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雅尔塔体系转型的再思考

2020-02-10武政尧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美苏霸权大国

武政尧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雅尔塔体系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大国政治的体系框架和范式逻辑。“它以处置战败国、重新建构欧亚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为主要内容”①,勾画了一个以美国和苏联为主轴,各大国相互制衡、相互妥协,又携手合作的世界蓝图。这个体系的本质是大国合作,关键在于美苏利益的协调,而暗含的变量因素在于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和战略目标的转变。

一、体系之基

1、战争带来的创伤与“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战后,军事和政治的激烈对抗迅速降温,取而代之的是和平主义思潮再度兴起。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安全”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在国际政治中,大国既有可能基于自身的战略判断扮演稀缺资源的破坏者,又有可能在热战降温后积极扮演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时代背景使“安全”这种公共产品显得格外珍贵,以至于各国宁愿让渡出一部分利益,也需要各大国扮演正面的国际角色。国际的诉求、传统权力的惯性赋予了美苏两国成为国际格局主导力量的合法性,但这一切首先要建立在美苏两国实现合作的基础之上。

2、各方推进国际合作与利益协调的现实需求

除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期盼外,大国根据战略利益的需要和成本收益的评估也会选择合作。这种状态下的美苏合作的互动模式是积极的——并不是出于体系的压力而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在雅尔塔体系下,各大国遵循“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的原则”②,主要表现在对法西斯战犯实行惩治,建立联合国等方面。美英苏三国还通过协商,确立了雅尔塔协定、百分比原则以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3、美国的单极霸权和对核武器的垄断

在1949 年苏联成功研制原子弹之前,美国一直保持了对核武器的垄断,这造成了威慑力量的失衡,使苏联在战略较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就整个雅尔塔体系来看,单极霸权较两极霸权更加稳定。在美国的战略威慑之下,由于缺少抗衡的资本,苏联更多地会选择扮演体系下的“顺从”的合作方。但这并不与主观意愿下进行的利益协调矛盾,因为合作也使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阵营的认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联的利益需求,掩盖了克里姆林宫的不安。然而,出于对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考量,斯大林不能容忍核垄断的长期维系,这无疑给体系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其决策均建立在主观上收益大于成本的基础之上。“大国政治的体系既体现了美苏对战后世界的支配作用,也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③。然而这个体系也暗含了冲突与对抗。双方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平衡一旦发生变化就必然导致体系之基的松动,并最终使体系迅速转型,失去其原有的根基。

二、体系之变

1、实力对比之变

1949 年对于雅尔塔体系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东方阵营的实力有了质的飞跃,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两个历史性事件直接导致了美苏之间实力对比有了新的变化。对于美国来说,苏联实力的迅速提升一方面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另一方面,挑战了罗斯福生前建构的世界蓝图,即大国合作的前提必须建立在美国作为唯一单极霸权的基础上。因此,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安全了自身,却动摇了体系。

2、战略目标之变

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两国在战略目标上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原有的反法西斯同盟彻底决裂,冷战之门正式开启。对于苏联来说,其潜意识中“俄罗斯民族决定世界命运”的观念根深蒂固,同时,现有体系带给苏联的收益趋于饱和。现实因素的考量、俄罗斯“双头鹰”式的民族性格、国力的迅速增长都使苏联不甘于作为欧洲的地区大国而要成为世界性大国,不甘于作为东欧“安全资源”的提供者而要成为世界“安全资源”的提供者。此时,对抗逐渐代替了合作成为主流,美苏之间的矛盾从潜在与可控变为公开与失调。

3、互动模式之变

战略目标转变的最终结果导致原有体系下各大国之间的互动行为发生了最根本的转变。雅尔塔体系建立之初,美苏等国都在主观意愿上接受合作并实现了利益协调。这种互动模式具有“互利共赢”的特点。随着双方矛盾的显现与冲突的公开化,美苏双方逐渐陷入了囚徒困境——单方面合作将导致国家利益受损。苏联拥核后,美苏逐渐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局面。此时协调机制仍然存在,但有限的合作与协调仅仅是作为自我保全的手段与历史的惯性而存在,这种互动模式具有“危机管控”的性质,与雅尔塔体系的初衷背道而驰。前后互动模式的巨大差异无疑深深改变了雅尔塔体系,使新的国际体系实施不久即被主导者引上对抗的轨道,从某种意义上讲,雅尔塔体系在冷战开始后便名存实亡。

三、体系之思

雅尔塔体系作为战后世界新秩序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于当今世界的国际格局仍产生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它出现在人类文明的新阶段,产生了许多不同以往体系的新特点。

1、互动模式是体系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学术界对于雅尔塔体系是否解体,何时解体存在诸多争议。但无论认为雅尔塔体系终结于苏联解体还是至今仍未解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雅尔塔体系内部的某种状态和特点作为体系存在或消亡的依据。雅尔塔体系在冷战爆发后的确保留了先前的一些特征,比如美国、苏联等体系内原有的主要政治行为体依然存在;苏联解体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仍然体现了“大国一致”原则。但这些审视体系的出发点都具有一定静止的特点。政治行为体与维持体系的具体规则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体系的本质特征,因为这忽视了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普遍联系与基于特定时局所作出的不同战略决策。与之不同的是,体系内的互动模式真正决定了体系的性质与状态,互动模式是体系下各个行为体决策的对接与协调机制,是动态概念,反映了具体时代背景下各国的国际社会关系。正如“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样,国际体系的本质应当是国际社会关系的总和。审视国际体系应采取分阶段、多角度、重联系的方法,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国际体系。

2、霸权极数是衡量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参数

雅尔塔体系较先前一切国际体系不同的地方,在于体系内出现了两个实力均衡的双霸权。回顾历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共性在于由一个霸权国主导,借体系的压力和条约的限制打压敌对国。这些体系从诞生之日就不可避免充斥着对抗性。而雅尔塔体系两大霸权在战争中却扮演了关键盟友的角色、同时对战争的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获得主导战后世界的合法性,即雅尔塔体系确立之初并不具有尖锐的对抗性。然而这一体系与先前体系的一致之处在于它依然延续了霸权思想和大国政治的色彩。双方都希望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获得一定的收益,但霸权之间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使小国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选择中。虽然以“安全”为主的公共产品供应很重要,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却显得更加重要。一旦公共产品的消费市场趋于饱和,双方会为了争夺中间地带和对方的公共产品市场而走向敌对。这就解释了雅尔塔体系前的诸多国际体系为什么充斥对抗却相对稳定,而雅尔塔体系以大国合作为基础却迅速转型。

3、承载能力是体系建构的关键因素

一个国际体系应当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体系给予行为体的弹性空间越大,其结构相对越稳定。但是,国际体系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除了体系自身的容量外,还受到行为体各种行为因素的影响。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人类建构的国际体系内部变量越来越多,稳定程度越来越低,存在的时间越来越短。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利益进一步交织,解决冲突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国家在是否遵守原有体系规则的问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战后,苏联国家安全只有通过打破美国的核垄断,突破雅尔塔体系才能得以实现,这暴露了雅尔塔体系承载能力的不足和内部存在的大国政治的固有矛盾。

总之,一个健康国际秩序的构建在纵向上应给予体系内行为体足够的合理行为的空间,在横向上则需要靠行为体之间采取恰当的互动模式,使长久有效的合作代替尖锐潜在的对抗。而这一体系得以维持的前提在于它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使各国都能在根本发展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

注 释:

①李海君,张战.论中国与雅尔塔体系的关系[J].前沿,2011,(14):37-39.

②黄凤志.当代国际关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7):7-8.

③余伟民.事与愿违:战后初期美苏如何从合作走向对抗[J].历史教学问题,2016,(01):54-56.

猜你喜欢

美苏霸权大国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吐槽大国
“量子霸权”之谜
多想记住你的脸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大国气象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霸权的逻辑及其研究的兴衰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