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农田防护林体系
2020-02-07汪万森
汪万森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形一半平原一半山区,犬牙交错。5000多年的华夏史,黄河改道3000多次,造成河南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被黄沙覆盖,涉及全省平原地区10个省辖市、48个县(市、区),总面积3.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23%,沙化土地即达128.9万公顷。
作为粮食大省,保障平原农区(沙区)粮食生产安全势在必行。农田防护林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必须调整农田防护林建设思路,以沟、河、路、渠为依托,搞好生态廊道建设,以此构筑更加完备、质量更高、效果更佳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生态廊道建设,是提升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是我国主要的粮、棉、油商品生产基地,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田防护林的建设能够有效阻挡风沙、抵抗干热风、改良土壤,显著改善农田小气候,起到保护农田作用,为粮食生产提供了绿色屏障。
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可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保護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就离不开植树增绿,乡道村道等廊道绿化、农家庭院绿化美化、村域周边围村林建设都是乡村绿化美化的重要方面。
加强生态廊道建设,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护水质。“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重大战略性工程,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重要水源地,为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上”,河南省在境内南水北调沿线两侧分别建设了100~200米宽的生态廊道,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护岸林,保护南水北调沿线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将有力改善土壤污染。通过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廊道,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活动,通过生物降解化解土壤污染,同时起到降低噪音、滞尘等功能。
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可以弘扬生态文化。在大运河河南段沿线,河道、闸坝、堤防、驿站、码头、榷关、桥梁等运河遗产丰富、类型多样。据统计,在大运河流经河南的40个县(市、区)核心区内,就分布有世界文化遗产及遗产点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
生态廊道建设中存在的难题
造林用地问题突出。从全省范围来看,大多地方的生态廊道使用的是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的耕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造林地的农业用地性质和权属,平原地区的廊道绿化林农争地问题突出,征地难度大。同时,造林地有租赁期限,租赁期过后或一旦不能及时得到地租,廊道造林成果得不到长久保障。
造林成本增大。随着土地、苗木、劳动力等价格持续增长,廊道造林成本明显增大。按现行一般造林标准测算(不含土地费用),平原地区生态廊道平均造林成本为每亩1000元~2000元,部分地区高标准廊道绿化造林成本都在6000元以上。
造林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廊道造林树种选择不科学,树种配置混交林比例低,落叶树多常绿树少,小乔木、花灌木比例过大,过分注重彩化、花化、美化,廊道的生态保持、防护、阻隔功能欠缺,绿量不够。林苗一体化问题在平原廊道较为突出,有些地方廊道造林规格小,成活率、保存率较低。
多元投资不足。目前,河南省多元化社会资本投资造林绿化的活力不够强劲。主要原因是,造林形成产业的周期长,见效慢,易受到管理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投资风险大,对持续投资经营要求高;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不明晰,林业政策制约多,投资收益不好保障等,对社会主体利益驱动力不强。
管护机制不健全。造林投入的短期性和林业生产的长期性不吻合、不衔接,财政投资造林往往只考虑前期怎么造,不考虑后期怎么管,普遍没有后续管护资金,导致重造轻管。
生态廊道建设的河南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推动实施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每年召开全省林业生态建设会议,与各地签订生态建设目标责任书。各地始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组织管理机制,制定专项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将造林任务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逐级抓好任务落实。强化经营管理。各地认真落实《造林技术规程》,从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苗木调运到施工作业全程高标准技术管理,加大应用乡土树种、常绿树和珍贵树种,加大在公路、铁路、河道等主要廊道营造混交林,加大应用前沿实用技术措施,组织技术力量全程跟踪管理,多方位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逐步实现廊道绿化向美化、常绿化升级,丰富绿化层次,打造“一年四季景不同”的生态走廊。
推进创新驱动。多地通过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新机制,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采取政府投资造林,政府补贴造林、国家储备林、工程项目、大户承包造林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本,拓宽投资渠道,支持和引导多元化社会力量投资廊道造林绿化,加快了生态廊道建设进程,为造林绿化注入了强劲的资本动能。
切实加强保护力度。各地积极探索保护生态廊道造林成果好的做法和有益经验,对生态廊道的保护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长葛、襄城、西平等县(市)在全域范围内的国道、省道等重点廊道及部分县乡道用挖掘机挖出1米深、1米宽的隔离沟,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实现了农田庄稼和树木的相对分隔。禹州等地在南水北调干渠两侧100米宽的生态廊道与农田边界间铺设2~3米宽的生产道路,分隔绿化带与河道(农田)。
推进生态廊道建设的建议
出台加强造林绿化的政策文件。建议由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造林绿化的相关政策文件,重点对生态廊道的土地流转、资金补助、建设标准、优惠政策、利益分配、管护机制等方面提出规范性指导意见,明确各部门廊道建设职责。在廊道造林土地流转方式上,提议政府出面,统一流转后发包给社会企业,延长流转土地的使用时间,支持地方政府将生态廊道用地划定为县级公益林地,从根本上解决廊道建设林、农争地问题。
制定优化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大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力度,落实财政资金的“以奖代补”政策。加大金融对生态廊道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发挥政策性贷款、贴息贷款的积极作用,吸引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廊道绿化。加大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鼓励和撬动社会资本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廊道建设。持续优化林业建设营商环境,为符合条件的办理林权证,并简化林权抵押贷款手续,有效破解林农、林企“筹资难”问题。
加大示范带动力度。生态廊道建设要坚持典型引路,大力开展示范样板工程建设,深入挖掘和推广廊道绿化的先进典型。从省级层面上大力推进“三纵五横”等主要廊道建设,突出抓好生态廊道高标准示范县建设。对推进力度大,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切实通过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示范带动生态廊道建设全面提速增效。
优化造林树种结构配置,提升生态廊道建设质量。出台专门文件,督促各地进一步调整、优化廊道造林树种结构,加大高大乔木树种比例,多选择生长快、冠幅大、干形好、树形美观、枝叶茂盛、深根宜活、防护能力强、滞尘能力强、抗逆性强(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大规格乔木树种,在保证生态廊道的防护、保持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兼顾彩化、靓化、美化作用。从廊道建设的规划设计、造林施工质量全过程监督,实行严格的检查验收,确保各项技术要求落到实处,提高廊道造林成保率。
探索创新管护机制。争取把黄河干流、淮河干流、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等“三纵五横”重点廊道管理纳入省财政预算,统一组织管护;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重点廊道由市级财政给予保障,由市级层面统一组织管理;其他由县、乡管理的廊道给予一定的管护经费补贴。(作者单位:河南省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