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2020-02-07陈小兰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藤野背影

陈小兰

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字、词、句、段的机械训练,忽视文章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此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违背了阅读的整体性规律,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诵读感知、复述感知、标题感知和思路感知是本篇论文探索有关“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

一、诵读感知策略

“诵读”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读”,而是需要学生与文本作心灵的沟通。例如《故都的秋》第三段,教师通常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揭示“文眼”的基础上,朗读该段,之后是按景物描写层次来分析文章,在此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实际上是一堆无关紧要的知识碎片。学生头脑中没有完整的形象,有的只是被敲打成碎片的空洞无物的话语。

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整体感知文本”,学生感知文本最实用的办法是“诵读”,而待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融入的情感。如《故都的秋》第三段,可让学生自由诵读该段,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秋院”的整体形象:“秋院”的描写有“一椽破屋”作陪衬,之后加上“浓茶”的意象,叠加上“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的意象,再叠上“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的意象。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秋院”的整体形象,让学生感觉到:这北国的秋院,是别一心境中的郁达夫所描绘的特有的图景。

二、述课文感知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是使学生阅读达到“整体感知”的有效策略。如魏书生老师执教的《梁生宝买稻种》,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一遍。运用此种策略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易于引导学生阅读进入“整体感知”。

三、变换标题感知策略

标题是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掌握这把“钥匙”,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组织学生变换文章的标题,就必然会调动学生阅读全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的角度来给文章拟定标题。

(一)另拟标题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给文章另拟标题的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阅读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如宁鸿彬老师执教的《变色龙》,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拟的题目有《一个看风使舵的人》、《变化多端的人》、《多变的人》、《两面人》等等。紧接着,宁老师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给课文另拟了不少题目,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这个题目呢?在提示之下,学生很快就明白作者用“变色龙”作为课文题目的原因,即生动形象地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二)拟定小标题

就是根据课文内容,给文章各层拟定一个小标题。如洪镇涛老师执教的《荷花淀》,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给课文中几个生活片段拟定小标题:与夫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这个过程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对课文主要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此策略,既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修改标题

就是为原标题添加修饰语。如宁鸿彬老师执教的《藤野先生》,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根据课文内容,在标题“藤野先生”前面添加修饰语,把原标题变成“……的藤野先生”的形式,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添加的修饰语有“正直热诚的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的藤野先生”、“具有求实精神的藤野先生”。从添加的修饰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思想性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四)加副标题

如宁鸿彬老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给课文添加一个副标题,即“一个……的皇帝”。学生拟出的副标题有“一个愚蠢的皇帝”、“一个虚荣的皇帝”、“一个昏庸的皇帝”、“一个无能的皇帝”。从添加的副标题看,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有整体的把握。

四、思路感知策略

叶老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真”指文章的思想内涵,“路”指作者的行文思路。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阅读如能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能很好地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么如何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呢?

(一)寻情感变化明思路

抒情散文一般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行文线索,依据作者的思想情感发展来组织材料、谋篇布局。探寻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易于使学生走进文本。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围绕作者对蜜蜂的情感变化谋篇布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作者对蜜蜂富有情感变化的词语或语段,这样课文清晰地思路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厌蜂——看蜂——赞蜂——成蜂。思路清晰地展現意味着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寻文眼明思路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居要”的“片言”即“文眼”,是“警策”全文的点睛之笔。如朱自清的《背影》,开篇就点明文眼“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接着,文章具体描绘了父亲的“背影”,“背影”作为文章的“文眼”在篇首、篇中和篇尾出现。紧扣“背影”进行教学,能引导学生较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望背影——别背影——思背影,从而使学生达到感知文章整体的目的。

(三)寻中心句明思路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句,理清文章思路,从而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其中心句在内容上的指向意义就非常明显,在教学时可要求学生跳读作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能较快地理清文章的思路,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提倡“整体感知”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它能进一步匡正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提倡“整体感知”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整体感知”教学策略的探索方面,还需要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藤野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背影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背影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调整思维,突破阅读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