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税务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2020-02-06汤凤林何万波
汤凤林 何万波
[提要] 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税收征管查和税收遵从带来深刻影响,从而对税务专业硕士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在对全国42所税务专硕培养单位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基础上,指出已有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前瞻性,缺少情怀教育、警示教育和特色课程,未来税务专业硕士培养除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集中培养通用技能,包括认知能力、辩证思维、社交能力、创造力、决策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个基于能力需求视角的税务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架构。
关键词:税务专业硕士;课程体系;能力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1月11日
一、智能化和数字化对税收征管和税务遵从带来的影响
随着数据科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启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认知科学等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释放人力,使人在工作中有机会追求更高的价值。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商业和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也将推动税收征管领域的相应变革,从而给税务征管和企业遵从的形式和效率带来深刻影响。
税源管理方面,区块链技术和认知计算技术有助于税务部门掌握更多的企业、市场和行业信息,进行更科学的税源预测,开展更科学的动态税源管理。税款征收方面,云平台交互和区块链技术可实现税款征纳的信息同步,可实现税款计算和支付的在线自动化,提高了征纳效率,优化了税收征管流程。税务监管方面,流程機器人可从区块链数据库中识别税源户的异常并进行预警提示,有利于税务部门实现自动化的风险监控,提高控制精准度。税务稽查方面,区块链和实时云交互平台可进行税款征纳差异比对,杜绝了征管盲点带来的偷漏税问题,从而把传统的实地和账本稽查工作转向交易信息核对和系统安全监控。反避税方面,大数据提高了个体交易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获得性,可为反避税提供有力支持。
可见,新时代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将完全改变税收征管的对象、手段和形式,从而对税收遵从、税款征收、税务稽查以及税收制度等带来挑战,而这背后实际上是对税务人带来挑战。作为培养税务专业硕士的高校,不得不思考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对税务人才有哪些能力需求,应设计怎样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税务高端人才培养的能力需求。
二、我国税务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税务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现状。目前,全国已有2批45个高校开始税务专业硕士培养,根据笔者对其中收集到的42个单位课程体系进行统计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税务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归结为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课程;学分从30学分到56学分不等,其中36学分、40学分和44学分的高校居多;学制一般是2~3年,多数为2年。
1、公共课。公共课主要分为政治和外语课,其中政治课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三门,开设辩证法和方法论课的大多是二选一。外语类课有研究生英语、学术英语、专业英语、财税英语、英语听说、英语读写、商务英语等课,个别学校还开有俄语等小语种,其中,相当比例的学校直接用外语作为课程名,开设专业英语或商务英语也相对较多。
2、必修课。必修课主要包括经济学、财税政策与理论、中国税制、税务筹划、税务管理、国际税收、相关法律和涉税服务实务等类课程。所有培养单位开设的经济学类课程品目繁多,如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经济学综合、经济伦理学、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财税与经济问题等。财税理论与政策类课程主要有税收理论与政策。中国税制类课程主要有中国税制研究、中国商品税制专题、中国所得税制专题和中国财产税制专题等。税务筹划类课程主要有税务筹划、税务筹划与风险管理等。税务管理类课程有税务管理、税务征管、税务管理与职业拓展、大数据与税收征管、税收管理与税务稽查等。国际税收类课程主要有国际税收原理(全英文)、国际税收实务、国际税收专题、国际避税与反避税专题。相关法律类课程有税收相关法律、财税法研究、民商法和公司法等。其中开设率最高的几门必修课是:现代经济学、中级经济学、中国经济问题、税收理论与政策、中国税制研究、税务筹划、税务管理和国际税收等。
3、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范围非常广泛,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相关学科课程、相关专业课程、财税专业其他相关课程和为不同就业单位分类培养人才的课程等。
(1)相关学科课程。相关学科课程主要包括与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心理学、体育学、计算机科学、互联网和博弈论等相关的课程。如西方哲学史、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英语口语、中国传统文化、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心理学专题、太极拳、瑜伽、乒乓球、健美操、体育、桥牌与团队合作训练、大数据及其税收应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税收、互联网与金融创新和博弈论导论等课程。
(2)相关专业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包括与财会、审计、法律、金融、资产评估和管理等其他经管类专业相关的课程。财会类课程有:税务会计、高级税务会计、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公司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公司财务案例、Python财务数据分析、中级财务管理、财务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信息理论与实务、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会计问题和财务会计前沿等。审计类课程有:审计、税务审计、IT审计、独立审计专题和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法律类课程有:税收法律原理与实务、经济法专题、国际商法和行政法规概述等。金融类课程有: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实务、金融机构与市场、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金融学与金融衍生工具、公司金融、金融投资案例分析(全英文)、金融创新与资本运作、资本运作的理论与实务、新资本协议、资本市场与投资、投资学、国际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资产配置原理与实践、融资与上市、兼并收购与公司控制等。资产评估类课程有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等。管理类课程有:公共管理、公共管制理论与政策、(公司)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与商业模式、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等。
(3)财税专业其他相关课程。财税专业其他相关课程包括财税政策、财税制度、税务管理、税收筹划、国际税收、比较税制、公共财政、预算、财税思想、财税前沿讲座和税务研究等不同类别的课程。其中,财税政策类课程有: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分析、财税政策及评价、税收政策理论的实务运用与案例操作等。财税制度类课程有:财税制度改革前沿、投资环境与中国税制、税法研究专题等。税务管理类课程有特别纳税调整等。税收筹划类课程有:金融理财的税务规划、家庭税收筹划与财富管理等。国际税收类课程有:海外投资税收专题、跨国公司国际税收安排、国际税法、国际税收筹划、国际避税专题、国际税收协定、关税与出口退税、OECD及美国税收、外国税制、美国税制、港澳台税收和外国财税制度与经济政策(全英文)等。比较财税制度与政策类课程有:税制比较、中亚税制比较、两岸税制比较、公共政策中日比较、比较财税理论与政策等。公共财政类课程有: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专题、公共财务与政府会计、公共选择理论、民生幸福与财税责任等。预算类课程有:政府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与政府会计、政府预算改革等。财税思想类课程有:中国赋税史、中国税制史和财税经典文献选读等。财税前沿类课程有金融税收专题、税务前沿讲座、税收政策前沿、中国税制改革前沿、行业前沿讲座、财务会计前沿等。
税务研究类课程主要包括对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文献选读、研究规范、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如,资料收集与数据处理的课程有:税收案例分析、税务专题调研、计算機应用、数据分析与软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软件、SAS、SPSS/STATA应用等课程。文献选读方面的课程有:资本论选读、国富论选读和《习近平谈治国理财》第二卷研读等。研究规范方面的课程有:学术规范与写作、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论文撰写、公文写作、论文指导与写作、税收报告与文书写作、税收专业论文与案例写作、税务研究与写作和专业文献选读与论文写作等。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有:数量分析方法、数量经济分析、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税收计量经济学、税收定量分析、税收分析方法、财税数据实证分析、税收调查与分析、税务统计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等。
(4)分类培养的课程。税务专业硕士的就业领域主要是财税部门、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为不同就业单位培养人才的课程设计也就主要体现在为此三类单位培养专门人才的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不同上。其中专门为财税部门培养人才的课程有: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与稽查、税收管理与税务稽查、税务检查、纳税服务与纳税检查、纳税评估实务、税收信息化、税务争议、软技能综合培养等。专门为专业服务机构培养人才的课程有:税务代理实务、税务师执业道德和专业服务机构税务研究等。专门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课程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企业重组税收专题、涉税报表分析、公司理财和税收与公司理财等。其中,大多数单位开设的选修课有:税务稽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高级税务会计、税收相关法律专题、税务代理实务、纳税评估实务、财税前沿专题、数量分析方法、税收信息化、财务报表分析等十门课程。
4、实践课。实践课主要包括校内实验、校外实践两部分。部分培养单位开设了税收实务综合实验或仿真实验、税务信息化平台操作训练、涉税服务实务训练和财务会计训练,有的培养单位把参与学术讨论、税务专题调研、综合税收案例管理咨询、案例开发与研究、税收前沿与企业家论坛,甚至完成学位论文等也列入实践学习范畴。校外实习主要包括税务管理实习、税收筹划实习和税务代理实习等内容。大多数单位实践教学时间为6个月,其中去财税部门、专业机构和企业实习3个月或以上。实践课在不同学校的学分有较大差异,从4~9学分不等,也有只算2学分的,甚至个别学校不算学分,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环节。
(二)我国税务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人才培养知识架构设计的前瞻性。从上面对我国税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的课程体系分析可知,现有培养体系主要侧重对专业硕士进行传统的税收理论基础和税务专业技能培训,以校内学习为主,难以培养出较强的实操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企业的税收遵从、税务部门的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等都带来巨大挑战,作为税务高端人才培养的载体,税务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却几乎没有对此做出应对。除了个别单位开设有“大数据与税收征管”或“大数据及其税收应用”,有“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税收”外,没有开设其他应对工业4.0带来挑战的课程,这样的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税务专业硕士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现行税务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相对滞后,税务专业硕士培养的知识体系架构缺乏前瞻性。
2、缺乏有针对性的情怀教育和警示教育类课程。受计划政策的影响,当今社会年青一代的兄弟姐妹较少,父母过度宠溺的家庭、唯分数的教育环境以及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造成许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作为税务专业硕士培养的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有必要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对在校专业硕士进行情怀教育,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培养出色的中国公民奠定基础,这对于个人、单位和国家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然而,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只有个别单位开设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且情怀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而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在情怀教育方面效果不佳。近年来,反腐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拨拨受处分的腐败分子中,有部分出自于财税部门,也曾是我们培养的财税精英。因此,有必要在夯实其理论基础、培养其专业技能和情怀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警示教育,让即将进入社会的税务高端人才知晓法律的边界和做事的底线,这样才不会出现精英培养了终被腐败掉。
3、缺少人才培养的特色课程。由上述分析还知,各单位税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特色并不明显,特色的体现需要培养目标清晰、明确、精准,需要培养单位师资雄厚,有能力为细分的人才需求市场提供定制化教育服务。但是,现行的税务专业硕士导师们大多是从财政学或税收学学术硕士导师们中遴选出来,师资背景偏向理论研究;尽管也聘用了许多税务部门、中介机构和企业的经验丰富人士担任合作导师,由于外聘导师的课酬、时间等有限,从而制约了许多特色课程的开设与课堂教学效果,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三、新时代对税务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需求
根据美国教育界研究,一个成年人的能力主要由如下诸多方面构成:社交礼仪、观察力、专注力、想象力、记忆力、适应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自我、合作能力、自我控制、幽默能力、自我反省、选择能力、时间管理、独立思考、阅读、笔记、质疑、信息获取、探求知识、意志力、抗挫能力、执行力、应对意外、领导组织、演讲能力、实践能力、保健能力、修正能力、自我激励、缓解压力、自保能力、创新能力、超越自我、成功理财、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和把握机遇等。
對高端税务专业人才来说,首先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包括账务处理能力、涉税事宜处理能力、税收筹划方案设计能力、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财税事务的数理分析能力、财税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专业文书写作能力等的培养。其次是通用技能的培养,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情商、学习能力等。在智能化和数字化时代,为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2020年前高端税务人才需要首先具备的十大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辨证思维、创造力、人才管理、与他人协作、情商、判断与决策、服务导向、谈判和认知灵活度。
四、基于能力需求的税务专业硕士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需要税务专业硕士掌握基础专业知识,时刻跟踪业界最新动态,坚持对财税问题研究,具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会基础编程,能充分利用各类开放资源。
而培养有创见的综合性税务专门人才则需要具备创造力以运用、开发和更新智能化工具,需要人际社交、协调管理能力以在人工智能基础上与他人进行全方位合作,需要具备较强的认知、辨证思维以及决策能力以在海量智能中进行有价值的发现。因此,未来税务专业硕士的通用技能培养应主要集中在认知能力、辩证思维、社交能力、创造力、决策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上。(表1)
主要参考文献:
[1]全国42所高校及其他培养单位的税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2]郭心洁.智能化和数字化时代的税务人才培养[Z].全国税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2018年度会议,2018.8.
[3]温静.资优教育与个性化定制课程设计.蒙特梭利暑期教育培训,2018.8.
[4]汤凤林.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注税人才分类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财政监督,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