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研究略论

2020-02-07

创造 2020年9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总书记时代

(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451150)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的形成基于其个人的成长和实践经历、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对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总结,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的系统认知,彰显了独特的体育治理方式。

(一)“体育爱好者”的亲身实践

自然哲学揭示了人的思想产生于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源于他自幼就十分热衷体育运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和出席各类体育活动时,曾多次公开坦言自己是“体育爱好者”。据了解:游泳是习近平最为喜爱的运动之一,童年时就已经掌握了游泳技能;冰雪运动项目中,爱看速度滑冰、雪地技巧、花样滑冰和冰球等;特别钟爱足球,他在北京八一中学就读期间,曾是学校足球队的一员,参加北京市足球比赛取得过冠军,参加全国赛获得了第四名;年轻时,练过拳击,喜欢“三大球”、网球和武术等多项体育运动。参加工作以后,虽然任务繁重,但习近平还是挤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闲暇之余会和同事们看足球、打篮球;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他经常攀登福州的鼓山,并应邀担任福建省登山协会的名誉会长;2013年6月,同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会晤时表示,散步和游泳是自己长期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特别是游泳,每天坚持游一千米。诸多的体育运动爱好和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重要论述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二)对党在不同时期关于体育事业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在其著名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的开篇即明确指出,中国国力弱小,尚武精神缺失,国民体质日益轻细,令人忧虑,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1952年,《新体育》 整页篇幅刊登了毛泽东为庆祝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12个字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邓小平同样对体育运动和体育事业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在认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辩证关系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的对立统一、大众和竞技的统筹协调,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这一指导方针,明确了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基本要求。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对体育工作的指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和“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等重要观点,是在世纪交替之际改进体育工作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胡锦涛对体育事业发展十分关心,2009年,他在接见中国体育界代表时强调:体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1]。深刻阐明了体育事业在国家发展、社会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是21世纪我国体育工作的战略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资深体育迷”,参与体育活动和指示批示体育工作之多是历任国家领导人之最,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以治国理政高度,将体育强国思想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引领中国体育事业深入发展的基本遵循。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体育事业的重要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整体呈现出一脉相承的递进关系。

(三)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总结

习近平十分善于将在体育运动中得到的启迪和智慧运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第一,体育功能在经济发展中的交互运用。1988年,在福建宁德工作的习近平,曾以足球赛为启示畅谈经济发展问题,他指出,“经济大合唱”就是要讲协调,讲配合。……这好比一场足球赛。当今世界高水平的足球赛,仅讲个人技术水平,单靠个人的脚下功夫,恐怕已经不合潮流了。破门主要靠队员们的有机配合,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3]。第二,紧密相连的体育梦和中国梦。习近平不是简单的“体育爱好者”,而是“体育战略家”,他以政治家的高度审视和谋划体育运动,曾多次深刻阐述中国梦和体育梦的具体要求、内在逻辑和重要意义,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4],从命运共同体视角深度融合体育强国梦和民族复兴梦。讲体育、用体育、汇聚体育智慧和力量,发挥体育功能和作用,是习近平将体育融入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重要方式。第三,积极主动的习式体育外交。贯穿始终的体育元素是习近平外交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新常态。2012年,习近平在洛杉矶观看美职篮比赛期间,接受了足球名将小贝和湖人队名宿约翰逊赠送的签名队服;2014年,习近平应邀出席了索契冬季奥运会开幕式,成为我国首位参加境外高规格国际体育活动的最高领导人;2017年,习近平访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表达了对国际体育运动组织的高度赞赏和支持。习近平借助体育增进与多国和国际组织的密切关系,扩大民间交往,向世界发出友善、智慧、包容和自信的“中国声音”,充分彰显睿智领袖风采和负责任大国风范,增加了中国外交的温度。

二、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体育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科学谋划体育事业发展,在探索、深化和总结新时代体育事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习式”特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其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体育观上。

(一)体育强国观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体育承载着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将体育发展的好坏和国运兴衰高度关联,阐明了体育和国家之间的发展辩证关系,形成了习近平体育强国观。从历史发展轨迹和规律来看,国家强盛必定体育繁荣,体育繁荣亦能助力国家崛起,二者相互促进,同向而行。第一,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从历届奥运会金牌榜首次数排名情况来看(详见表1),除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取消的第6届奥运会和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取消的第12、13届奥运会外,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美国和未解体前的苏联长期占据金牌榜首位置,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金牌数也基本都在榜单前10位。更具说服力的是,自前苏联解体后,除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前苏联大多数共和国组成)获得了一次奥运金牌榜首外,就算是吸纳了苏联大部分财富的俄罗斯,在综合国力大幅退步的情况下也难以在体育领域和美国抗衡。通过奥运金牌榜首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综合国力和体育之间的关系:综合国力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二者的趋同性、相向性高度统一。第二,体育是民族复兴的象征。体育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所承载的坚定信念、拼搏精神、昂扬斗志和奋斗理想无不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血脉内涵。从旧中国被冠以“东亚病夫”的侮辱称号,到新中国的体育大国和新时代的体育强国,带上和甩掉这顶备受欺凌的帽子都和体育息息相关。1936年,在德国柏林奥运会参赛的中国代表团,百余人全军覆没、颗粒无收,被国外媒体用一幅“东亚病夫”的漫画侮辱,自此“东亚病夫”成为旧中国国人代名词,深深刺痛了积弱已久的中华民族。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体育运动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勇夺奥运第一金,彻底打破了加诸国人“东亚病夫”的蔑称。正如对百年前《天津青年》“奥运三问”的回应,刘长春一个人的奥运、许海峰“零的突破”和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的完美回答,体育兴衰成为中华民族沉沦复兴征程中的生动缩影。第三,体育是国家文化的展示。体育是生动活泼的国际通用“肢体语言”,也是向世界展示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国际范围内最具影响的体育活动是奥运会,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中国政府深度融合中国文化内涵,提出了“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和和谐世界、和谐奥运的人文精神,凸显了中国形象、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正如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金元浦教授所言:“我们可以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尽显东方神韵,创造性地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5]体育强国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义极其重大,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2019年8月10日,在习近平体育强国思想的指导下,国务院出台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这一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制度层面明确体育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战略任务、政策保障和九项重大体育工程,开创了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格局。

表1 历届奥运会金牌榜首次数排名情况

(二)体育改革观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做出的新论断、新举措,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解体育事业发展瓶颈,改革之路势在必行。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会议研究下发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为积极探索中国足球发展新体制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蹚出了一条新路;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会见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希望同志们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6];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等时强调,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7]。2020年4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青少年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纵观习近平在体育领域作出的一系列论述,体育改革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深化体育改革,完善体育治理体系,促进体育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转化融合,是习近平体育改革观的核心所在。

(三)体育文化观

体育文化主要包含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从体育精神文化层面讲,习近平十分重视体育运动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特别推崇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他曾经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大力宣扬奥林匹克运动,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奥林匹克的理念[8]。习近平在会见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表示,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的优异表现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诠释,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他认为奥林匹克运动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和团结、友谊、和平的价值观念,同中华体育“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9],都是对人类体育文化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从体育行为文化层面讲,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形式深受习近平青睐,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带领少林武僧表演团访问俄罗斯,武僧团3分钟的武术表演引得两国元首都竖起了大拇指;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看望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时谈到,自己很喜欢武术,从小就崇拜岳飞、戚继光等英雄人物。深入挖掘中国体育文化元素,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体育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加强对民族体育和民间体育的保护开发,创新和丰富体育文化形式,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是赋予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

(四)全民健身观

全民健身是人民身体健康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内容。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多样化、全员化体育锻炼和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供求关系亟待协调。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全民健身实际,以国家战略高度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在习近平全面健身思想的指导下,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全民健身顺利实施的政策和制度(详见表2),近年来成效十分显著,全民健身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得到丰富,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机构优化、重点人群引导和智慧化全民健身发展等方面也都逐渐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全民健身事业的有力推动下,群众体育方兴未艾,国民体质稳步提升。

表2 十八大以来涉及全民健身的部分制度

(五)人民体育观

习近平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这是我们党包括体育工作在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习近平人民体育观的核心要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回答和解决“体育依靠谁发展?”“体育发展为了谁?”“体育如何发展?”的重大时代命题。第一,体育发展要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人民群众,从中国近代史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主体地位从未发生改变,体育发展亦是如此。从本质上讲,体育强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第二,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10]。“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体育发展的最大意义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体育工作的期待和需求上,人民群众是中国体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主力军,也是体育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一切体育发展成果和红利应由人民共享。第三,体育发展问计于人民。习近平指出,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像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10]。中国体育历史上的每一次发展,优异成绩的每一次取得,都不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人民的参与、创造和作用,体育强国战略就无从谈起。

(六)体育外交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体育的公开谈话高达两百多次,他还身体力行地参与多种体育活动,这在世界领导人中都是难得一见的,并且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习式体育外交风格”[11]。体育是外交活动中增进友谊的“催化剂”和化解矛盾的“润滑剂”,是扩大多边合作、展示国家和领导人形象、表达国家政治立场的有力抓手。2014年6月,俄罗斯索契冬奥会遭遇了包括美、法、德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抵制,多国元首表明不会出席开幕式,习近平赴俄参加活动,在与俄罗斯电视台记者交流时表示,“我这一次到索契来出席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就是表示对贵国事业的一个支持。中国人讲朋友邻居越走越亲,越走越近。邻居家有喜事,都应该前来道贺。所以,我们这次来,就是为我们的邻居办这样的喜事来道贺,也可以说,我的此访也为中俄关系今年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12]习近平总书记的索契之旅,是对中国体育外交实践的极大丰富,充分展现了其质朴、真诚、有担当、有亲和力的中国领导人形象,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人民对俄罗斯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力支持,是一次出色的体育外交活动,堪称新时代的“乒乓外交”事件。类似的体育外交场景在习近平的外事活动中十分常见,也是习近平通过体育元素扩大“朋友圈”的中国特色外交。习近平极富体育特色的大国外交,构成了习近平体育外交观的核心内容,对推动中国体育和外交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新时代体育思想必须坚持理论指导和体育实践的辩证统一,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

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水,要坚持体育理论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在继承以往体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新时代中国体育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深入研究和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对社会主义体育思想的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明确发展是解决体育问题的基本观点,坚持实事求是和实践标准,不断结合中国实际,选择性继承或扬弃以往的体育认知,深化和提升新的认识水平。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不是纯理论性的学术观点,而是体育实践的产物。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讲,对体育的认识和改革,是一个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处理体育理论和实践的过程,重在把握二者的统一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讲,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体育实践决定体育认知、体育意识,是体育认识产生、发展、深化的源泉和动力。新时代体育实践呼唤科学的体育理论,科学的体育理论诞生、成长于体育实践,并在指导体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深化,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自觉将体育事业发展同国家发展、弘扬体育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局部和整体是相对的、相互交叉的、不断变化且相互影响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前者相较于后两者是事物的局部,后两者相较于前者,是事物的整体,三者之间是相对的局部和整体关系。把握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我们既要立足整体,宏观把握,又要见微知著,具体分析,局部和整体是同一层次的范畴,在发展体育理论过程中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发展与改革的统一。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3]。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议和系统部署,是对新时代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科学判断,展示了中国政府对解决发展矛盾的必胜信心。体育事业顺应国家发展大势,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出台了多项改革举措,整体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取得的成绩,得益于体育改革扭转了原有的体制僵化和故步自封状况,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吸收和借鉴各国先进体育文化,为中国体育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总结和探索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是对新中国70余年体育奋斗史和新时代体育事业改革艰辛探索的总结。中国体育的发展进步本就是一个不断总结和探索的过程,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始终是一个开放式的体系,体育实践无止境,体育认识也没有穷尽,我们既要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内在精髓,又要灵活运用这个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投入到新的体育实践中去,指导解决新时代体育改革中未啃下的硬骨头,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对体育规律和内涵的认识,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体现,是我国新时代体育改革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体育事业一脉相承的接连延续和深入递进,它的核心和精髓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体育观上,体育强国观、体育改革观、全民健身观、体育文化观、体育外交观等主要理念,构成了现阶段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略和基本遵循。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体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必须坚持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局部与整体、发展与改革、总结和探索“五个统一”原则,进一步强化体育认识和实践,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体育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总书记时代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