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应用于各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0-02-10张亚楠狄艳微周莉淋
张亚楠,狄艳微,周莉淋,唐 锐
(1.甘肃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730050)
我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灸法的萌芽,《黄帝内经》的问世使灸法得到了发展,随后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了隔物灸这一说法,却未涉及隔姜灸一词,但是为隔姜灸的出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直到明朝时期,隔姜灸快速发展起来,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曾用隔姜灸置舌中穴进行诊治,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利用隔姜灸医治痔疾[2]。可以看出隔姜灸在明朝时期已经应用于临床。隔姜灸是灸法和生姜相互协同、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艾灸用来治疗疾病已有上千年的记录,其独特的医治效果在临床上得到了证明,备受病患的青睐[3]。而生姜具备药食同用的双重价值,有药理研究证实[4],生姜具有消炎止痛、降低胆固醇、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过敏等作用;王小飞等[5]也证明了生姜的提取物能够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剂。艾草和生姜均是绿色、安全、成本低且取材方便的材料。隔姜灸将生姜与艾灸互相结合,利用生姜辛温走窜的功效更好地发挥艾灸行气、温补的作用[6]。隔姜灸属于灸法中的间接灸,相比较直接灸,隔姜灸既能避免直接灸可能引起的烫伤、感染、瘢痕遗留等问题,又能协同发挥生姜的抗炎、止痛等作用[7]。此外,隔姜灸操作技术要求低、无不良反应[8],患者容易接受,有较好的舒适体验。隔姜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亚健康人群防病治病的有效途径,在临床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记载却很少。为了更深入地探究隔姜灸的疗效机制,笔者将隔姜灸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便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隔姜灸的临床应用现状,为更好地提升隔姜灸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1 临床疗效研究
隔姜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广。隔姜灸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疾病、其他疾病(风湿性疾病、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等)中的应用均有文献报道。
1.1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隔姜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多体现在面瘫和周围神经病变。面瘫在中医称“口僻”,西医将该病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韩秀明等[9]将68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分组治疗,一组给予腹针结合隔姜灸治疗,另一组实施常规针刺治疗,研究结果证明腹针结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更为显著,但该研究主要解释了与常规针刺相比腹针的优势,而隔姜灸则是通过祛除寒邪、温通经脉的作用来辅助提高疗效的。罗劲草等[10]在探究隔姜灸干预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的疗效中发现,采用隔姜灸干预针刺治疗风寒型面瘫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好。隔姜灸具有温经散寒、温通气血等作用,作用于面部使筋肉得以滋养。黄跃群[11]在研究针刺加隔姜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中,证明了隔姜灸中生姜解表散寒的功效,同时借助艾火温热的作用改良了面神经血液循环,再结合针刺治疗面瘫,可以进一步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修复。岳萍等[12]观察隔姜灸医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发现隔姜灸可以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神经传导、乏力等临床症状,疗效确切。隔姜灸主要是通过发挥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等作用来改善供血,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良好的干预效果。
1.2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隔姜灸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多涉及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鼻炎在临床常见,中医属“鼻鼽”范畴。朱红[13]利用隔姜灸结合益气脱敏汤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证明了隔姜灸有宣肺通窍、益气扶正之功,且此法和西药的疗效相当,其安全性更佳。支气管哮喘在国内的发病率约4%,近年来呈上升的趋向[14]。宋天云等[15]证明了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急性发作的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生姜性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艾叶燃烧时的热力能增加穿透作用,直达病所。文雄等[16]采用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隔姜灸重在治本,针刺重在治标,灸法与针刺结合,标本兼治,最终疗效更为显著。魏兴学等[17]对900名在本院进行三伏天隔姜灸治疗的哮喘患者随访3年,总有效率达85.3%。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西药虽然可以控制疾病的急性发作,但复发率高[16],而隔姜灸可以增强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起到防治哮喘的作用。
1.3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3.1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在各种胃病中的发病率居首位,中医属“胃脘痛”“胃痞”“胃胀”的范畴,多为情志不舒、郁怒伤肝、木不疏土[18]。莫有海等[19]选取了80例符合中医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慢性胃炎患者,将隔姜灸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进行比较,发现在治疗中隔姜灸发挥了温中补阳、益脾健胃、散寒止痛的良好功效。曹雯等[20]在治疗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进一步证明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隔姜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提高疗效。慢性胃炎通常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21],而隔姜灸绿色、安全的特性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1.3.2 腹泻:中医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其病变部位在脾、胃和大小肠,主要原因为外邪侵入、饮食不节、情志所伤等导致脏腑虚弱[22]。陈莉娜等[23]采用隔姜灸神阙穴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抗生素导致的腹泻,有效率达90.0%,而采用西药治疗的有效率为70.0%,证明隔姜灸神阙穴配合中药灌肠能促进抗生素所致腹泻患者的恢复。时宗泽[24]采用隔姜灸结合辨证施膳恢复艾滋病腹泻患者的胃肠功能,发现隔姜灸结合辨证施膳可改善其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1.3.3 便秘: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习惯的改变,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25]。梁桂花等[26]取神阙穴隔姜灸治疗老年肿瘤患者的便秘效果较好,且患者无不良反应、无痛苦,相比单纯的西医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隔姜灸具有调理患者气机、温经通络、健脾补肾、促进胃肠蠕动、促排便的作用[27]。
1.4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隔姜灸在泌尿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多的是针对尿潴留、尿失禁及排尿困难等。临床上治疗尿潴留和排尿困难多采用导尿术,导尿术能减轻患者憋尿的不适感,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风险,且插尿管也会给患者造成痛苦[28]。郭洪霞[29]探讨隔姜灸在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隔姜灸中的艾灸具有温经通络及抗感染等作用。赵庆云[30]选取了70例中风后出现尿失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给予隔姜灸结合护理康复训练,总有效率为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研究都表明了隔姜灸对提高膀胱顺应性、改善排尿功能等方面的效果。
1.5 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隔姜灸一些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起到了肯定的作用。张花等[31]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相关性疼痛的患者采用腹针结合八髎穴隔姜灸,结果发现此疗法可以清瘀消痛,直达病所,后期随访发现患者远期疗效稳定。吴姝雯等[32]通过用不同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经过对比发现隔姜灸子宫穴的疗效优于口服止痛药,隔姜灸发挥了艾灸的温通、生姜的温散、腧穴的刺激等综合作用,同时使患者避免长期服用西药可能造成的胃肠道不适感。
1.6 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除上述涉及的领域外,隔姜灸还可治疗其他多种疾病,如骨关节病、代谢性疾病、化疗后应用等。邵洁琦等[33]选择110例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治疗,使用右归丸结合隔姜灸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疼痛和改善炎症状态。莫湘等[34]在治疗100例酒精性脂肪肝的过程中也发现,苓术二陈汤结合隔姜灸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余敏等[35]把5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的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加用隔姜灸,结果发现隔姜灸可减轻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改善恶心呕吐症状。隔姜灸在风湿性疾病、五官科的疾病和皮肤科的疾病中的应用都有相关的文献报道,但隔姜灸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报道较少,只有较早的少量文献提到隔姜灸在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中的运用。
2 实验室研究
实验室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隔姜灸抗过敏、抗氧化、消炎、止痛等作用。戴历群等[36]利用艾灸血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滑膜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发现艾灸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克制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证明了艾灸有抗炎的效果。杨涵棋等[37]探究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是将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观察不同灸法对家兔关节滑膜液中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虽然灸治方法不同,但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有显著的抗炎效果,其中隔姜灸的疗效最为显著。目前隔姜灸的动物实验较少,应该与不能记录动物的主观感受和动物不能很好地配合此项操作有关。
3 小结与展望
隔姜灸作为一种古老的外治方法,治疗过程中患者体验感觉舒适,患者接受度高。隔姜灸中生姜具有抗氧化、消炎止痛、保肝利胆、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而艾灸可以行气活血、消瘀散结、固本培元、提高免疫力等。隔姜灸将两者的功效结合起来,艾灸时产生的热能可促进机体细胞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艾灸燃烧时产生的艾烟也可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38]。但研究中也发现,临床上应用隔姜灸的操作方法不统一、灸治时间不固定、施灸壮数不同,灸法没有严格的度和量,也没有界定相应病证的最佳刺激量。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逐渐形成最佳的施灸方案。动脉粥样硬化已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39]。大量的研究证明了隔姜灸具有降低胆固醇、抗炎止痛及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研究隔姜灸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