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选题模式与成果转化研究——以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为案例
2020-02-08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9)
一、引 言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中能够真正实现转化落地的比例很低,给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都造成了重大阻碍。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全链条过程,首先通过选题确定项目研究内容、研发产出成果、技术转让、中试等环节转化成商品,实现产品生产,最终产生社会经济效益[1]。作为创新最前端活动,科技项目选题是创新的战略起点,是影响成果转化成败、效果好坏的重要环节。一旦科技项目选题出现问题,后续成果转化就会面临巨大困难。目前对于科技项目选题的研究多是经验总结,选题方法如:参与政府招标[2]、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3]、申报基金项目[4]、激发直觉思维[5]等。科技项目选题和成果转化关系方面的研究中,Patelli[6]认为,高校中成果转化差的原因有项目选题不合理,缺少市场需求调查、科研人员选题目的不纯、未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刘姝威[7]提出,要从技术、市场和潜在成果受让方等方面分析选题的合理性。王婉[8]认为,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是科研与产业相联系的桥梁,项目选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并与地方产业群相对接能实现成果转化。目前的研究缺乏对科技项目选题模式的理论机理分析,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推演出科技项目选题的四种基本模式,并针对每种模式遴选案例进行分析验证,并据此总结对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选题不仅受到科研人员和研究机构等内部因素驱动,还受到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外部因素驱动,各利益相关方都会基于自身利益,希望通过科技项目实现既定目标,满足利益主体需求,因此选题驱动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选题的连续性也是科技项目的重要特征,一部分科研人员在选题时强调项目选题与其之前研究方向高度匹配,希望不断地在之前研究基础上取得突破进展,选题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另一部分科研人员不完全根据之前研究方向选题,而是根据外界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本次选题方向,改变研究方向和重点。立足于驱动因素和连续性两方面组合,推演出科技项目四种选题模式如图1。
图1 科技项目选题理论模型
兴趣模式由科研人员的兴趣方向主导,如果科研人员希望通过自身研究成果造福于社会,就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项目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绩效模式是由于科研人员为提高绩效而追随流行热点进行选题,如果科研人员和科技项目二者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统一,就不仅能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绩效,还可以提高项目成果转化的绩效。任务模式是指为完成规划目标,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研人员接受政府部门的具体科研任务开展科技项目,政府部门对项目的评审标准将促进这类科技项目成果的转化。市场模式是科研人员为了市场需求采用灵活调整自身研究方向的新选题模式,如果选题时能够直击市场痛点,那么项目成果转化将会十分顺利并且能够取得良好效益。
三、科技项目选题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的典型案例均来自于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该奖用于表彰我国各行业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而且取得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能反映出目前我国优秀科技项目的选题模式及其后续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状况。同时,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大型科研组织,处于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最前沿,所以本文的案例出自中国科学院系统。本文在兼顾案例典型性、代表性、资料可得性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中国科学院的四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作为案例研究样本。
(一)兴趣模式典型案例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张兵研究员等人完成的“高光谱遥感信息机理与多学科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参与人员和单位均来自科研系统内部,属于内部因素驱动项目立项。张兵研究员近20年来所有研究成果的方向均为摄影测量与遥感,其选题连续性较强,因此该项目选题是典型的兴趣模式。张兵从学生时代就对高光谱遥感产生浓厚兴趣,他认为这项技术在国防、农业、环境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并愿意将高光谱遥感这项技术推广。
张兵带领团队历时20多年潜心研究,在解决高光谱遥感信息机理、图像处理和多学科应用中的难题方面取得成果,有效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引领了高光谱遥感在农业、生态环境、文物保护等多学科的应用,创建植被、岩矿、水体等模型30多个,共取得经济效益6500多万元(1)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并实现了向发达国家的技术输出,引领国际高光谱遥感创新研究,使得我国在该学科始终处于国际前沿。该项目是采用兴趣模式选题的优秀案例,而该项目促进项目成果转化的关键就是项目选题者利用兴趣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正是张兵研究员坚定信念要让高光谱遥感应用在实践中的诸多领域,才让他的兴趣转化成为科研动力,也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兴趣模式选题的项目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科研人员的主观转化意愿。
(二)绩效模式典型案例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谭铁牛等人完成的“面向安全监控的视频内容理解技术与应用”,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五名科研人员独立完成,属于内部因素驱动项目立项。该项目属于计算机视觉的应用研究领域,而选题者研究领域为基础算法理论,其选题连续性较弱,因此该项目选题是典型的绩效模式。通过对谭铁牛等人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可以发现,选题前他们发表了多篇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类文章。由此可见,在该项目立项前团队针对图像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对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典型算法理论展开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在物联网背景下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规模人群的图像识别将会成为热点,因此选题为面向安全监控的视频内容理解技术与应用。
该项目实现了海量图像中的目标定位、全天候目标检测和跟踪、基于目标识别和异常行为的报警,打破了国外技术与产品的垄断,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需求。成果陆续在北京地铁、北京奥运会、北京世园会、天津机场等成功应用。该项目是绩效模式选题的优秀案例,其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在于项目特殊的绩效评价制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特设的技术转让奖励政策,规定项目的技术转让费可部分留存课题组作为科研经费,另一部分用于回报研究所和科研团队作为奖励,这样研究所、课题组和科研人员三方都得到了回报,使得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技术使用方三方的绩效都得以提升,这也是该项目的智能视频监控技术保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样的成功案例能为其他科研机构提供更多的经验参考。
(三)任务模式典型案例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由国务院和中国国家航天局委派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进行研发,属于外部因素驱动项目立项。项目负责人刘振兴院士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空间物理学,其选题连续性较强,因此该项目选题是典型的任务模式。项目于2002年由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是国家航天“十五”计划中设立的重点科学探测卫星计划,并且按照中国航天局和欧空局签署的合作协议,成为国际空间探测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不仅是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下开展的航天科研任务,还是中欧政府主导下开展的大型科研项目。
该项目的两颗卫星分别在轨运行了46个月和48个月(2)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新闻网报道《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远远超过了设计寿命。在轨运行期间,两颗卫星获得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取得突出的科学研究成果。项目成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地球空间环境变化的物理过程、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的创新能力、推动行星空间环境研究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我国航天科研实力,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空间科学卫星事业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该项目成果已经被推广应用到嫦娥探月工程、萤火计划等。该项目是任务模式选题的典型案例,其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在于政府部门对项目成果应用的持续评价制度。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作为科研机构接受国家委托任务完成科研项目,而政府部门检验项目成果的标准就是成果应用于后续航天工程的效果。该项目于2005年已经完成数据探测,但是对项目成果的检验一直在持续,直到5年后才根据多年的应用效果对项目展开评价,2010年才在国内国际斩获多项科技大奖。由此可见,对于任务模式选题的项目,政府部门必须持续评价其成果应用效果,才会使项目成果转化取得良好效果。
(四)市场模式典型案例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的“全过程优化的焦化废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及应用”,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完成,属于外部因素驱动项目立项。该项目属于废水处理研究领域,而选题者之前研究方向为生物领域,选题连续性较弱,该项目选题是典型的市场模式。从2001年开始,课题组在钢铁煤炭等行业开展市场调研,联合大型钢铁企业,通过中科院过程所参控股企业作为联合实验室,吸引高校和企业相关领域人才,一同组成项目团队展开全过程优化的焦化废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研发。
目前项目成果已被应用到鞍钢、鞍山盛盟、武钢等企业的27项废水处理工程,废水总处理规模5397万吨/年,经济产值超1000亿元/年(3)数据来源:北京赛科康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新闻《恭喜赛科康仑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放稳定,满足工业排放要求,为钢铁、焦化、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该项目是市场模式选题的优秀案例,其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在于科研人员能够主动深入市场调查企业的真实需求。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曹宏斌课题组没有按照传统的科研范式,而是力求从实践中发现技术的痛点,根据市场中的需求调整研发的技术路线,有针对性开发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成果。而且采用了与企业联合研发的模式,保证项目的技术成果一经研发成功就能投入企业的生产线上使用。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科技项目选题和成果转化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对四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兴趣模式案例中研究员浓厚的个人兴趣,让其坚定信念要使技术应用在实践中的诸多领域,促使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的社会经济效益;绩效模式案例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在于研究机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制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特设的技术转让奖励政策,对科研团队起到了正向的激励作用,同时有利于科研团队专注于科研本身;任务模式案例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在于政府部门对项目成果应用的重视程度,对项目成果的持续使用和评价;市场模式案例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在于科研人员能够准确清晰把握市场中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同时采用在企业中联合研发的模式,保证项目的技术成果一经研发成功就能投入企业的生产线上使用。
本文针对不同选题模式的项目成果转化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重点鼓励有转化意愿的科研人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兴趣出发确定科技项目研究方向;第二,大力推广科技项目的市场模式选题,科研人员在选题时要尽量瞄准市场需求,注重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第三,坚持大型项目采用任务模式选题,中小科技项目采用绩效模式选题,完善对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和科技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评价标准,将科技成果转化预期效果作为项目资金支持的参考和依据,尤其要在选题申请和后期追踪环节中注重对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