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棱镜联合感知觉学习训练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研究

2020-02-07高鸽韩雅军谭小波郝佳颖石晶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治疗效果

高鸽 韩雅军 谭小波 郝佳颖 石晶

【摘 要】目的:三棱镜结合感知觉学习训练应用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研究,比较治疗前后三棱镜近、远距离水平的集合性综合、融合范围、离散型融合、散开集合比。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集合性融合、较治疗前增大、离散性融合与散开集合比较治疗前减小。结论: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治疗中,采用三棱镜结合感知觉学习训练,有利于集合性融合以及近距离下集合性融合缩小,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三棱镜;感知觉;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效果

【中国分类号】R77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058-01

间歇性斜视是介于恒定性外斜视以及外隐斜之间的一种斜视,视轴通常分开,看近可保持正位,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大于融合性结合幅度,产生外斜,此病发病前大部分先有外隐斜,为了患者能够恢复视力,需进行有效的治疗[1]。本文就三棱镜联合感知觉学习训练应用在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参与本次研究,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龄8~32岁,平均年龄(20.09±2.35)岁。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三棱镜联合感知觉学习训练治疗,三棱镜检查:预置矫正度数,于远距离上33cm出示最佳校正视力上两行的视标,一行通常为0.6,在患儿双眼前同步增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度(模糊点),若患者视标模糊时记录总三棱镜度,继续增加三棱镜度直到患者表示视标变双时记录总三棱镜度(破裂点);将三棱镜度反向减少至患者视标再次变成单个时,记录三棱镜度(恢复点),离散性融合以破裂点来反映。在测量远距离下增加基底向外棱镜的结果,集合性融合以破裂点来反映,调整测量距离到6cm,测量到近距离的集合性与离散性融合。采用Freanel压贴三棱镜于眼镜上,间隔15min,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观察患者斜视度,并给予调整,直至稳定位置。斜视度≤40行双眼对称性外直肌后徙手术;对斜视度40-72的按每mm矫正4的手术量计算,行非注视眼的缩、退术;当斜视度>72行双眼外直肌外徙+非注视眼内直肌缩短术,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术后1d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治疗。感知觉学习训练:术后1周进行,采用多维空间感知软件进行眼部训练,包括立体视训练、脱抑制、辐辏训练,感知觉训练时均戴红蓝眼镜。

1.3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三棱镜近距离、远距离的参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x±s”,t检验;计数资料:(n,/%),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三棱镜远距离检查结果对比

治疗前三棱镜远距离检查,融合范围为(37.58±5.25),治疗后为(36.95±5.17),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前离散性融合、集合性融合以及散开集合比分别为(18.05±3.17)、(19.45±3.23)、(0.92±0.29),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2.59±2.63)、(23.47±3.57)、(0.58±0.21),比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前后三棱镜近距离检查结果对比

治疗前后离散性融合分别为(19.25±3.36)、(18.82±3.4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融合范围、集合性融合、散开集合比分别为(38.17±3.57)、(19.62±2.34)、(1.02±0.33)均小于治疗后的(41.47±3.45)、(21.78±2.58)、(0.84±0.22),P<0.05。

3 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原因主要是集合以及外展功能的平衡失调所致,融合能力低下、集合能力不足的时候,就不能对抗过强的外展能力,眼位就有向外偏斜的倾向。此病好发于儿童早期,最开始的时候在看远处时发生,若病情进展,发病次数和时间均会增加,最后看近处时也可发生外斜[5]。

有研究表明,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和融合之间有很大关系,双眼视觉建立的关键因素就是融合功能[3]。临床上,双眼视觉是否正常和融合范围的大小有关,集合性融合则是保持双眼单视的集合;离散性融合则为保持双眼单视的散开;双眼通过实时自主反射与非自主反射调整工作距离来保证双眼单视的最佳状态,此过程又涉及到集合性融合与离散性融合[4]。大量文献报道,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内直肌腱内本体感受器发生了退行性病变,若进行早期视力功能训练,可逆转病理改变[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的远距离检查离散性融合、集合性融合和散开集合比均较治疗前好;治疗后的近距离检查,融合范围、集合性融合以及散开集合比和治疗前相比较,P<0.05。

综上所述,间歇性外斜视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远距离、近距离下集合性融合缩小,通过三棱镜联合感知觉学习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水莲,金涵,李岚,等.三棱镜适应试验联合双眼外直肌后徙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分析[J].江西医药,2017,52(10):969-971.

[2] 余志卫,俞颂平,施天严,等.感知觉学习训练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功能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7):659-661.

[3] 金涵,李岚,田军,等.间歇性外斜视按三棱镜耐受后斜视度设计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8):832-835..

[4] 李月平,张伟,赵堪兴,等.间歇性外斜视的侧方非共同性临床特征与手术矫正效果回顾分析[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8,20(5):274-278.

猜你喜欢

治疗效果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