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打造一体化自然生态空间

2020-02-07王君刘宏

资源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滨海花园绿化

王君 刘宏

作为全球新兴发达经济体和中心城市之一,新加坡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宜居吸引着全球人才、企业、商旅和投资,也为国民提供着优良的生活品质和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称谓于20世纪80年代闻名于世。随着“花园城市”成为现实,上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提出了“花园中的城市”愿景,并且在“花园城市”基础上,注重生态自然的保护和连接城市环境的绿色空间、使其网络化和系统化,迈向世界级“花园中的城市”,使新加坡成为集花园、商业、宜居、旅悦一体的活力城市。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0世纪60~90年代,新加坡成功建造“花园城市”。这起源于60年代独立之初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的构想。他提出把新加坡打造成具备“第一世界”城市标准的东南亚绿洲,通过清洁、绿化的环境优势吸引世界投资和商旅,实现新加坡经济从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的跨越。

1963年,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发起了第一次植树运动,标志着新加坡全民参与的绿化运动的兴起,此后,树木和灌木被大量种植在路旁和道路隔离带上,通过路面绿化奠定了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基础。

1968年,政府在向公众解读“环境公共卫生法案”时首次提出把新加坡转变成清洁而葱绿的“花园城市”的目标。

1970~1980年,城市美化项目引进多样和色彩丰富的植物品种,是打造“花园城市”的重要一步。

1973年,由政府各部委和法定机构的高级官员组成的“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花园城市”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开始建设全岛公园网络连道系统,实施“绿色和蓝色规划”连接城市绿道和水流河道,城市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总体来说,1960~1990年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采取实用主义原则,以经济目标为导向,在技术上采用人工设计、装饰和塑造城市环境,实现记录在册树木140万株,植被区1万公顷,为新加坡陆地面积的14%。

迈向“花园中的城市”

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是“花园城市”建设的主要负责机构,它隶属于开发建设国家基础设施的国家发展部而非人们通常认为的环境与水资源部。

1996年时任国家公园局首席执行官陈伟杰博士最早提出“花园中的城市”概念,1998年新加坡《海峡时报》将之作为国家发展新方向予以报道,此后市区重建局和“可持续发展部际委员会”等重要国家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时,如“2008总体规划”和“2009永续新加坡蓝图”都将之列为城市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2002年,新加坡环境部出台“2012新加坡绿色计划”,作为10年期环境治理蓝图提出城市环境不仅应绿化清洁,更应面向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后新加坡“花园中的城市”提出及其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支持。

简言之,“花园中的城市”最根本的涵义是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将目前矩阵式的公园绿地系统、绿化系统和扩大的水域空间相互连接,形成网络化、一体化的回归自然的生态空间。

“花园城市”的实现基于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使城市坐落于绿色无处不在的热带森林景观中;二是发展生机盎然的城市生态系统,使其在公园、花园、自然保护区和空中绿化无缝连接的绿色城市景观中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三是让人们对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社区有归属感和拥有感。

相比之下,“花园中的城市”目标最大的挑战不仅是要延续“花园城市”建设,通过植物绿化美化城市,柔和冷硬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注重自然生态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之延续扩展至已有自然保护区之外、融入到城市的人居生活空間——这是对环境建设范式的改变,要求城市进一步增强公园、公园连道系统建设和街景绿化(特别是垂直绿化和空中绿化),修复和提供适宜生物栖息的环境地貌。同时,培育公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使保护和回归自然成为全体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认同和参与的行动。

打造“花园中的城市”是新加坡国家发展新的战略目标,它是在“花园城市”基础上,使城市与自然完整融为一体,让“花园”从城市的点缀变为城市的轮廓。它的实现将使新加坡拥有独一无二的城市国家风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从根本上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建设世界级“花园中的城市”

优质的城市环境是对未来发展成本收益最优的投资,今天新加坡“花园城市”成果和“花园中的城市”愿景正是在领导人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基本理念指引下逐步实现的。

城市环境优质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新加坡独立时,李光耀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清洁、绿化的城市,由此,城市绿化运动逐渐展开,“花园城市”设想逐步变成现实。

政府特别注重环境和经济的双重可持续发展,新加坡第一个概念规划就在土地使用上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和保证绿色区域,以公共卫生、废物管理、污染控制和能源效率为主要领域,日渐实现水和空气的清洁和安全。

目前,新加坡被世界银行评为全球最适宜经商的国家,其优势除了高效的政府和可预期的易商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集聚的全球高端人才,更基础的是“花园城市”绿色宜居的环境品质。

绿色植被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新加坡的树木、花园和公园系统由国家公园局作为“绿色资产”进行统一管理,随着绿色空间的不断建设发展,保护自然和绿色空间的生物多样性已上升为主要的政策目标。

动员全社会参与是优质城市环境的支撑。新加坡政府在城市绿化中重视公众、政府和私人部门三者的伙伴关系,注重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

新加坡各类公园和花园的价值不仅在于园林本身,更体现出政府履行职责和实现承诺的能力和效力。在这一点上,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实现和迈向“花园中的城市”愿景提示着世界,优质的环境将更加助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走向卓越。

上述指导原则如何具体实施,从而可以提升新加坡城市国家的品质和竞争力呢?以新加坡“滨海南”综合功能发展区为例,看看新加坡如何建立融合生活、工作、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花园中的城市”。

“滨海南”综合功能发展区东临新加坡海峡,西靠新加坡最优美的城市园林杰作——“滨海湾花园”,是“花园中的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发展商务和住宅区,“滨海南”将更便于人们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生活和休闲,成为中心商务区延伸出的绿野和生态友好型都市社区。它不仅为人们提供近万套住房,还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设计的绿化美化、交通模式、建筑标准等基础设施为人们打造“花园中的城市”,使之成为城市绿色空间的有机组成。“滨海南”使城市中心向海滨延伸,并衔接起中央商务区与居住区,预计为新加坡增添更多国际元素和城市活力,成为城市的海滨花园和特色经济增长点。适应海滨地区地理特点,“滨海南”利用海风冷却空气,创造凉爽、舒适的微气候环境,同时降低热量、节约能源。社区主干道和人行道的方向设计与季风方向一致,成为风的走廊,街区中的建筑高度设计也以促进人行路面的空气流动为目标富有变化,从而增加行人和街区的凉爽。

在建筑方面,“滨海南”将是新加坡最先进的环境友好型社区之一,实行比普通标准高30%的绿色建筑标准,建筑物采用生态友好措施,实行雨水收集、废水回收循环,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空间绿化,以及更高的能源使用效率等。“滨海南”建筑的高度也以符合人体感官尺度为准,从人行道到主干道,从近滨海花园到远滨海花园,建筑的高度由低到高依次提升,优化了景观的视觉体验,整个社区使地上慢行空间、地下商场和走廊与“空中花园”相结合,通过多层空间打造“花园中的城市”环境。(摘编自2019年11月16日《中国自然资源报》6版)

猜你喜欢

滨海花园绿化
《广东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LettheSparkoftheCultureCollisionsShine
探讨海洋文化符号在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我爱绿化
小猴栽树
新年“希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