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都不是末日:你不了解的病菌史
2020-02-10李守强
李守强
贾雷德·戴蒙德/著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神经。笔者恰好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当真正遇到疫情,深感理性和常识的重要。笔者并非医学专家,但依然可以从常识和人类病菌演化简史看待此次疫情,获得理性与智慧,树立信心与勇气。
人类病菌始源:动物
从史前时代开始,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源自动物的人类疾病。然而,豢养家畜和宠物是人类的天性,成群养殖的家畜为人类提供肉食来源,在农业时代亦是生产力,在现代社会宠物还有精神陪伴之用。
大部分家畜驯化于欧亚大陆,这由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所决定:面积大、生态复杂、拥有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为人类驯化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此后,欧亚大陆率先进入农业社会,人口激增,密集聚居产生城市。庞大的人口又对动物豢养产生更多需求,这种人畜共存的环境一直延续至今。澳洲近年有一次人口普查,1700多万人口,但是养了1.6亿头绵羊。全球每年生猪的产量高达12.5亿头,中国占比55%。以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年吃6只鸡计,年需求量就有84亿只,这是惊人的!人类养殖的牲畜数量远超全球人口量——我们每天都在直接或间接与动物发生接触。
很多人接触宠物、家畜、野生动物而得到传染病,通常并无大碍,但有时会演化成严重的疾病。近代史上的人类杀手有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等,这些传染病都是从动物疾病演化而来。奇怪的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微生物,现在几乎只在人类中流行。
病菌演化原理:物竞天择
微生物和人类一样,也在不断演化,同样是物竞天择的产物。传播能力越强的病菌,产生的后代越多,在天择上就越有利。
这就是病菌传播需要的演化策略,也是使人生病的原因。
一旦遭受感染,人体最普遍的反应就是发烧,这种体温调节源于基因控制。很多微生物对温度异常敏感,体温升高是为了将病菌“烧死”。另一种反应是白血球等免疫系统开始作战、歼灭外来微生物;同时,在抵御过程中会产生抗体。
有些微生物非常狡猾,不只侵入我们的免疫系统,还会改变分子结构(即抗原),使抗体认不出来。病毒持续演化,进行品种改良,每次都以不同的抗原卷土重来,这是近年全球性流感层出不穷的原因。
总体而言,人类在与动物、病菌的接触中,增强了对抗病原的能力。因代代相传,大多数人群都可以抵抗某种病原的攻击。
微生物演化的结果是以人类的身体作为营养来源,一旦宿主死亡或产生抗体,只有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因此有些病菌演化出传播的伎俩,人体出现的病症就是传播的结果。人类和病菌之间的演化竞技愈演愈烈,谁都无法脱身。
很多病菌并非为了杀死人类,因为宿主死亡对它们来说并无好处。因此,很多病菌过一段时间自然消弭,不久又卷土重来,为害多人,尔后又消失无踪。在现代医学兴起之初,传染病更为可怕,人类史上最恐怖的传染病就是流行性感冒,在一战末期夺走2100万人的性命。
简单来说,传染病主要特征为:传播速率惊人;以“急症”的面貌出现,有致死风险,痊愈者可能产生抗体;只在人群中传播,随着治疗、死亡或康复,自然绝迹。
因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识到这样一个常识:农业和城市的兴起,天然适合传染病发生,这也是现代人不得不承担的风险。大规模家畜养殖,粪便、尿液作为肥料,城市人口聚居,使得微生物更加繁盛。现代交通(高速、高铁、航空)的飞速发展,成为微生物远征五湖四海的最佳途径。
人类和动物的亲密接触,不知有多少微生物已侵入人体,但大多数都失败了,只有少数经过“天择”的筛选,才得以成为人类疾病。媒介的改变是一大关键:一个微生物本来是靠某种动物传播,某天逼不得已可能会利用别的媒介。蝙蝠是众多病毒的自然宿主,随时等待新媒介传给人类:1994年在澳洲,经由马传染给人类,变异为人畜共患的亨德拉病毒;1999年在南亚,经由猪变异为人畜共患的尼帕病毒;2003年在中国,由果子狸传播,即SARS冠状病毒。科学家在山洞里多种蝙蝠身上,发现多株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
理性和常识:我们终将战胜此次疫情
疾病代表演化的过程和微生物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演化到后来,毒性降低的下一代病毒就得以传播,更加繁盛;不像第一代,虽毒性很强,但很快就会同归于尽。
基于上述常识,来看此次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理性分析:①致死率低:青壮年致死率几乎为零,30岁以下死亡为零,40-59岁病死率仅0.2%;②传染力强。其中,湖北省内外病死率相差15倍:省内医疗资源在过度恐慌下被挤兑,重症患者无法及时救治,或是致死率高的主因。
对比之下,美国疾控预防中心2020年1月31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10月-2020年1月,逾1900万美国人感染流感,约有18万人住院,至少1万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68名儿童;随着流感的蔓延,这一数字预计还会上升。即:仅一个季度全美国高达5.8%的人群感染,其疫情严重程度等同甚至超过中国。
病毒发展初期,人们可能会无视;而在爆发期,人们又会过度恐慌并且期待速胜。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因此,此次疫情虽然比较严重,但随着经验的提升,对症药物的发现,重症患者及早治疗,我们终会战胜疫情。
投资建议:低估+恐慌=买入时机
对于投资而言,此时的市场恐慌,恰是买入时机,伴随着社会经济生产的逐步恢复,我们终会走出疫情影响。当你听到知更鸟的叫声时,春天早已过去。截至2020年2月4日,沪深300指数整体PE估值为11.5倍,相当于2005年、2008年和2012年时期的估值水平,远低于平均值16.4倍,属于历史低位区间,投资价值明显。
在疫情期间,对很多企业来说,有的是灾难,有的反而是机遇。因此,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力更加重要,公司的竞争优势决定了能否平稳度过黑天鹅事件。商业模式的研究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有的行业天生好命,容易赚钱并且持续;有的行业天生苦命,不仅辛苦且不稳定。这样的差别是由其商业模式所决定,商业模式的好坏决定长期投资的胜率和赔率。
在DCF模型中,高可预测和稳定性的公司将享有更低的折现率,公司估值会提升。从长期来看,“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胜于“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平庸公司”。大部分公司都不具备长期竞争力,虽短期可预期,但中期无法展望,一次黑天鹅事件就可能把企业击垮,因此,这样的企业没有长期价值。
那么,疫情催生下的行业机会有哪些?
首先,生鲜行业差异明显。
疫情非常时期,消费者一日三餐的民生商品供应必须稳定。否则,容易制造社会恐慌,不利于社会稳定。生鲜连锁业态是当下保供应、稳物价的主力业态。中小菜场的个体摊贩则受春节假期及防疫影响,许多也未能开业。因此,生鲜连锁承担了“保供应,稳物价”的社会责任。
但是各家公司差异明显,有的超市缺货明显,这并不能反映出公司销售好,而是供应链能力太差。这时,企业的基本功在关键时刻体现得淋漓尽致,重后台、供应链投入高额的生鲜连锁企业在此次疫情中最受益,不仅建立起口碑,而且获利较好。疫情对其反而是机遇。
同时,线上生鲜借助“宅经济”异军突起,能否形成新的消费习惯,值得密切关注。整体而言,生鲜行业高频刚需、稳定性强,风险承受能力高的行业属性得到明显体现。
其次,线上教育、云办公、娱乐受益明显。
突发事件反而成为开启线上教育快速规模扩张的元年;教育龍头公司以高线城市师资优势降维打击低线城市竞争对手,并且凭借过去的IT投入,在低线城市快速布局,进驻城市数量开始大幅提速,营收大幅增长。
同样,在线办公、游戏、视频娱乐等行业,在此期间也得到快速发展,更深刻的客户习惯养成,也是值得长期关注的行业。
最后,有些明显受损的商业模式,如商场、餐饮等,需要投资人重新评估其商业模式与公司特点;其他如酒店、旅游等服务行业的逆向机会,也值得投资人结合公司竞争力和估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