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长江美的那些人和事
2020-02-09吴冠宇
“三峡蚁工”李年邦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的早上,天还未亮,宜昌夷陵长江大桥下的江滩上都会有一群人自发组织在长江岸边捡拾垃圾。这群人就是“三峡蚁工”志愿者。自2016年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注册成立以来,“三峡蚁工”逐渐发展壮大,它吸引了近3万人次参与志愿活动,捡拾垃圾达800余吨。
“三峡蚁工”组织的发起人李年邦,人称“喜哥”,今年48岁,是一家理发店的老板。2015年,李年邦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条外国小伙儿每天义务清理河道垃圾的消息,很受触动,心里便打算为流经这座城市的母亲河做一点事。李年邦很快买来了垃圾袋、手套等工具,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来到江边清理垃圾。头一天,李年邦捡了两小袋50多斤垃圾;第二天捡了2大袋100多斤;第三天则捡到了4大袋200多斤……“那时候整个河滩就像一个垃圾场。”他说。从此,6点起床,6点半到达现场,7点开始捡垃圾成为李年邦的每日行程,无论风霜雨雪,严寒酷暑,李年邦始终不敢有一丝懈怠。
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决定将自己的行动“每天早起半小时”发到朋友圈,希望能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和他共同保护长江母亲河。慢慢的,李年邦在江边捡垃圾的事感染了身边很多朋友,5个月后,李年邦从只身一人到身边出现了同行者,队伍日渐壮大,并有了自己的名字——“三峡蚁工”。
公益并非一帆风顺,“三峡蚁工”一度因无处堆放垃圾而苦恼,只能把垃圾堆在一起,攒到2-3吨后再找朋友拿私车拉到垃圾转运站。现在,他们的坚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西陵区政府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垃圾清运车和办公室,很多爱心人士捐赠了手套和垃圾袋。
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三峡蚁工”都会组织百余人的队伍在长江江滩边捡拾垃圾,活动范围也已从城区江滩拓展到西坝、点军区和“三峡人家”风景区,并在夷陵区、西坝成立了分会。志愿服务内容拓展到生态环保宣讲、清理社区垃圾、整理共享单车等。“三峡蚁工”被誉为宜昌实施长江大保护的践行者、全民绿色行动的参与者。
长江守护者杨欣
30年前,杨欣作为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中的一员,那次历时175天惊心动魄的漂流让长江成为杨欣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漂流过了两年后,杨欣再去长江时,却发现,这条孕育了数亿国人的母亲河伤痕累累:冰川退缩、草场退化、金沙江河谷破碎……这让杨欣对长江的认识很快由自豪转变为忧虑,也让杨欣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他辞去了令人羡慕的会计工作,开始投身环保公益事业。
1995年杨欣创建了“绿色江河”民间环保组织,启动了保护长江源的系列项目。1997年通过义卖自己所著《长江魂》一书筹款,建立起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这是长江源头也是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致力于长江源珍稀动物保护。十多年中,杨欣和志愿者忍受着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着藏羚羊的保护活动。在杨欣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可可西里再也没有发现一起盗猎行为,而藏羚羊数量也从两万多只增长为六万多只。
他还在沱沱河畔建立了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他教当地老百姓做垃圾分类,并让他们用垃圾换取食物和物品,为来往司机和游客提供免费饮用水和WiFi,并请他们离开时带走一袋垃圾作为回报;组织实行了斑头雁守护行动,广泛招募志愿者,在斑头雁繁殖地附近建立营地,守护小斑头雁的孵化;持续监测长江源冰川退缩情况,在他的倡导下,2005年志愿者在海拔5400米的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竖立起长江第一座“冰志碑”,警示长江源冰川的退缩速度,呼吁人们关注母亲河的生态,8年来,这样的冰志碑已经建了5个。
长时间在野外工作,杨欣不仅是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探险生活,还常常与危险为伴,翻船、滑坡、高原反应、狼群,但这些都阻拦不了杨欣翻越雪山、沼泽和沙漠,为了一幅精彩图片、一个考察项目废寝忘食。
如今,“绿色江河”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一千两百多名志愿者参与到长江源环保宣传和生态考察活动中来。绿色江河的保护之路,也从野生动物扩展为关注长江源整体的生态环境,包括垃圾问题、冰川退缩问题、野生动物问题等。
护渔志愿者刘鸿
刘鸿,47岁,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长江护渔志愿者。刘鸿在长江边长大,自幼习武,从小心中便有一个“英雄梦”,在部队时多次在擒拿格斗比赛中获得冠军。退伍后,他在油溪镇创办洪江古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长江江津段长127公里,江面宽700米至1500米,水域总是不断出现非法捕捞者用电捕鱼的情况,水域里的鱼越来越少,这让从小在江边长大的刘鸿深恶痛绝。2014年4月的一天,江津渔政部门人员到油溪镇老洼沱码头实施增殖放流,并向围观群众宣传非法捕捞行为给长江生态带来的巨大危害,同时号召大家参与志愿护渔,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刘鸿第一个报了名。当天下午,刘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义务巡护。不料,在这次巡护中刘鸿的小渔船被对方的船撞得剧烈摇晃,刘鸿竟被甩入江中。上岸后他总结了两条教训:一是非法捕捞船的硬件设备都很先进,巡护船要更结实、跑得更快,才能逮住嫌疑人;二是要有得力的团队,至少两人协同作战,才能避免危险。
随后,刘鸿花17万元买了两台60马力的进口发动机,用合金材料特制了一艘防撞船体。随着非法捕捞船设备越来越先进,刘鸿发现,自己的船还得更先进,便又花10万元买了一台90马力的进口发动机,特制了重量仅300公斤的快艇船体。每次巡护,刘鸿往返行程至少数十公里,有时多达140余公里。快艇耗油量大,有时一个月油费就要2万多元。这些年来,刘鸿在打造巡护船、加强巡护工作方面投入近百万元。
每次巡护,刘鸿都要进行周密部署,哪些人同行、何时何地出发、巡护线路,都是临时通知,避免走漏风声。他在江面度过了近千个夜晚,与非法捕捞者斗智斗勇,不论是恐吓、威逼还是利诱,都不能阻挡他护渔的步伐。这些年,刘鸿共协助渔政部门收缴非法捕鱼船只42艘、电捕鱼工具165套、网具425副。2018年11月,重庆市江津区水务局授予刘鸿长江江津油溪段“民间河长”称号,江津区渔政站授予刘鸿和他的护渔志愿队“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义务巡护员”称号。
采砂执法女队长李永桃
47岁的李永桃是武汉市湖泊管理局(武汉市水务执法总队)执法三队队员,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桃子”。
采砂执法是一次十分艰苦的工作,不法分子基本是在晚上、假日偷采,“5+2”“白加黑”的工作节奏是常态,工作环境又是漂在江上,对女性更是极大挑战,过去艇上连卫生间也没有,为减少上厕所次数,李永桃在工作期间尽量不喝水。在江面上工作,时常会遇上大风、大雾、雨雪等恶劣天气。航行看不清方向,把不稳舵;枯水季节一不留神船被搁浅;追击疯狂逃跑的非法采砂者,有可能被弹回的缆绳打伤,也有可能登船过程中因打滑跌落江中。有一年枯水季,执法路上,李永桃所乘的执法艇突然搁浅,船舱破了个大洞,江水不停往舱里涌。风大、水浅,救援船只无法靠近。全船人只得合力堵漏、排水,经过2个多小时才脱险。
除了条件艰苦和风霜雨雪,还有铤而走险的不法分子,在非法采砂最猖獗的时候,李永桃和队友的执法车辆被安装追踪器,打到单位的威胁电话数不胜数,砂老板上门威胁,还有队员甚至被几十个暴力抗法分子拿刀架在脖子上……再大的危险,也没能阻止他们严格执法。
李永桃认为,采砂执法也需要设身处地为执法对象着想,以柔情换真情化解冲突对抗。有一次,她和队友查获一艘非法采砂船,被扣采砂船船主的妻子突发急性盆腔炎倒在地上,她和队友抬起一副担架,用最快速度把病人送进医院抢救。病人住院期间,李永桃见她无人照料,就每天送饭、看护,代缴住院费,还帮她联系亲戚,最终换来一句发自肺腑的话:“你们救了我的命,以后我们再也不干这行了。”
李永桃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15年,她从最初一名打击非法采砂执法的“门外汉”,成长为打击非法采砂执法“活法规”“活教案”,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她总能脱口而出;还练就了“扫眼识砂”“听声辨船”的本领:扫一眼采砂船上的砂,就能判断是从哪个江段采的;听一下船的发动机声,不管它外表伪装成什么样子,都能确定是不是采砂船。她参加的大大小小行动有1029次,开展堤防和采砂巡查达10万余公里,2016年参与查证采砂入刑后第一例违法采砂刑事案件,受到国家部委肯定。
候鸟守护神李跃
李跃,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三汊港镇人,现任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8年来,李跃全身心投入湿地候鸟保护工作。为使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保护政策家喻户晓、保护意识整体提高,李跃想尽了一切可用的办法:拍资源做展板,向广大群众展示都昌湖区良好的湿地候鸟资源;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关键性法制条文编印成册送到湖区乡镇村组;先后制作了鄱阳湖生态知识、鸟类生态类群、鸟类相关特点、鸟类作用与贡献、都昌县湖区主要鸟类资源等10余种宣传资料10万多份,分发农村、社区,宣传各种保护知识和重要性;同时还进校园开展保护专题讲座。通过他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和以案释法,调动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来推动湿地候鸟保护事业,建立了5个民间组织,聘请了25名临湖区域农民协助护鸟,还办起了候鸟救护医院和野生动物救护协会,第一时间收容救护伤病候鸟和野生动物。
为了实施好候鸟保护,李跃根据保护区的生境结构和候鸟分布特点,制定并落实了雷打不动的野外巡查工作制度。每年秋冬季节是李跃最忙碌的时期,组织执法人员坚守在一线岗位、在湖区源头巡逻。他常常对巡逻执法人员说,如果我们稍有不慎或疏忽,越冬候鸟就可能遭到不法分子的猎捕,我们的工作只有打持久战才能巩固保护成果,要坚持不懈地巡逻检查,坚定不移地惩处破坏。在三山、泗山等人迹罕至的偏远交叉地域,不法分子惯用“天网”、投毒、强光诱照等手段猎杀候鸟,李跃知难而上,多次组织人员蹲坑守候、连续排查、清毁“天网”。在湿地泥滩里巡逻行靠双腿,吃靠干粮,还经常起早贪黑,顶风冒雪。2008年以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巡护里程近10万公里,排查投毒险情60多次,清理“天网”126千米,砍断竹篙3万多根,烧毁作案船只4条,没收作案摩托3辆,还候鸟一片自由安全的蓝天。
李跃用超强的毅力执着坚守,护卫湿地和候鸟,为江西擦亮了生态名片,2017年5月被中国林学会、光明日报社授予“中国生态英雄”。
环保老兵朱再保
朱再保1928年出生于岳阳县一个贫苦人家,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戴着朝鲜劳动党中央授予的“民族解放勋章”回到祖国,1966年因胃癌切除部分胃和横结肠,不到40岁的他被安置到岳阳军分区终身离职休养。
但朱再保是个闲不住的人。1983年,他看到国家提出要在青少年中推行环保教育的新闻后,深受启发,从此投身环保事业。他自费订阅10多种报纸杂志,购买上千册图书,刻苦学习,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普通人变成了环保行家。
2001年3月,他创办了湖南首家民间环保组织——岳阳市环保志愿者协会。多年来,朱再保公益志愿服务超18万个小时;为城乡学校师生作了“人口、资源与环境”国情报告3000场,编写宣传材料上百个专题150万字,印刷600万份免费发放,供师生们参考;为保护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候鸟安全越冬,他发动环洞庭湖5县(区)50万名“湿地卫士”,开展了“湿地四护”和“护鸟四不”行动,即“护鸟、护鱼、护水、护一切生物,不网捕、不毒杀、不买卖、不食用洞庭鸟类”行动;发表70多篇考察报告,为保护东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组织捐粮40吨,救助受灾鸟类;组织捐植“生命源林”近7000亩,累计植树100万株;近两年,他广泛发动中小学生参与“绿色扶贫”,仅2018年就扶持岳阳县黄沙街村民种植茶林2300多亩,被誉为“岳阳杨善洲”。
做公益环保几十年,朱再保一直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他一件衬衣穿了30多年,参加义务讲座数千场从不让单位接送。直到现在,他和老伴还是住在军干所40平米的老房子里,条件十分简陋。他从不收取一分钱报酬,反而为公益环保“倒贴”了35万元。
因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贡献,朱再保被誉为“洞庭湖湿地保护的先驱”和“中国民间环保第一人”,2015年被评选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彰了这位中国环保志愿者。
江豚守护者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
2011年底,湖南日报记者徐亚平发起成立了我国民间首个江豚保护机构——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提出“江豚为本,救豚于水火”,确立了3大攻坚目标,并辅助铺开了29项工作:让江豚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助推政府建立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探索实施江豚迁地保护。长期目标是保护江豚及其它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重点关注洞庭湖、长江水质及其它野生动植物,寻找白鳍豚;力促洞庭湖江豚种群的逐年增长。
协会首先组织打响立体宣传战,组建宣讲团进湖区、机关、社区、学校宣讲;在长江、洞庭湖大堤,岳阳城区发布了27个公益广告;编排了国内首部以保护江豚为主题的音乐情景剧《江豚之恋》,巡回公演;协会持续对青少年实施环保宣教,主办了全国首个江豚保护征文竞赛、学生江豚版画展;举办了34次江豚保护摄影图片展、6次生态晚会;组建科研发展部及渔民就业帮扶服务部;创建“一湖一江”市县乡村组五级联防网,划定了防区与责任段,同当地有关部门、社会团体联动;实施“打通长江”流域NGO联动与协作。
组建了水上巡逻队,徐亚平和10多位志愿者立下“生死状”,建立巡逻值班制度,高频展开水上巡逻,劝阻非法排污、非法捕鱼、非法采砂,守护江豚和渔业资源。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接到一线志愿者的举报,协会都要迅速出击。除了常规巡逻,协会还会有夜晚的秘密行动,配合市县渔政制裁违法捕渔。据协会秘书处下湖台账统计:2012年巡湖163次,2013年巡湖170次,2014年巡湖182次,2015年巡湖191次。2013年12月2日晚,巡逻队冲锋舟两次在湖中搁浅,两次迷路。志愿者摸黑前行,直至凌晨,截获非法捕捞者3人、电捕鱼船11条,渔获物2500多公斤,创了洞庭湖30年单例截获船只、渔获物最多的战绩。
经过多年的长期坚持,协会加大了对江豚保护的宣传,唤起全球对江豚保护的关注,为助推江豚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建立省级东洞庭湖江豚保护区和探索实施江豚迁地保护方面的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得到多方认可,被央媒、外媒报道700多次,荣获“第五届SEE·TNC生态奖”“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2012最佳绿色组织奖”。
环保生力军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协会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协会于1997年成立,聚集了一群通晓生命科学知识,热爱绿色环保事业的青年人。协会以探索和保护生命为宗旨,用“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态度,在众多社团中独树一帜。
自成立以来,协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大大小小不胜枚举的成就:2010年6月,生命科学协会江淮环保行赴巢湖参与“保护母亲湖”志愿服务团队,青年志愿者们“共饮弋江水”,走进母亲河,大力倡导护水、节水等理念,受到中国日报、网易新闻、安徽日报、巢湖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201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生命科学协会积极联系铜陵国家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芜湖环保局、芜湖渔政局,组建了“江淮环保行”——生态安徽保护江豚团队,赴芜湖、铜陵、巢湖三地登上港口码头,深入厂矿企业,走进渔民家中,宣讲调研、培养环保志愿者,宣传关爱江豚、保护母亲河。2013年4月,第四届绿植认养活动中,生命科学协会作为该活动在安徽师范大学的主要承办方,成功发送绿色种子六百余颗,组织同学们签署环保宣言一千余条;协会连续两年作为芜湖市唯一、安徽省仅有的两个团队加入了由三峡集团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发起的“护航中华鲟”项目;协会获评2015年度芜湖市“高校精品社团”“燃青春聚能量”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百家环保社团等荣誉称号。
协会多年来始终走在环保第一线,为建设“美丽芜湖”出力,活动曾被中青网、文明网、大江晚报、芜湖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一江清水守护人张俊
今年38岁的张俊,原是三峡集团上海院的一名工程师。2017年,张俊随三峡集团和国家发展改革、住建部组成的长江大保护调研团奔赴安徽、江西等地,实地考察沿江城市水环境现状。这次调研让张俊对长江大保护工作有了深入认识,也让他萌生了留守九江的想法。专业造诣深厚、坐拥20多项个人发明专利,足以让张俊在大都市的职场游刃有余。要放弃现有一切,并不容易,可调研中张俊亲眼目睹了长江生态问题的严峻形势,在他看来,以自己所学所会为长江大保护尽力,责无旁贷。安抚好妻儿,张俊前往九江,就任九江市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白板一块”的九江项目,张俊二话不说,一头扎进错综复杂的九江管网调查、污水溯源工作中,详勘细查九江城镇污水现状,事无巨细地一一记录,短短几个月内便完成项目本底调查。
为了补齐知识短板,张俊抓紧一切机会学习:专业书籍摆满了桌面,甚至桌子下面都堆满了成箱的书;每天多次往返项目现场实地了解工程细节,向行业专家请教最新技术动态,通过与项目各方的日常讨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张俊在九江项目上,赢得了政府和参建单位的信任。
为了快速打开工作局面,上至市政府、发展改革委,下到管委会、街道办,张俊都“跑”了个遍,不厌其烦地宣讲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战略意义,介绍三峡集团的优势能力。大家笑称他是三峡集团的“形象代言人”。
为了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张俊牵头九江项目部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例会、调度会、推进会等多项协调联系制度,其中大部分会议都由张俊主持,最多时一周要参加近30场。有时顾不上吃饭,就只能等会议结束后扒几口冷饭,再不济就泡一桶方便面,张俊笑称,来九江一年吃的泡面,比之前十几年加起来都多。
全力以赴的努力,换来的是九江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和支持。九江一期项目创新优化审批、决策机制,有效缩短项目审批周期,大大提高了项目落地的速度。芳兰、长江排口、白水湖、赛城湖、两河……九江长江大保护项目一个接一个开工,生机盎然、人水和谐的绿色画卷即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