与渴望。
但由于出身、阶级不同,保尔和冬妮娅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以分手告终。
丽达
丽达是保尔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战友,也是保尔深爱的人。她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然而,因为一次误传,丽达以为保尔死了。等两人再相见时,已经有了各自的生活。
谢廖沙
谢廖沙是保尔童年时代的好朋友,调皮、倔强。长大后,谢廖沙成为一名勇敢的红军战士,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
达雅
达雅是保尔的妻子,乐观勤劳、积极向上,是陪着保尔走到最后的人。
原书精华摘选
冬天过去了,春天推开了紧闭着的窗户。失血过多的保尔挺过了最后一次手术,他觉得在医院里再也呆不下去了。十几个月来,看的是周围人们的种种痛苦,听的是垂死病人的呻吟和哀号,这比忍受自身的病痛还要困难得多。
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他冷冷地一口拒绝说:“算了,我做够了。我已经把一部分血献给了科学,剩下的留给我做别的用吧。”
保尔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信,请中央委员会帮助他在莫斯科安下家来,因为他的妻子在这里工作,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向党请求帮助。
莫斯科市苏维埃收到他的信以后,拨给他一个房间。于是他离开了医院,唯一的希望是永远不再回到这里来。
房子在克鲁泡特金大街一条僻静的胡同里,很简陋,但是在保尔看来,这已经是最高的享受了。夜间醒来的时候,他常常不能相信,他已经离开了医院,而且离得远远的了。
有一次巴扎诺娃到莫斯科出差,前来探望保尔。保尔热情洋溢地告诉她,他选择了一条道路,不久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
巴扎诺娃注意到保尔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她低声对他说:“我看得出,您是经受了不少痛苦。您仍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您做了五年准备,现在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不过,您怎么写呢?”
保尔笑了笑,安慰她说:“明天他们给我送一块有格的板子来,是用硬纸板刻出来的。没有这东西我没法写。写写就会串行。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才想出这么个办法——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写的时候,铅笔就不会出格了。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当然挺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有好长一段时间怎么也写不好,现在我慢慢写,每个字母都仔细写,结果相当不错。”
保尔开始工作了。
他打算写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科托夫斯基的英勇的骑兵师,书名不用考虑就出来了:《暴风雨的儿女》。
从这天起,保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这本书的创作。他忘记了一切,完全被人物的形象迷住了,他第一次尝到了创作的痛苦,那些鲜明难忘的情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却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表达,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缺少火一般的激情。
已经写好的东西,他必须逐字逐句地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会停顿。母亲惴惴不安地注视着儿子的工作。
写作过程中,保尔往往要凭记忆整页整页地,甚至整章整章地背诵,母亲有时觉得他好像疯了。兒子写作的时候,她不敢走近他,只有乘着替他把落在地上的手稿拣起来的机会,才胆怯地说:“你干点别的不好吗?哪有你这样的,写起来就没完没了……”
对母亲的担心,他总是会心地笑一笑,告诉老人家,他还没有到完全“发疯”的程度。
小说已经写完了三章。保尔把它寄到敖德萨,给科托夫斯基师的老战友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他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大家都称赞他的小说写得好。但是原稿在寄回来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
六个月的心血白费了。这对保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一切不得不重新开始。列杰尼奥夫给他弄到一些纸,帮助他把写好的稿子用打字机打出来。一个半月之后,第一章又脱稿了。
跟保尔住一套房间的是一家姓阿列克谢耶夫的。他家的大儿子亚历山大是本市一个区的团委书记。亚历山大有一个十八岁的妹妹,叫加莉亚,已经在工厂的工人学校毕业了。
这是个朝气蓬勃的姑娘。保尔让母亲跟她商量,看她是不是愿意帮助他,做他的“秘书”。加莉亚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满脸笑容,热情地走了过来。
她听说保尔正在写一部小说,就说:“柯察金同志,我非常愿意帮助您。这跟给我爸爸写枯燥的住宅卫生条例完全不一样。”
从这天起,写作就以加倍的速度向前进行了。一个月的工夫写了那么多,连保尔也感到惊讶。加莉亚深切地同情保尔,积极主动地帮助他工作。她的铅笔在纸上沙沙地响着,遇到特别喜爱的地方,她总要反复念上几遍,并且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这所房子里,几乎只有她一个人相信保尔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其余的人都认为保尔是白费劲,只是因为什么也不能干了,又闲不住,才找点事来打发日子。
因公外出的列杰尼奥夫回到了莫斯科,他读了小说的头几章以后,说:“坚持干下去,朋友!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还有更大的喜悦在等待着你,保尔同志。我坚信,你归队的理想很快就能实现。不要失去信心,孩子。”
这位老同志看到保尔精力十分充沛,满意地走了。
加莉亚经常来,她的铅笔在纸上沙沙地响。一行一行的字句,在不断地增加,追述着难忘的往事。
每当保尔凝神深思,沉浸在回忆中的时候,加莉亚就看到他的睫毛在颤动,他的眼神随着思路的转换不断地变化,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他的双目已经失明:你瞧,那对清澈无瑕的瞳孔是多么有生气啊。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加莉亚把记下来的东西念给保尔听,她发现保尔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时而皱起眉头。
“您干吗皱眉头呢,不是写得挺好嘛!”
“不,加莉亚,写得不好。”
他认为写得不成功的地方,就亲自动手重写。有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了格子板的狭窄框框的束缚,就扔下不写了。他恨透了这夺去他视力的生活,盛怒之下常常把铅笔折断,把嘴唇咬得出血。
忧伤,以及常人的各种热烈的或者温柔的普通感情,几乎人人都可以自由抒发,唯独保尔没有这个权利,它们被永不松懈的意志禁锢着。但是工作越接近尾声,这些感情越经常地冲击他。要是他屈服于这些感情中的任何一种,就会发生悲惨的结局。
达雅常常深夜才从工厂回到家里,跟保尔的母亲小声交谈几句,就上床去睡了。
最后一章写成了。加莉亚花了几天时间把小说给保尔通读了一遍。
明天就要把书稿寄到列宁格勒,请州委文化宣传部审阅。
如果他们同意给这部小说开“出生证”,就会把它送交出版社,那么一来……想到这里,保尔的心不安地跳动起来。
那么一来……新的生活就要开始,这是多年紧张而顽强的劳动换来的啊。
书的命运决定着保尔的命运。如果书稿被彻底否定,那他的日子就到头了。如果失败是局部的,通过进一步加工还可以挽救,他一定会发起新的进攻。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了邮局。紧张的等待开始了。
保尔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待过来信。
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列宁格勒一直没有回音。
出版社的沉默逐渐成为一种威胁。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保尔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也就是他的灭亡。
那时,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滨海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好多天过去了,正当期待已经变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同儿子一样焦虑的母亲一面往屋里跑,一面激动地喊道:“列宁格勒来信了!!!”
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电报上只有简单几个字:
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让我们来深入地讨论作品
名称由来
小说发表以后,一位英国记者问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书名。
奥斯特洛夫斯基回答道:“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什么也不怕。我们这一代也是在这样的斗争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成书过程1927年初,23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瘫痪卧病在床,双目失明。
失去了工作的机会,奥斯特洛夫斯基决定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自己的心声,展现当时整个社会风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于是,他开始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
他的第一篇小说是有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以及英勇战争的故事。
小说写好以后,奥斯特洛夫斯基让妻子将它寄给当时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小说受到了战友们的热烈欢迎。但手稿在寄回来的途中弄丢了。
忍着内心的难过和身体的病痛,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构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1931年,小说第一部完成;1933年,第二部完成。1934年,小说出版,获得空前成功。
后世影响
从1934年第一版开始,到1936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去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仅在苏联就以40多种方言重版重印了50多次。
到1991年,这部著作已经先后用61种语言,印发了600多次,共3000余万册,被誉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文学巨作。而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也成为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代表,影響了无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