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束缚了塑料制品替代市场发展
2020-02-08彭婷婷
彭婷婷
外卖餐盒、塑料吸管、快递包装……这些廉价、轻便、密封性好的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如果不规范生产、使用、处置塑料制品,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更可能会使其进入食物链,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早在2008年,我国便开始施行“限塑令”,但从十多年的执行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随着电商、外卖餐饮和快递业的迅速发展,给“限塑”带来更多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塑料制品替代市场仍处发展初期,价格偏高、性能欠佳、相关标准缺乏、竞争力弱等还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价格偏高
市场从来都是如此,有人想把产品卖出去,有人则想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据统计,“价格”因素排在消费诉求的首位。“我们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禁塑替代产品。作为餐饮经营方,成本控制是我们的一大考虑因素。”海南旭杨餐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宋鸿钰表示,“原先食堂采购普通塑料打包餐具的价格约为每件180元(包括 300套盒子和盖子),而现在采购的替代产品价格为每件330元(包括200套盒子和盖子),每个月的采购成本要多出约2倍。”
事实上,替代产品价格偏高并不是孤例。“无论是塑料可降解,还是用其他产品替代塑料,都会提高我们的经营成本。”一家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近期曾经对比过可降解材料和不可降解材料,发现前者比后者要贵四五倍。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试点单位餐饮打包袋采购价每个1元;有超市购物袋售价每个0.8元,接近原普通塑料袋每个0.3元的3倍价格;某医院小号药品袋的采购价格甚至达到原塑料袋价格的10倍。另据饿了么数据显示,进行一次性塑料吸管替换后,喜茶全年增加成本2000万元,汉堡王增加成本1500万元,金拱门增加成本4000万元。
“用塑料袋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买些瓜果蔬菜啥的拎着很方便,用完还可以装垃圾。”消费者刘女士表示,现在提倡环保,禁塑或是使用替代品都是可以接受的。关键在于商家,别把塑料替代产品的价格转嫁在消费者身上,“要有价格合适的替代品,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市场虽大,但塑料袋用量较高的主要是集贸市场,可降解塑料袋成本相对较高,难以进入。在这些地方,传统PE塑料袋依然很多,还出现过假冒可降解塑料袋的现象。”一家生物材料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替代产品的价格较传统塑料增加不少,既提高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也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意愿。据了解,目前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是传统塑料的2到3倍,高成本、高价格阻碍了它的大规模应用。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王軍表示,塑料吸管和塑料袋的替代品——纸吸管、PBAT(一种生物降解塑料)塑料袋的产能现在已逐渐跟上,但一次性塑料杯和餐盒的替代品成本高,产能相对不足。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价格势必会下降。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漫长的研发过程、高额的研发费用、难以攻克的技术瓶颈等一系列因素使可降解塑料与真正实现物美价廉尚有一段距离。
产品体验欠佳
近年来,诸多主要餐饮巨头已经开始减少塑料食品包装的使用量,最大的变化是将塑料吸管转换为纸吸管的做法。
比如,麦当劳中国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近千家餐厅率先停用塑料吸管,同时在杯盖的设计上进行微调。麦当劳(中国)副总裁张帆称,目前麦当劳中国所有的包装里,80%都已经实现纸质转型,塑料只有20%的用量。
而塑料吸管逐步被替代只是全面禁塑的一环。如今,餐饮、商超等业态的经营者不断在寻找塑料制品的更多替代方案,替代品类包括纸吸管、纸包装盒、纸餐盒等,最新的“限塑令”又将替代速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以吸管为例,目前市面上塑料吸管的替代品主要有三类:纸吸管,聚乳酸吸管(即PLA吸管,甘蔗等植物纤维混合了聚乳酸制成的可降解吸管),以及较小众的不锈钢、秸秆吸管等。其中,相对来说纸吸管成为多数商家的首选。
“可降解吸管已经占到公司业务的60%以上,材料包括聚乳酸、纸质、不锈钢等。”一家吸管制造企业的负责人表示,普通吸管的成本在1分钱左右,纸质、聚乳酸吸管的成本一般在3到4分钱,不锈钢、玻璃这些可重复使用的吸管成本更高,在2到4毛钱不等。除了成本较高外,聚乳酸产品的保质期通常不超过12个月,一旦保存时间过久产品就会降解。所以,厂家必须想办法尽早销售出去,避免出现库存长期积压的情况。
基于这样的原因,不少企业在转型时往往会选择纸质吸管。虽然有关各方都在努力减少塑料的使用,但最终成效如何还是要看消费者的态度。
“如果使用纸质吸管喝热饮的话,没一会儿吸管就泡软了,有的还会影响饮品本身的口感。”有消费者表示,如果你去饮品店内观察,会发现如果柜台上同时摆着纸吸管和塑料吸管,大多数顾客还是会选择塑料材质的。所以,希望替代产品体系和类型可以更实用、更丰富、多样化些。
有些消费者还担心:一旦没了塑料吸管,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吸不上来。不过,许多消费者仍对环保的理念表示支持:“就是希望替代的吸管能更好用一些。”
据了解,消费者体验差是其一,关键是纸质吸管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以卷管环节为例,每根纸吸管需要用三层纸卷制而成。由于每个客户的需求不一样,纸张的规格也各不相同,每次生产都需要调试机器。即使能顺利完成制作,烘干又是一个让生产企业头疼的问题。正是受制于资金、成本、技术等因素,目前不少企业并没有启动环保转型。
不仅是纸吸管,环保纸袋也并不适用于所有场合。“在菜市场直接使用纸袋容易脏,弄脏就只能扔了,挺可惜的。”消费者刘女士表示,“如果重复使用的话,还会有卫生问题。”
缺乏相关标准
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称,可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土壤、沙土、淡水环境、海水环境、特定条件如堆肥化条件或厌氧消化条件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或/和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的塑料。
目前,我国的可降解塑料产品在生产、流通、使用和回收处置等环节仍有不少难点亟须突破:比如,如何进一步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实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检测认证;怎样结合实施垃圾分类,明确生物可降解塑料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方法等。
“当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有些可降解成分(比如淀粉、碳酸钙)含量极低,一旦进入自然环境,这类产品所含的传统塑料物质仍会造成塑料污染问题。”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的专家表示。
相比之下,值得推广的应当是“全降解塑料”,即根据我国相关标准,生物降解率达到90%以上的可降解塑料(其余不到10%的物质是生物死体或矿化无机盐)。
“目前没有规定明确这件事情,所以明年我们很可能只会提供无纺布购物袋。”某连锁超市采购部负责人表示,超市总部本打算采购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来替换传统塑料袋,但拿捏不准到底怎样的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才能符合监管要求,担心采购的袋子不是全降解塑料的,可能会“白忙一场”。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表示,国家和地方都在加快出台相关标准,主要解析两个问题:什么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降解塑料,以及这些种类的塑料究竟要达到怎样的要求。“要理性看待可降解塑料,其在值得替代传统塑料的地方推广应用才更有意义。”
事实上,在过去十几年中,关于可降解塑料已有一系列国标,不仅覆盖定义、性能测定、生物分解能力等多个维度,而且还有针对特定产品比如农膜、餐饮具制品的规范。今年5月1日起,生物降解塑料购物袋的国标也开始实施。
虽有标准,但能够顺利落地才是关键,目前市场面临着缺乏执行力和监管难题。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是目前市场上的伪造标注多,损害了国家标准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标准缺乏强制力,市场监管部门并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精力去进行监管。
此外,一些标准規范还需进一步细化。环保组织摆脱塑缚相关人士表示,特别是在流通环节,对于如何在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上使用“可降解”“生物可降解”等环境声明、严格规范企业宣传行为是很有必要的;在使用上,还应提高公众对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认识,向公众提供正确的信息指导也不可或缺;在回收处置上,末端处理设施建设要先行,以规范生物可降解塑料废弃物的处置方式。
市场竞争力弱
“随着新版‘限塑令的出台,传统塑料的市场份额将逐步减小,企业间的竞争将更激烈,产品利润会越来越低。”从事塑料制品行业20多年的王详表示,企业如果想继续生存下去,转型是必由之路,但转型之路却困难重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不仅面临资金的压力,而且也有技术瓶颈需要突破。
不过,华西证券指出,在政策利好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不可降解塑料替代市场将迎来发展机会。
“很多人觉得这个领域发展前景好,都在试图进入。”广东佛山某塑料原材料生产企业的负责人秦林说,最近,几家以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研究的机构也在打听可降解塑料的情况,想进入这个行业。“未来短期内下游企业可能很难拿到原材料,从长期来看很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
目前,虽然产业化技术已逐渐成熟,但可降解材料的竞争力仍偏弱。业内人士分析,从短期看,行业需求大幅增长带动景气上扬,率先入场者能够享受到短期行业红利。但从中长期看,以PLA为代表的可降解材料仍有相当大的技术壁垒,相关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仍将依托其技术储备、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及成本竞争优势。
“从去年开始,国内一些上市公司敏锐地‘嗅到全生物降解材料广阔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表示,已经有很多家上市企业开始投入运行生产线,进行全生物降解材料,包括PBAT及PLA等的研发和生产。PBAT是最成熟的石油基可降解材料,是最直接便利的可降解材料替代方案。现在,PBAT等全生物降解材料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产能将逐步扩大。
业内人士认为,替代产品在有一定市场空间和竞争力的时候才会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这方面的企业规模较小,而且产品类别很有限,国内市场价格相对于比较低廉的传统塑料价格没有竞争力。因此,这项工作可以说正处于探索阶段。
总体来看,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正在经历转型期的阵痛,比如高成本低利润、原料供应偏紧、产量下降等。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及落地,可降解塑料市场发展将更加规范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拥有资金、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推动市场发展更加成熟。
提出微塑料概念的海洋生物学家、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教授理查德·汤普森表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相关产品应该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就考虑如何有效控制塑料垃圾的产生,这是循环经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