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分析(三)
2020-02-08张容磊
张容磊
本期继续连载《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第二章“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分析(三)”
1 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装备制造业还难以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我国装备制造业现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并且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前端研发设计与后端的销售服务环节都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尤其在高性能传感器、精密测量装置、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等方面对外依赖度高,重大技术装备所使用的仪器仪表被国外垄断,对外依存度达到40%,其中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高达70%。机器人和高端自动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超过90%的市场份额均被国外产品占领。我国高端装备对进口的过度依赖,必然使所生产的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1.2 关键支撑技术及核心基础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智能制造装备或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包括软件和硬件)主要依赖于进口,核心制造技术主要通过国外引进,尚未完全掌握吸收,如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高速精密轴承、特种执行机构、新型传感器等感知和在线分析技术、典型控制系统与工业网络技术、大功率变频技术、精密加工机床的设计制造基础技术(设计过程智能化技术)、大型石化装备设计技术等。
1.3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低
智能制造技术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工业软件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要素,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切入点和“粘合剂”。目前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市场规模为723亿元,仅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率较高,低端CAD软件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管理软件普及程度高,应用于复杂产品及系统设计管理等高端软件缺失。高端软件发展滞后,几乎所有重点工业行业使用的高端软件都要依赖进口,专业工具软件方面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其中,信息技术、制造工艺技术与相关软件产品技术融合程度低是工业软件发展缓慢的重要制约因素。自动化技术已经在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得到普及,但应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缺乏。
1.4 创新能力不足
控制系统、系统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创新能力薄弱,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技术追踪和技术引进,自主研发能力相对不足,缺乏原始创新,自主品牌缺乏。引进技术的技术消化吸收力度不够,技术体系不够完整,未真正实现消化吸收再创造。虽然我国正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但相比工业发达国家20%的科研经费投入量,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在仪器仪表行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5%,国内仪器仪表行业创新人才队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有5%。
1.5 产业基础薄弱
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制造基础,我国制造业发展整体还处于机械自动化向数字自动化过渡阶段,发展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如果以德国工业4.0作为参照系,工业1.0到4.0的主要特征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总体上还处于2.0时代,部分企业在向3.0时代迈进。中国制造企业是在2.0、3.0、4.0同步并行展开,需要分清哪些需要工业2.0补课、哪些需要工业3.0普及、哪些需要工业4.0示范,我国在践行“中国制造2025”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2 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2.1 政策扶持高档数控机床國产化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在2008年12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主要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国际领先;建立起完整的功能部件研发和配套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队伍;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80%左右立足国内。2009年5月《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以来,国家对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研发和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要求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将智能装备制造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方向。2011年3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外发布《“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将主攻五个重点领域,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其中,高端智能装备和新兴产业装备被列为五大重点领域前两位,高端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被列为五大发展战略前两位。2011年4月,工信部对外公布《“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课题申报指南》。与前两年重大专项相比,首次将高档数控系统作为独立项目,同时将功能部件和数字化工具系统、关键部件的研发位置提前。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核心技术成为两年财政支持的主要方向。2012年5月,工信部颁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高端智能装备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年,工信部相继制定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2012年7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之一,促进制造业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发展。2013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对智能制造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战略层面的规划指导。2014年,发改委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组织实施2014年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的通知》,通过专项的实施,推动提升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2015年3月18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以及《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目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2.2 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及基础件财税支持政策
财税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促进战略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培育战略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更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我国十分重视战略性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对于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编制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重点技术与产品目录,加快实施重大创新工程,大力支持智能制造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制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重大技术装备,落实有关关键零部件、原材料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积极研究完善针对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体系和重大创新工程的相关进口税收政策。
出台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认定标准和政府采购制度。国产重大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经试用成功并经验收通过后,可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凡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装备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将承诺使用国产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的必要条件。对使用国内研制、生产的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的企业,给予装备价格10%~15%的奖励,对智能测控系统和关键基础零部件在智能装备上的应用,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在重点领域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给予用户风险补贴或奖励,或采取设备添置费部分抵扣所得税和加速折旧等鼓励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增强用户购买和使用首台(套)装备的信心。
2.3 建立依托工程的发展机制
建立完善依托工程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机制,优先鼓励由用户企业和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共同开发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首台(套)保险业务。积极落实首台(套)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应用推广。
制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行动方案,围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重点方向,编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目录》,发布技术政策,制定领域发展行动计划,围绕产品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品牌培育、产品演进、产业化推进等方面制定具体方案。
加快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开发支撑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发展配套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提高主机、数控系统、功能部件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的占有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突破新型传感器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优化决策及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传感器、智能化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等感知、控制装置,以及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高速精密轴承、高密精密齿轮和变频调速装置等执行、传动关键元器件,研发一批典型标志性自动化装备。围绕高端智能装备及基础制造装备重点方向,利用现有基础形成一批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公共研发平台。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检测机构等现有资源,建设一批行业检测试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大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加大对龙头企业技术开发实验条件的资助,支持企业建设一批装备精良、运行高效的工程实验室,面向行业和地区提供服务。选择有条件的重点、排头兵企业,增建一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2.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和境外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的国际交流和协调,完善出口信贷、保险政策,支持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及工程服务出口。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高端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并购或参股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多層次参与国际合作。
2.5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人才引进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和高端人才项目资金,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特别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2)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从事智能技术和装备研发和创新的团队,培养和造就大量面向高层次需求的实战型工程技术人才。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完善人才的使用、评价和考核机制 将人才引进、培养与科技创业、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技术、专利人股权、期权等政策,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加快实施《装备制造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依托国家相关人才工程、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以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先导,统筹装备制造经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加速装备制造业人才国际化进程。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激励与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
2.6 完善产业发展体系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及时制定促进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金融、贸易、土地、环保、安全生产等政策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机制体制创新力度,着力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建立依托重大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的机制,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共同开发高端装备。建立高端装备首台(套)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加大对首台(套)及配套系统推广应用的支持。探索建立高端装备发展与重大项目审批的联动机制,对于重点领域工程项目的所需装备,组织使用单位、制造企业制定装备联合攻关方案,并加快实施。完善招投标制度,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推动配套设备及高端装备维修、支援、租赁、服务等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点产业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以应用拉动产业发展。
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目标,组织和引导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骨干力量,建立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高端装备产业联盟,在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业务分包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品牌强企、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强强联合,跨国跨地区并购重组,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以及主业突出、带动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企业集团。鼓励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基础零部件、工艺辅具和适宜专业化发展的配套产品制造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后续内容本刊将继续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