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首台摄像机器人创新趋势观察与思考
2020-02-09赵智明
赵智明
摘 要 新华社推出国内首台Vlog机器人“MAGIC BOT”,其为新华社首台实体机器人,也是首台摄像机器人,主要实现视频采集自动化跟随拍摄。这一创新实践尝试为“机器生产内容”智能化采集探索新的路径。文章通过分析MAGIC BOT的呈现亮点,探析其创新趋势及应用前景,并对传统媒体采编业务的智能化建设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摄像机器人;智能化采集;人工智能;MGC;人机协作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0-0031-04
1 MAGIC BOT呈现亮点
2020年6月,新华智云作为“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智能化视频生产系统研究部,正式挂牌。随后,国内首个摄像机器人MAGIC BOT在新华智云3周年年会上正式亮相,它有7个智能摄像头,全程拍摄画面,并能同步上传到“媒体大脑·MAGIC”云端处理。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用小程序扫脸,就能获得专属定制的Vlog视频。
MAGIC BOT集合了360°环视高清摄像机及专业摄影机,通过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自由移动、自主采集视频、自动识别人物、自行生成专属视频。2020年9月,该AI产品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再次亮相,成为媒体及行业关注的焦点。
MAGIC BOT深刻改变了传统视频的采编模式,将原来繁琐的人力拍摄置换为机器类人化采集,并通过5G高速网络传输,同步实现视频的直播及快速生产,这一创新应用紧盯“AI+视频”的智能化生产方向,在生产流程全链路改造环节进一步颠覆传统。
1.1 采集环节:解放人力
尝试通过机器采集代替人工采集,解放繁琐的人力拍摄。第一,MAGIC BOT与摄影师高度接近,可以完成360°环境感知及视频录制或直播,画幅可实现全景、中景、近景的景别变化。第二, MAGIC BOT能够自主移动、自主躲避障碍,通过计算程序实现路线内自动巡航拍摄。第三,MAGIC BOT机械手臂可搭载一至两台专业摄像机,兼容高清、4K、8K、VR录制,可根据人的坐姿、站姿等调整拍摄,完成固定拍摄、跟随拍摄等拍摄动作。
1.2 加工环节:一键合成
画面实时推流到“媒体大脑·MAGIC”生产平台,将原来的素材上载、画面剪辑、特效加工、修饰调整、合成输出等诸多步骤简化为“信号接收→模板选择→一键合成”三步,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生产。
1.3 分发环节:同步推送
通过“媒体大脑·MAGIC”平台同步分发推送给传播矩阵,包括自有平台、媒体平台、商业平台等。
综合来看,MAGIC BOT通过媒体大脑构建的一站式智媒融合系统,实现了智能技术对“视频采集→内容加工→分发推广”的全链条重塑,其在新闻生产中的创新运用,使传统新闻理念、采编模式、生产流程、分发渠道、舆论生态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2 MAGIC BOT创新趋势观察
揭开Vlog视频生产表象,MAGIC BOT作为一款摄像机器人,其借助智能化生产平台支撑,可生产包括Vlog在内的任何风格化长、短视频。
从本质上看,MAGIC BOT生产属于MGC①的全新生产模式,这一创新实践尝试为MGC智能化采集探索新的路径。MGC英文全称为“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意为“机器产生内容”,与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并列,是未来媒体智能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机器人开始扮演“记者”“摄像”“编辑”等角色,深度驱动新闻生态环境的重构。
2.1 拓宽了MGC视频采集实践路径
当前业内MGC视频采集主要实现方式是“数据收集自动化机器人”。其主要借助传感器、摄像头、遥感设备完成,生产能力主要依托平台支撑及前端采集设备布局。在当前的媒体报道中,已应用于火灾、地震、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内容的自动化采集。
例如,2017年12月新华社通过“媒体大脑”大数据技术生成了国内第一条MGC视频新闻,该新闻实时调用服务器数量1 000台,分析网页108 786 961个,检索视频15 793分钟、音频4 465分钟,调用知识节点437个,计算耗时10.3秒[ 1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获取音视频线索,经由内部视频图像识别功能、让机器智能理解内容并做价值判断。随后与已有数据相关联,对语音语义进行检索和排列组合,智能生产审核新闻稿件,再经视频语音合成编辑、数据可视化系列过程,最终生成富媒体新闻[ 2 ]。
MAGIC BOT为MGC视频采集探索了新的路径。MAGIC BOT属于“智能自动化机器人”,其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具备编程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进行智能化判断;二是具备功能自动化操作能力,能够代替传统的人力进行功能操作;三是具备决策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智能決策及机器学习实现智能自动化生产及迭代。
从设计上看,MAGIC BOT是为模仿人类的基本活动而设计,致力于完成摄像任务;从自主化程度看,其具备类人行为模拟及决策能力,可360°环境感知及自动避障;从进化程度看,其具备学习能力,可以实现拍摄动作的复杂化和拍摄能力的跃升,如拍摄画幅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拍摄轨迹的变化等。未来经过技术迭代、数据积累和模型建设,可以实现推演分析和预测性决策,完成特定环境下的自主拍摄、风格化拍摄及多样化表达。
2.2 加速视频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进程
1)媒体智能化改造推进至视频采集端。当前,人工智能渗透入视频生产的全链路环节,媒体纷纷开启视频生产的智能化改造。AI主播、AI剪辑、AI审核、AI发布等正在颠覆传统的采编方式与生产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生产的工作重心,深度改变视频生产的加工端、审核端、分发端。但在视频生产的采集端,智能化改造受限于技术革新和创新策略,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一是专业化的视频采集需要复杂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支撑,缺少有力抓手和实现方式;二是现有摄像头采集、传感器采集,表现形式单一,效果及传播力弱;三是数据收集自动化受限于5G、物联网、采集器的广泛布局,当前集成化程度低、网络化程度低。MAGIC BOT的出现,使原本侧重于生产端及分发端的MGC改造重心前置到采集端,使MGC的专业化视频采集成为可能,进一步加速了生产流程的全链路智能化改造。
2)进一步提升视频采集效率。传统模式下的视频采集根据拍摄议程、拍摄内容和拍摄要求耗时几十分钟到几十小时不等,MAGIC BOT的视频采集较传统人力拍摄巡场用时相当,但在搭载两台摄像机或多台摄像机的情况下,采集速度要远远大于人力本身。一是可实现全程录制拍摄;二是可实现多机位同步拍摄;三是可实现精准化定制拍摄。在传输环节,MAGIC BOT实现了信号实时传输及平台同步加载,相较传统人力拍摄上载耗时更短。此外,MAGIC BOT从信息采集到发稿全程智能驱动,后台数据库在快速整合新闻的同时监测输出,能够保证成片迅速、信息精准,效能高效。
3)增强了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记录的重要标准。从新闻伦理角度看,MAGIC BOT应用实践增强了报道的客观性。人力记者在采编过程中很难不加入情感,现实报道中也时常出现情感偏颇及导向偏差的案例,而机器采编则优化了这一问题。如MAGIC BOT的视频拍摄是处于客观状态的,始终原始本真的传递现场信息,这是传统新闻生产缺乏的重要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MAGIC BOT等摄像机器人的应用以客观视角原生态记录,增强了媒体报道的客观性。
3 MAGIC BOT应用局限及前景展望
3.1 当前应用局限
1)应用场地受限。MAGIC BOT现有版本能够满足巡场拍摄需求,但仅限室内场地或固定场地,暂时无法满足室外非固定场地拍摄需求。未来随着运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强智能的提升及设备迭代,有望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像室外道路、广场、公共区域等场所的拍摄。
2)暂不具备交互功能。MAGIC BOT目前暂不具备人机交互及即时指令动作需求,其在应急拍摄、协作拍摄、创意拍摄方面有待提升。
综合来看,MAGIC BOT处于起步阶段,在智能化水平中处于弱人工智能体系,短期内无法替代人类摄影师。
3.2 前景展望
从长远来看,MAGIC BOT 未来将会不断迭代,产生2.0版本、3.0版本等产品,这一类型的摄像机器人将在媒体MGC产业化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未来随着AI技术、物联网、5G技术、VR\AR\MR技术的融合发展,将会开拓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视频报道带来更多可能。
1)会议室、演播室应用前景广阔。规范性是时政新闻拍摄的重要特征,要求摄像记者精准拍摄、高质量拍摄。MAGIC BOT的优势与特点更加吻合时政报道的拍摄需求,在标准镜头、组合镜头、长镜头、画幅把握、光线调整、色调掌控等方面更加精准、高效。未来有望在时政新闻等程式性拍摄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一是程式化拍摄完成度高,对拍摄的主次顺序、逻辑关系、议程选择能有效完成;二是画面成像标准度高,在画幅把握、景别选取方面更加精准;三是拍摄成片比高,在同样录制条件下成片比要优于人力。此外,其在演播室等特定场所也有广阔应用空间,能够更加标准、更加精确地完成规范性拍摄动作。
2)人机交互及视频表现更加多样。MAGIC BOT正在通过AI赋能,研发应用机器交互功能,未来与VR、AR、MR等技术结合将使采编生产及视频表现更具沉浸感、交互感和丰富性。一是语音交互。具备语义指令识别,体验更趋向人类自然对话。二是多通道交互。多通道融合交互成为主流交互形式,机器人可通过识别指纹、声音、面貌、表情、动作等人体信息,更加快速地判断用户需求,并适时准确地提供回应。三是主动交互。随着技术的进步与设备的迭代,未来摄像机器人将会出现主动交互行为,AI赋予机器人情境感知和自主认知能力,打破长久以来“输入-反馈”的循环模式,主动服务将进一步提升人机交互的体验水平,摄像机器人在自主判断、自主拍摄、自主完成任务方面将更加智能。此外,VR、AR、MR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也将使视频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3)构建新的人机协作模式。MAGIC BOT等摄像机器人的应用,让人与机器协作拍摄成为可能。未来的会场、展台、演播室会存在人与机器协同工作的场景,MAGIC BOT等摄像机器人将与人类同台竞技、各显其能,共同完成视频采集任务及其他流程性工作。比如,摄像机器人去完成通用镜头拍摄、标准镜头拍摄、程式性画面拍摄等,而人力摄影师则完成创意镜头拍摄、应急内容拍摄等;在多机位协同拍摄中,会出现人机混合的协作模式;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未来或将出现摄像机器人拍摄、人力摄影师“审核”或“审核+补充”的协作模式。
4)传统摄像基础性工作或被机器人取代。未来,MAGIC BOT等摄像机器人将更多地应用到视频采集的各个环节,演播室、会场摄像师将被摄影机器人大范围取代,部分职业摄影师面临转型及转岗,在专业视频采集的智能化进程中,摄像记者从过去的信息的采集者变为人机协作者,工作核心转移于機器人所不能胜任的调查类拍摄、专题类拍摄等内容,专业视频生产的传统模式将被进一步解构。
4 MAGIC BOT对媒体采编智能化建设的启示
目前,在MGC的采编领域,写稿机器人已经被高频率采用,国外有美联社的WordSmith、纽约时报的Blossom以及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等;国内则有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南都的小南、腾讯的dreamwriter、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等[ 3 ]。但是,摄像机器人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MAGIC BOT的出现为MGC的视频采集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媒体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更多启示,谁在智能化领域占得先机,谁就能掌握媒体变革的主动权。面对这一变革趋势,传统媒体应加大创新力度和改革力度。
4.1 引入新闻机器人从事采编,切实发挥技术引领
当前,美联社、路透社、卫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国际一流媒体已经拥有新闻机器人系统,美国的彭博新闻社有1/3的新闻由机器人完成。国内腾讯、百度公司也将新闻机器人应用于生产,新华社在先后推出30多款媒体机器人的基础上,2020年6月还专门成立了机器人事业部,加大新闻机器人的研发投入。新华社创新研发的30款机器人涉及新闻生产的全产业链,其中助力“采集”新闻资源的媒体机器人已达8款,助力“处理”新闻资源的媒体机器人已达17款。
基于此,传统媒体应加速制定智能化发展战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赋能生产,提升效能,赢取新的竞争优势。一是将新闻机器人引入采编生产,推进AI+采集、AI+写稿、AI+剪辑、AI+审核、AI+分发的生产流程全链路改造,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发挥技术引领;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科技公司的研发合作,促进前沿技术的应用落地,推动生产的智能化改造及前沿技术的引进。
4.2 打造智能化生产平台,构建智能化生态体系
新华社打造了智能技术体系、智能产品体系、智能硬件体系、数据支撑体系和机制制度体系,通过平台建设赋能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首个实体机器人的推出及应用,背后离不开庞大的平台支撑及智能化体系。传统媒体应加速打造开放共享的智能化生产平台,依靠新的模式实现技术与新闻生产必备要素的优化整合,构建管理扁平化、功能集中化、产品全媒化的融合发展体系,深度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新的体制机制、新的组织架构、新的业务流程以及新的人才队伍推进智能化转型[ 4 ]。
4.3 挖掘数据价值,激发数据资源活力
传统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采编资源,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空间,也决定了媒体的智能化水平。摄像机器人等创新生产工具的出现,为媒体生产的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打通了路径。数据价值将在未来的智能化采集中凸显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美联社、路透社等已基本完成对新闻资源的数据化管理;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也在积极推动大数据智能标引平台的建设[ 4 ]。传统媒体应探索构建一体化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勾连前端生产、中端加工、与后端发布,实现业务全链条的数据化改造,利用先进算法和算力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数据标引、数据清洗、AI训练及结构化存储,将大数据分析能力融入新闻生产的采、编、审、播、管等各个环节[ 4 ]。
4.4 聚合行业资源,探索建立媒体联盟
近两年,商业平台与媒体平台的信息互动更加频繁,传统媒体在商业平台入驻并开设账号,实现信息的交叉传播和跨平台推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力,但在用户黏性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改变刻板印象。面对当前新闻生产从传统组织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深刻转变,传统媒体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生产专业化、精品化优势,探索建立媒体联盟,深度聚合社会资源、行业资源,通过开放式平台的打造,在人才聚集、渠道融合、产品融合、平台融合方面升级换代,逐步构建开放共享共建的信息传播体系。
5 结语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当前,人工智能已经进入采编领域的核心领地,不断颠覆媒体行业并改变传统生产,过去被认为采编工作复杂工种的摄像也面临被替代的风险。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传统媒体人唯有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才能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占得先机,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建立起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注释
①MGC全称为“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意为机器产生内容。
参考文献
[1]傅丕毅,徐常亮,陈毅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闻生产和分发平台——新华社“媒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AI时代的新闻愿景[J].中国记者,2018(3):46-59.
[2]新华社.新华社发布国内首条MGC视频新闻,媒体大脑来了![EB/OL].(2017-12-26)[2020-07-01].http:// www.xinhuanet.com/2017-12/26/c_1122170364.htm.
[3]敬慧.机器新闻写作热潮下的传统新闻生产冷思考[J].科技傳播,2017(20):5-6.
[4]新华社“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变革与发展”课题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记者,2020(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