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专业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及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基于徐州市高校的调查分析
2020-02-07孙思远戈悦文霄袁杭赵虎庆
文/孙思远 戈悦 文霄 袁杭 赵虎庆
自我同一性是自我整合的一种形式,该理论最初由埃里克森(Erikson)提出,并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进行主观回答,在此基础上,Marcia 根据自我同一性的两个维度——探索和投入,将自我同一性分成四种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1]。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就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步入社会,大学生逐步开始进行自我思考探索,个体意识形成。Erikson 认为,青年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同一性发生混乱的时期,自我同一性获得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混乱导致自我概念难以形成,内心充满矛盾、冲突、痛苦和焦虑等情绪[2]。所以,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同一性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适应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二是改变环境适应自己需要。自我与社会是分不开的,自我同一性是认同的内在方面,社会认同是认同的外在方面。自我同一性只有在社会认同起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启动内在的建构机制[3]。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认知、心理素质、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的矛盾性和失衡性,而社会出台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方案不多,因此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力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意义重大。
不同专业类型是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一大分化,受培养方式、就业形势等因素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心理压力、意识状态都大不相同。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以此为立足点,考察不同专业对自我同一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影响,探索不同专业与以上两者的关系。
本研究调查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的状态,从大学生不同专业类型对自我同一性状态建立及社会适应性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关注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应指导,避免产生自我同一性危机。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内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建筑学院等高校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600 份,获得有效问卷433 份。有效样本中男生208 人,女生225 人;大一92 人,大二119 人,大三136 人,大四101 人;文科69 人,理科75 人,工科88 人,医学105 人,农业46 人,体艺50 人。
(二)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共24 个题目,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生活费、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
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第二版)EOM-EIS-2
共32 个条目,包括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4 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8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6 点评分,1 分~6 分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该问卷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 系数为0.73、0.64、0.80、0.63;验证性分析发现模型拟合良好(f=128.30,df=44,P <0.01,RMSEA=0.07,NNFI=0.91,CFI=0.94)。
3.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
共60 个条目,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 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条目不等)。采用5 点评分,1 分~5 分分别代表不同意到同意。由41 项正向计分和19 项反向计分之和相加,分数越高适应性越强。在本次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9,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各项拟合度指标良好(f=76.23,df=35,P >0.05,RMSEA=0.06,NNFI=0.97,CFI=0.99)。
二、统计方法
建立Excle 数据库,运用SPSSAU 软件,将调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统计分析,采用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量表人口统计学差异;使用层次回归分析探讨不同专业、自我同一性状态、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以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作为因变量,分别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做独立样本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存在人口统计学差异。男生和女生在同一性获得和早闭状态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同一性获得t=3.25,p<0.05;同一性早闭t=3.17,p <0.05)。男生同一性获得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同一性早闭得分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同一性早闭、扩散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性早闭F=14.70,p <0.05;同一性扩散F=5.56,p <0.05),年级高的得分要低于年级低的,同一性延缓状态从大一到大四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一性由较低状态向较高状态显著性转变。结果如表1 所示。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分别研究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男生在各个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女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人际关系t=3.56,p <0.05;自我适应t=3.78,p <0.05)。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得分逐渐升高,在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和择业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适应F=3.364,P <0.05;校园生活适应F=3.258,P <0.05;择业适应F=3.341,P <0.05)。结果如表2、表3 所示。
(三)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Pearson 相关分析,自我同一性获得和延缓状态与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分量表得分均有正相关;同一性扩散状态与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分量表得分均呈负相关。结果如表4 所示。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上得分比较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上得分比较
类别 n 同一性获得 同一性延缓 同一性早闭 同一性扩散男208 3.55±0.16 3.40±0.12 0.85±0.15 3.25±0.13女225 3.21±0.12 3.30±0.14 2.11±0.09 3.22±0.14 t 3.25 0.88 3.17 0.79年级大一 92 3.79±0.17 3.76±0.16 3.50±0.13 3.42±0.14大二 119 3.83±0.11 3.74±0.15 3.12±0.11 3.32±0.12大三 136 3.85±0.17 3.72±0.10 2.73±0.12 3.23±0.19大四 101 3.88±0.10 3.70±0.18 2.43±0.13 3.01±0.16 F 0.56 0.67 14.70 5.56
表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得分比较
表2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得分比较
量表 男生(n=208) 女生(=225) t p人际关系适应 56.3±10.0 53.1± 9.6 3.56 0.013学习适应 53.8±10.5 53.1±10.7 0.45 0.345校园生活适应 58.1±10.2 57.5± 9.8 0.35 0.355择业适应 51.3± 9.9 50.6±10.4 0.41 0.346情绪适应 55.9± 9.3 54.4±10.1 0.32 0.423自我适应 55.3±10.4 53.4±10.1 3.78 0.011满意度 55.7± 9.8 55.3±10.4 0.21 0.635
表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得分比较
表3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适应性量表得分比较
量表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F p人际关系适应 52.6±10.2 53.9±10.3 55.3±10.6 55.8±10.5 0.620 0.651学习适应 51.6±10.3 52.8±10.5 54.9±10.3 56.1± 9.9 3.364 0.024校园生活适应 52.1±10.4 53.3±10.6 55.6±10.8 56.2±10.3 3.258 0.031择业适应 51.1±10.1 52.3±10.0 53.2±10.2 54.3±10.0 3.341 0.028情绪适应 52.5±10.2 53.1±10.2 53.5±10.3 53.8±10.6 0.365 0.824自我适应 52.9± 9.9 53.1±10.1 53.3±10.5 53.9±10.2 0.928 0.426满意度 52.1±10.2 52.6±10.4 52.9±10.3 53.2±10.4 0.593 0.664
表4 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性(r)
(四)不同专业在自我同一性状态和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分析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EOM-EIs-2 的同一性获得和扩散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同一性获得F=3.85,p <0.05;同一性扩散F=4.53,p <0.05)。理科类专业大学生同一性获得分数普遍高于文科生,而同一性扩散得分低于文科生(P<0.05)。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心理适应性量表的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等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人际关系适应F=3.335,p <0.05;择业适应F=3.342,p<0.05;自我适应F=3.301,p <0.05;满意度F=2.267,p <0.05)。结果如表5 所示。
(五)不同专业在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为了检验不同专业在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我们采Baron 和Kenny 关于中介变量的检验方法,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通过控制性别和年级:首先,以自我同一性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性为结果变量,建立模型一;其次,以自我同一性为预测变量,专业为结果变量,建立模型二;最后,以自我同一性为预测变量,专业为中介变量,社会适应性为结果变量,建立模型三。结果见表6:自我同一性能够显著预测社会适应性及专业(β <0.27,P<0.001;β <0.45,P <0.001),引入中介变量专业后,自我同一性对社会适应性的回归系数显著减小(β <0.16,P <0.001),且不同专业的回归系数显著(β <0.25,P<0.001),因此说明不同专业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三、讨论
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性在年龄和性别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性别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早闭与扩散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年级得分显著低于低年级并且自我同一性延缓从大一到大四均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一致,即个体的自我同一性表现出由较低水平逐渐向较高水平发展的趋势[4]。这可能与社会经验和阅历有关。Marcia 认为,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成熟同一性状态会向成熟状态转变。此外,性别在自我同一性获得和早闭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同一性获得上分数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早闭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此结果验证了已有研究[5]。在社会适应性上,高年级得分高于低年级,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与个人性格、经历有关。男性表现更为外向,责任心较强,女性则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大部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与外向性、责任心、开放性及宜人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适应行为与情绪性存在显著负相关[6]。
表5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得分比较
表5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得分比较
文科(n=69) 理科(n=75) 医学(n=105) 工科(n=88) 农业(n=46) 体艺(n=50) F P同一性获得 3.45± 0.13 3.85± 0.15 3.88± 0.17 3.83±0.12 3.56±0.14 3.63±0.10 3.85 0.026同一性延缓 3.62± 0.16 3.56± 0.12 3.48± 0.14 3.51±0.09 3.52±0.13 3.60±0.11 0.78 0.064同一性早闭 3.75± 0.15 3.62± 0.08 3.58± 0.13 3.60±0.11 3.72±0.18 3.60±0.12 0.56 0.072同一性扩散 3.85± 0.13 3.48± 0.16 3.42± 0.14 3.45±0.17 3.65±0.13 3.52±0.14 4.53 0.013人际关系适应 54.6±10.2 55.9±10.3 53.3±10.6 55.8±10.5 54.2±10.5 57.9±10.6 3.335 0.012学习适应 57.8±10.3 58.2±10.5 58.6±10.3 58.1± 9.9 57.6±10.1 57.8±10.5 0.662 0.533校园生活适应 56.1±10.1 56.3±10.6 56.6±10.8 56.2±10.3 56.4±10.5 56.6±10.3 0.621 0.578择业适应 53.2±10.1 57.3± 9.9 58.3±10.8 56.1±10.0 53.8±10.5 55.2± 9.7 3.342 0.011情绪适应 53.2±10.2 52.8±10.2 52.1±10.3 52.3±10.6 52.8±10.5 53.5±10.5 0.432 0.715自我适应 54.9± 9.9 56.6±10.1 57.3±10.5 56.3±10.2 53.8±10.3 58.2±10.0 3.301 0.025满意度 52.1± 9.8 54.6±10.2 56.9±10.8 54.4±10.3 53.8± 9.8 54.1±10.3 2.267 0.032
表6 逐步回归检验结果
本研究发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适应性之间存在关联,且不同专业对自我同一性及社会适应性均有影响。同一性获得状态与心理适应性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对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而同一性扩散状态则与其呈负相关,起着消极作用[7]。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会直接影响其人格完善和社会适应能力,并会对大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即证实已有研究:社会适应维度中的自我适应与自我同一性获得存在正相关,同一性获得状态可加强自我效能感及正向预测自尊[8],且通过自我适应可间接影响社会适应中另两个维度,即情绪适应和人际适应[9]。若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好,则对自身能力、信仰、目标等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能更易顺应或调节环境。本研究还发现,相较文科生,理科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更好。除了以上提到的性别因素,还有择业、自我实现、自我规划等因素影响。研究发现不同专业社会适应能力不同,理科类专业更强[10]。文科生创新能力不足,对市场需求、就业前景、专业发展潜力存在顾虑疑惑,导致专业学习兴趣低,自我认同感不高、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医学专业性强,职业目标较为准确,转岗再就业率低,自我同一性获得相对强,同时学习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也较高,但医学生学习压力大,社会交流机会少,情绪适应以及社会关系适应较低;体艺生根据不同专业分类自我同一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不同。体育生有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11],体育素养的提升,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还可以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和自我认同。此外,舞蹈、音乐、表演等艺术生的自我适应均较高。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专业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影响着专业的选择;同一性获得的学生有着高度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选择理想的专业,并根据所学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社会现状调整自己,社会适应性也相应提高。同一性延缓者缺乏主动性,专业选择较为慎重,而早闭和扩散的学生专业选择一般无具体目标,较为被动,一般需要他人参与指导,社会适应较为薄弱。同时自我认同影响着专业认同,二者关系是相互的,自我认同缺失者对专业认知也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其在学习、校园适应、择业等方面缺失清晰的感知;而专业同一性的缺失影响着学生自我形象的确立甚至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产生消极负面影响。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影响着专业选择,专业同一性与心理社会适应相互促进,不同专业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