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医养结合模式研究
2020-02-06刘芳芳
刘芳芳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比不断增加的动态过程[1]。目前国际通行标准,即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和1956年联合国提出的:当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7%,标志着该区域进入老龄社会[2]。
1.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末我国总人口133474万人,60岁、65岁、8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2.52%、8.47%和1.60%[1];2018年末我国内地总人口达139538人,60岁、65岁、8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7.88%、11.94%和2.12%[3]。10年间,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见表1。
表1 2011—2018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续表1
若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14%和20%为界线,将老龄社会划分成老龄化阶段、高龄化阶段和超高龄化阶段[4],我国相较于发达国家,虽然进入老龄社会较晚,但从老龄化到高龄化,甚至到超高龄化阶段过渡时间远远短于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等,仅次于韩国和新加坡,与日本基本持平[5,6]。可见,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形势不容乐观。见表2。
表2 各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比较
续表2
2.人口老龄化对医疗服务和养老体系的挑战
2.1 人口红利减弱,养老负担加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并存,2009~2018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下降,老龄人口占比持续攀升[7],老年抚养比由11.6%增长至16.8%,平均6名劳动力抚养1名65岁及以上的老人。这也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弱,养老负担逐渐显现[8]。见图1。
图1 2009~2018年我国人口抚养比
2.2 空巢老人现象加剧,整合照料需求突出 根据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单身老人和只有一对老夫妇的家庭户共计1561.63万户,占65岁及以上老人家庭户的22.83%。而到2010年,这些空巢老人的数量大幅增长,增至2797.02万户,占比高达31.77%。空巢老人数量增多、增长加快,使得整合照料需求变得更加突出,也成了目前养老亟须解决的问题[9]。
2.3 医疗服务需求增加,供给负担加重 根据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中,有21.77%的老人身体状况不佳,其中生活不能自理者高达18.22%。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住院率也明显上升[10],见表3。可见,随着老年人群身体机能的下降和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对养老质量追求更高,现有以养为主的养老机制,难以满足迫切的医疗需求。大量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将使现有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面临着新的挑战。
表3 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患病及住院情况对比
3.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现行医养结合模式目前主要采用机构内置型、合作联动型以及社区辐射型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3.1.1 机构内置型医养结合模式主要为养老机构主办型或医疗机构主办型。第一种即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医疗卫生机构,如卫生室、老年病科等,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老年健康管理配套服务。例如,由北京市政府兴建的第一社会福利院,内设市内首家集“医、养、康、教”为一体的二级老年病医院[11]。第二种即在医疗机构内部设立专业养老功能机构,如老年病区、护理院或转型为康复医院等,将病情缓和但仍需长期护理的老年患者转至院内养老功能机构,依托自身的医疗优势,为慢性病、大病恢复期及癌症晚期等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服务,同时缓解医疗机构“压床”等现象。例如,北京小汤山医院自2012年正式向三级康复医院转型,并于2016年底探索建立了北京公立医院首个护理中心,为长期卧床、晚期姑息治疗、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等老年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全方位服务,推进健康医疗养老融合发展。
3.1.2 合作联动型医养结合模式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周边养老机构开展合作模式。例如,2012年中南大学湘雅三院与康乃馨养老机构合作成立了湘雅康乃馨医院,开创了养老与医疗行业结合的新模式。又如北京小汤山医院与周边养老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老年养护联盟”长效机制,为老人们在区域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
3.1.3 社区辐射型医养结合模式主要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养老机构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例如,北京市首个社区试点单位朝阳社区,其各社区服务中心立足实际,探索全科医生进家庭和“互联网+”推进居家养老服务[12]。
3.2 医养结合模式对策研究
3.2.1 健全完善政策与制度,建立保障体系支持:目前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项养老政策法规,但对于医养结合这一新兴模式的具体实施还存在断层现象。为此,政府需要持续发挥政策主导性,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财政补贴、税费优惠等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要严格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服务标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规范行业管理,实现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政府还应加强统筹规划工作,不断加强养老事业和医疗事业的合作关系,推进医院老年病科及专科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覆盖率。此外,还应加快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对于长期需要医疗服务的老年人,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社会及商业保险,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为长期医疗护理与生活照护提供稳定费用来源和保障。
3.2.2 深度结合“互联网+”,推广智慧养老项目:将医疗技术与互联网结合,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供传统治疗与养老服务, 形成面向老人、 社区及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提供智能化智慧养老服务[13]。同时,建立完善人口老龄化问题动态监测预警体系,能够长期跟踪老人健康状况,及时预警疾病风险,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水平。
3.2.3 多措并举加强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缺乏是限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康复医疗、护理类人才存在很大缺口与断层。随着医养结合逐步推进,政府应加强扶持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在院校教育中丰富相关专业,扩充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高质高量的人才队伍储备。同时,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提高行业整体待遇水平,提升行业吸引力。对于从业技术人员提高准入门槛,落实定期培训与考核制度,保证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