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市生态农庄发展研究

2020-02-06王镁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荆州研究发展

王镁

[提要] 随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人们对“绿色”和“生态”概念越来越重视。因此,綠色生态农庄的发展已成为“绿色经济”大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下,生态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生态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手段为依托,汲取传统农业的优势,通过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的现代化高效农业。随着荆州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生态农业衍生出来的农业新模式——生态农庄也逐渐得到市民的青睐。本文针对荆州市生态农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探寻在新形势下荆州市生态农庄发展之路。

关键词:荆州;生态农庄;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0月29日

引言

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是当下及今后几年政府和全社会人员关注、奋斗的目标。由于乡村资金的不断注入,大量的劳动人口返乡,政府部门和返乡人员开始探索一条能够降低污染、绿色环保的致富道路,使乡村和城市接轨并本着农村以农为本的发展理念,走出一条富有乡村特色的发展道路。随之荆州市大大小小的生态农庄应运而生,虽然数量在逐渐增长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生态农庄因为经营不善而关闭,这就使人们开始反思如何能够保证生态农庄健康快速的发展,探索如何才能使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让生态农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走出一条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农庄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庄的成长特征、制约因素进行了探究,为推动荆州市生态农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韦雪艳(2019)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农村时代背景,针对无锡市新农村生态农庄的成长特征、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为实施改善新农村商业竞争模式提供了思路,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创业新范式、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尹昌斌、唐华俊、周颖(2006)文章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外循环农业实践模式,系统分析了循环农业内涵,探索出了以生态农庄发展为基础同时兼顾发展旅游业,以协调和提升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严立冬(2003)从绿色农业的含义入手,以绿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市场、绿色农业经济政策为导向,寻求绿色农业发展的可行路径。吕家发、刘敏(2008)和其他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不同,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现代农业生态农庄本着绿色、生态、环保为理念,因地制宜为原则,以现代农业为依托,以资源有效利用为载体,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集农业生产深加工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集约化农业公司。方豪、苗苗、赖齐贤(2019)等从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出发,依据四种典型发展模式,总结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提升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

二、荆州市生态农庄发展前景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实施之下,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而荆州作为湖北省的农业大市,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策环境条件和人才集聚效应,其生态农庄发展优势明显增强:

(一)资源丰富,生态优越。湖北省荆州市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的地理气候使其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在种植业中,水稻粮食产量占比较大且受优越的气候影响,粮食品质优厚,使得荆州市拥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的美誉。除此之外,荆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淡水资源丰富,水产品产量跃居全国前列。

(二)区位良好,交通便捷。荆州处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处,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是川、渝、湘、鄂区位经济发展的纽带,中南地区中心城市和江汉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长江自西向东横贯荆州,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2012年开通的成渝线动车,使荆州迅速地进入了“高铁时代”,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荆州交通便利,物流发达。

(三)市场广阔,客源充足。荆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建城历史长达2,700多年,悠久的历史人文文化使得荆州市旅游业发展快速,旅游业的崛起为生态农庄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有效的带动了生态农庄的发展。

(四)定位明确,政策扶持。近年来荆州市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贯彻落实“五大理念”为总抓手,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加快创新能力,培育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努力改善农村民生,按照“发展与规范同步,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进了生态农庄健康发展。

三、荆州市生态农庄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荆州生态农庄发展存在着多方面的局限性,影响着生态农庄的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

(一)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生态农庄的大部分人员为农村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资金及其他各方面的影响致使投资力度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依然有一些地方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因素而导致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道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不足,服务业设施不达标等现象。

(二)规模结构单一。荆州市生态农庄数量上的不断增加并没有带来影响力的迅速提升,经营者们缺少经济资金的支持及科学技术的引导,不能更融洽地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衔接,局限了它的经营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发展,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致使规模小而分散,产品结构单一,严重阻碍了生态农庄的后续发展。

(三)品牌文化缺失。生态农庄作为生态旅游环节之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态农庄的发展,然而荆州市大部分生态农庄仍以传统文娱项目的经营模式为主,缺乏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支撑,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需求。

(四)管理水平滞后。与一般农庄不同,由于经营模式的差异化,生态农庄的经营者要承担更多的角色,如农业生产、产品营销、旅游介绍、农庄管理等,这就对经营者有了较高的要求。当前,荆州市的生态农庄并没有打破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其生态农庄的所有者及员工多以当地农民为主,使得他们在受教育水平、现代化发展理念以及环保意识上的认识不足,缺少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依然沿用陈旧的经营理念,不能及时推陈出新,扩大和发展生态农庄的经营管理,限制了荆州市生态农庄的长远发展。

四、荆州市生态农庄发展对策

(一)政府部门积极引导。政府部门提高运作效率,投入资金,合理规划,积极落实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向生态农庄的建设者提供政策优惠,鼓励引导生态农庄的健康发展。政府积极为优秀人员返乡提供政策优惠,通过技术人员下乡讲解、开展技能培训班、鼓励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范围等措施,进一步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推动专业人才走进农村。

(二)企业院校多方合作。荆州市可根据“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户”的组织模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校的技术交流合作,招商引资,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协调“政-企-科-农”的平衡进步,以政督企、以企带农,以科助农,建立多元化的農副产品加工中心,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完善产业链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农庄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增强生态农庄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以实现生态农庄“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科研提升”的经营目标,带动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三)着力提升品牌文化。充分运用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力,打造独特的主题品牌,突出品牌特色,进一步增强生态农庄的吸引力。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很少考虑到将农业生产和文化相结合,与其他农业发展模式相比,生态农庄是由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发展而来的,可以承担起一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功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对于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不满足被局限于吃喝娱乐的传统消费项目里,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民俗节目表演、增办特色民宿、让消费者在游玩的过程中深入地体会到民俗文化的魅力,满足他们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更能增加生态农庄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生态农庄的多元化持续发展。

(四)集约规范化的管理。生态农庄在发展中要集约经营、专业生产、规范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成员主动肩负起监督职责,同时生态农庄经营者也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规范工作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服务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韦雪艳.新农村生态农庄成长特征及其商业模式竞争思路[J].价值工程,2019.21.

[2]尹昌斌,唐华俊,周颖.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1).

[3]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

[4]吕家发,刘敏.对生态农庄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2).

[5]方豪,苗苗,赖齐贤,等.浙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产业提升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9(3).

[6]盛利.湖南益阳市生态农庄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猜你喜欢

荆州研究发展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崛起的荆州诗歌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